【诗技】之五十:依据性通感

【诗技】之五十:依据性通感

最新、最实用的诗歌实战技术:选一首令人难忘的好诗,用一分钟时间,把一个诗歌技巧讲明白。如要快速解读,请直接跳到技法部分即可。

狐狸的秋天

诗/红土

在秋天

一出门就碰到狐狸

它狡猾的笑

松软的毛

它的狡猾挂在树上

像苹果一样红,像苹果一样甜

它狡猾地爱着你,像苹果里的坏虫子

【诗技】之五十:依据性通感


技法:

【依据性通感】通感大家都熟悉,形式比较多样,其中很大一部分通感是给事物赋予其不具备的某类感觉特征,比如说,阳光很甜,钢琴曲很鲜艳……这是作用于具体事物,还可以作用于抽象事物,思索有点冷,恐惧是腥的(当然这些例子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成拟物,这点我们不纠结)。

通感形象生动、趣味无穷,这是好的。但有个问题,很多朋友的通感凭空而来,缺乏依据。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你凭什么说阳光是甜的,你尝到它了?凭什么说钢琴曲鲜艳,你看到它了?凭什么说思索是冷的,你摸到它了?你又凭什么说恐惧是腥的,你闻到它了?通感写不好容易跑火车。今天我们讲一个好办法。

依据性通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具有某类感觉的事物配合通感的使用,给通感以依据。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形象生动、思维发散,又基础牢固、真实可信。

剖诗:


它的狡猾挂在树上

像苹果一样红,像苹果一样甜

为了把技法说清,我先把这两句诗提缩一下:

狡猾挂在树上

很红,很甜

如果单看这两句,给狡猾“红”“甜”的感觉特征凭空而来、立足不稳。诗人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不妨往前看:

在秋天

一出门就碰到狐狸

它狡猾的笑

有了这三行,狡猾很红很甜就好理解了。狡猾是谁的狡猾?是狐狸的狡猾,因为狐狸是红色的,所以狡猾是红色的,就会很自然不突兀。狡猾是狡猾的什么?是狡猾的笑,因为笑可以是甜的,所以狡猾是甜的,也很自然。

造句:


1.

一般通感:

阳光很甜

依据性通感:

阳光穿过甘蔗林,很甜

太阳从甘蔗林升起,阳光很甜

2.

一般通感:

钢琴曲鲜艳

依据性通感:

油画师的房间涌出鲜艳的钢琴曲

3.

一般通感:

思索有点冷

依据性通感:

冰雕低头托腮

思索有点冷

4.

一般通感:

恐惧是腥的

依据性通感:

鱼群被钩掉了鳞片

恐惧是腥的

5.

宋·石柔《绝句》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感悟:


诗对修辞有三个贡献:一为创造,二为改造,三为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