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

whatabeautifulday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审美?关于审美的解释网上就有,大家可以去网上找找!我首先就我对审美的理解简单说一下,只有真正理解了审美才能明白各个名族对于审美的不同理解。

首先,审美与名族气质息息相关。从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中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因此那些勇于挑战自然,反抗压迫的英雄人物一直都是人人所传颂的经典,这就是对英雄的审美观。

其次,审美与名族文化密不可分。中华名族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历代书法、画作、诗歌绘画中都有这样的具体体现。

最后、地域山川,风土人情也决定了不同名族对审美的独特性。中华名族地域宽广,山脉纵横,河流众多。既造就了北方的豪放,又造就了江南水乡的奇特之美。因此也就慢慢的深入生活,进入人们心中,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正是因为上述的几个特点,才决定了各个名族不同的审美,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各种文明。






奇石梦想MyDream


影响审美观念的因素,我觉得是时代背景下的生产力发展程度,还有就是文化传承和思想观念,传媒影响。

首先谈谈生产力影响对于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实审美观人天生就具备,我们的祖先从石器时代就会懂得用贝壳骨头之类的物品做首饰等装饰品,以此提升 自己在同伴中的吸引力,而当时的人成天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如果今天待到一只肥羊,那就是一件美事,所以把“美”字拆开就是一个“羊”和一个 “大”,然而要想抓到肥羊,首先体魄是一件很关键的因素,就像狼群里的狼王,永远是狼群里最壮硕的,人们对于美直接感受是来自于能够满足自己的 某种需求而发自内心的感受,所以当时崇尚的美很有可能是“强壮”。而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提高了,掌握了铁犁牛耕,纺织等技术 ,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了更高的认知,从最开始的粗布,到后来的丝绸等,甚至还会在衣服上添上刺绣,正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才有对美的更高追求的资 本。

还有就是文化传承与思想观念,不同民族传承的文化不一样,尤其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是影响不同民族审美观念的因素,还有就是不同时代文化差异 影响,比如盛唐时代的开放阔达,连诗句都充满了浪漫主义,人们认为女子以丰腴为美,到了宋代,人们对于“美女”又有了新的审美观,同时那一时代 的文人也由“豪放”转为“婉约”,到了清朝,封建思想观念上升到极端,出现了缠足的陋习,人们觉得三寸金莲好看,再比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对 艺术的追求,从开始的古典美学的呆板转换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抽象主义。这都是人们当时思想观念的转变,渴望自由促使对于艺术审美观 的直接改变。

还有就是当代传媒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像“杀马特”“非主流”“小鲜肉”等,对于80,90,00年代的人都有一个审美转变的影响。这一时代流行什么也 会改变着当代人的审美追求。

不管是什么样的审美观念,都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的象征。

以上都是个人认知的总结,若有更全面的观点意见,还望留言赐教学习,谢谢。


哲学智慧


一个民族培养审美意识很重要,当初甲午战争为啥会输给小日本!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出了大问题。

审美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有了道德才会产生自觉,有了自觉就有了自省,有了自省就有了自醒,有了自醒就有了自强.....

满清是人光着半粒脑袋,拖着一根大辫子,是全世界人民眼中的小丑,而这些小丑们人人只求当个好奴才,那个时代全民丧失审美意识,所以建设国家打仗啥的都不行。

那个年代,当西洋人在热情展示健美的肌肉丰满的乳房的时候,中国人却捧着畸形恐怖的三寸金莲赞不绝口,流着口水目光呆滞。这种被奴化压抑而产生的变态审美彻底击垮了中国人的意志,整个国家都呆滞了。

美,是这个世界上最直观的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直接反映出这里的人民的素质和发达程度。

这里顺便提一下日本人,很有特点,这个大和民族的审美观也是问题不小。通过对日本人审美观的研究,更加能够说明审美对造就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艺术文化审美观在地球上是属于怪异一类的。他们的歌舞伎、相扑等等极度异类的审美观影响着日本人的人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日本画”,无论是传统日本画和现代日本动漫,都非常具有独特之处的,日本画介于中国画和西洋画之间,看着很美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邪气,而这股邪气到了动漫时代一下子就冲了出来找到了自己的舞台。童颜巨乳的这种变态审美正是日本人的首创,你不能说这不美但也不能说这个 不变态,这种感觉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切合了人类本性的灰色地带。但肯定不是健康积极的。

就像日本人一样,看着都像个人,又认真负责又礼貌谦逊,而内心深处可能完全不同,即变态又恶毒。这和他们的审美观有着天然的关联。

所以日本人在亚洲大屠杀,所以日本人也以国家核心意志的形式推行遗臭万年的慰安妇政策。


梁现实


民族审美心理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独特心理结构。由于特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血统遗传等因素,使一个民族的各个阶级、集团和个人具备了共同的、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民族性格,这种共同性常常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呈现于民族成员的审美实践活动中。

由于民族审美心理是确定的生理基础和长期社会历史条件统一的产物,所以,审美心理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保守性,同时,它又随着民族生活、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塑性。因为世界各民族的心理素质都具有全人类的共同因素,民族审美理想的独特性中也必然含蕴着人类共同美的普遍性。所以民族审美心理既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局限性,又有人类的兼容性、开放性,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书写传统


民族审美心理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独特心理结构。由于特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血统遗传等因素,使一个民族的各个阶级、集团和个人具备了共同的、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民族性格,这种共同性常常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呈现于民族成员的审美实践活动中。

由于民族审美心理是确定的生理基础和长期社会历史条件统一的产物,所以,审美心理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保守性,同时,它又随着民族生活、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塑性。因为世界各民族的心理素质都具有全人类的共同因素,民族审美理想的独特性中也必然含蕴着人类共同美的普遍性。所以民族审美心理既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局限性,又有人类的兼容性、开放性,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有着悠久独特审美心理传统的中华民族,要对世界文艺宣传事业有较大的贡献,尤其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心理


Chinaup


什么是真正的美?\r

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估计多数人一下子答不上来。但是,自己内心都有一个美的感觉。至于对于美的定义,当然得从理论上找。\r

关于美的理论,就是所说的美学。好像是上大学时,突然对哲学有点兴趣,曾经翻过李泽厚的一本美学书。说是翻而不说读,是因为确实没有看进去。现在只记住了美学和李泽厚两个字。今天看了女儿转发的一篇关于“美盲”的微信短文,才使自己又想起了关于美学的过去的回想。\r

最近一年,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尤其在团队内强调了思维方式的学习。所以,不由自主对见到听到的东西,说好听点是思考,说不好听点是辩理。不过两者很多时候还是重合的多。于是早晨三点时差睡不着时,便在欧洲的酒店里学习和思考一下美的问题。\r

关于美和美学,查了查百度,大抵是这样。\r

最开始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r

也就是美学从出发时,是哲学的一个分支。\r

个人认为即是:对美的思考,以及对美的实践的指导,也是审美活动的理论提炼。\r

如此,要想真正懂美,懂美学,当然是对美的思考,对美的实践(这个实践,可以是从事艺术、文化等的一定的直接活动,也可以是对艺术、文化等的欣赏和体悟等),对美的理论(这里理论是动词)。即思考、实践和理论。\r

多数人来说,比如我们中国人,如那篇关于“美盲”的微信短文中的上一代的爸爸妈妈,基本属于思考、实践和理论都很欠缺的。\r

当父母条件好了,下一代子女有了条件,特别是物质条件后,子女有了一定艺术的学习和熏陶,比如舞蹈,练琴,绘画等等的技艺学习,这个属于有了一定的实践。无疑这个是美和美学的很好的入门。因为,实践第一嘛。\r

不过,总体来说,对美的思考,对美的理论,这个是比较欠缺的。稍微思考一下,不难看出,就是我们国家雨后春笋般的各种培训班下出来的,总是感觉技艺似乎不错,但是,缺乏一种灵性。这种灵性,如果用美来表达,简单说那就是美的气质、品格和底蕴。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需要时间的培育和熬制。这个是急不得的。\r

而这个培育和熬制,首先就是社会的大环境的总体因素。想一想,巴黎的整体环境和北京的整体环境,怎么能比?别的不说,巴黎整体的城市建筑的气质,就不是北京的高楼大厦所能比的。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北京市长彭真说,五十年后证明我是对的。\r

关于美的思考,以及美的实践不说,其实,最终主要是美的理论。\r

如果从百度介绍的来看,历史上包括现在对美的定义,盲人摸象的多,全面的少(应该是自己看得少)。\r

比如,柏拉图说:美是理念;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r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结构美学,以及黑格尔的《美学》是从思辨角度,即从思考思辨理性的理念角度,对美的认识论。\r

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则是侧重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所以,德索是从方法论角度谈美学。\r

朗费德《审美态度》单从审美心理学来结构一个美学原理的典型。\r

后面的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迪基《美学导论》等,看介绍那就是越来分的越细,或者是以前的总结和一定的糅合。\r

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大抵四种观点:\r

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r

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r

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r

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r

这四种观点互相争鸣,从20世纪50年代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美学热是这四派争论的继续及各派的体系化的完成。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r

张法的《美学导论》,论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历程与模式。有一定的总结深度。\r

自己当然不是研究美学的,但是,也不妨谈谈聊聊。\r

个人认为,所谓美还是美学,不过是对美的思考,实践和理论。没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神秘。\r

至于再往下分,也就是角度问题,切入点问题。那么,美可以从身、心、志、慧的角度去分析和综合。\r

身,就是美要有功能性,物质性和客体性的支撑。佛法来说,就是,共业别业。\r

心,就是包括心理,感受,思考等的个体性。这个如果看看佛法中的唯识,会更透彻。\r

志,就是社会性。不能否认社会性。社会性就多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风俗等等。\r

现在所谓个体谈美,特别是小资类的,往往执着心的角度,而排斥社会性。以及以自我的所谓品位,而排斥他人的品味儿。这些,都是关公战秦琼的思维。总不能拿郭德纲和朗朗比吧。\r

以上是入世世俗的角度。\r

最后是慧。\r

以上的身心志,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生命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美最终要有永恒性。即主体和客体的永恒。用佛法来说,也就是依报正报的永恒。而我们看到的所谓世间的“美”,不是生命短促,就是国土危脆,哪里有什么永恒?既然不是永恒,就是苦而非是乐。不是乐又何来美?\r

所以,世间的一切本质上根本没有美。而要得到永恒的美,那就是只能到永恒的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对于我们的念佛人来说,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r

如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美。\r

真正的美,美学,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佛知呼


我觉得是人们的信仰出了问题,你信仰什么就追求什么样审美观,有些人追求明星,觉得明星很美,无理性无原则的追求明星,现在影视界的个别明星一出场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筹金捞足了钱,跑到外国去加入了外籍,国家有难了一毛不拔,你能说他《她》们心里美吗?如果你认为他《她》美,那就是你的信仰审美观有问题。我们心中的明星韩红为武汉募捐善款,朱之文

一个农民歌手不忘本为武汉捐款140万元善款。钟南山李兰娟七八十岁高龄等白衣天使奋战在第一线,他《她》们才是真正的明星,才是最可爱的人,他《她》们的心灵才是最美的,这就大多数人的审美观。


爱国40335


人类的审美其实是自远古时候就遗留下来的,再加上现在生活的环境影响所共同造就的。

你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个物种,它存在的核心意义就是生存 以及繁衍后代,并且让后代健康的成长。这就是使命。这个玩意决定了人的审美走向。

所以说,之所以有人喜欢健壮高大。是因为远古时候的古人,面对众多猛兽。健壮高大就意味着生机。意味着能保护下一代成长。

有些人会喜欢那种高鼻梁,高眉骨。这种倾向多出现在欧美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因为高眉骨可以在打猎时保护他们的眼睛,高鼻梁可以加速适应高山气候。增加生存概率。

有人特别喜欢年轻的女孩。这可能是因为年轻的女性更加能多的繁衍后代。让远古人把基因留下来。

甚至还有这么一种说法。之所以有些男生喜欢大胸的女生。也是有基因的关系。胸部大可以为婴儿提供更好的营养,也意味着雌性更加健康。据说还有如果是过于平坦的地方。会让婴儿吃奶更加费力。甚至有在喂奶时被憋死的危险。

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毕竟这些只是基因赋予我们的一些记忆。很多东西在现代环境的影响下。审美也发生了变化。

不过大概。人的审美是由基因里为了自我保护和繁衍后代需求所留下的先天记忆,以及后天环境所共同影响的。

而所谓的美丑。其实片面肤浅点说,是远古人类根据外表来筛选健康,充满安全感,丰富的雄/雌性激素的异性来交配繁衍后代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被基因刻到了现在。

某种意义上。审美的存在。就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体现。

真是残酷,要我们这种丑人怎么过啊~



小视频赶集


决定一个民族审美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时也很难让人断定究竟是哪一单一因素起的决定作用,而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则由于中间环节太多,就是有也增加了确定的难度和准确性,因此不宜归结为一个因素,更不可归结为一个外延太大、内涵不定的概念上;而且民族审美也包括多项不同层面、不同面向的问题,比如侧重哪一审美题材、审美方式、审美范畴和审美心理等等。

如果强行解说的话,可以尝试如下:

首先,地理环境虽然不是决定因素的突出者,但是毕竟在客观制约方面起着比较基础性的作用。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与其他伟大文明的创造者对比,应该是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得天独厚和艰难险阻并存、开放和封闭共在的。肥沃的土地和宽阔的平原,这是和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相同的;但是黄河的经常氾滥、作为原始工具的石器材料难以加工等等,这又是和上述三大文明不同的。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可是又不像地中海那样岛屿星罗棋布、适宜航海交流。这些都对中国早期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之后作用于审美方面。

其次就是生产方面。一是生产形式是种植业、是畜牧业还是工商业容易发达,对一个民族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商朝应该畜牧业比周朝发达,像祭祀用牺牲的种类和数量,就都是后来的朝代都不好企及的,甚至可能由于种植业相对后世的不太发达,而难以接纳入生产领域,所以许多战俘被杀掉了,包括许多青壮年和儿童。二是生产工具的相对落后,农业方面精耕细作就逐渐形成传统。根据考古材料揭示,商代和西周时期虽然青铜文明达到了甚至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农业生产方面,骨刀、蚌镰、石耒之类,不是生产工具的主流,到了铁器制造成熟之后,生产工具才走出落后的时期。可是即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这种当时堪称先进的工具体系,甚至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一些农村还采用最为原始的方式务农。这些对于聚族而居、重人情轻理性等等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产生和发展,其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又次是在聚族而居的社会生活、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诸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家中不是讲理的地方、上级不是讲理的对象等等各种智慧,由此乐观、含蓄、隐忍等等心理形成民族传统,就是容易理解的了吧。

更次就是创作工具的影响。汉字、笔墨同样既以其使用的难度,和沉淀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逐渐形成和明确的精神取向,对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思维模式、价值选择、意义构建也进行着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规范、训练和诱导。

最后就是其他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可以说应该是同时产生、共同发展、一同壮大的,在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共性,并一起参与了民族性格的建设。尤其到后来,审美文化更是自觉接受其他思想文化的指导,比如儒、道、释思想对文艺创作、理论批评的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吧。

总之,决定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因素多层次、多角度的,间接的深层的因素也不限于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于不同的作者个人来说,影响最大最广的因素也是固定不变的,要具体分析才好。而如果说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我还是相信马克思说的,应该是在社会生产方式上;如果这个归根结底在审美文化自身的范围内,就是在审美创作的方式上吧。


孟周


民族的美,美的东西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都是有差异的;美的东西有时候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审美观代表一个人、一个民族对美的东西的向往

美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力的;比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善恶要看站什么立场,凡是符合社会主流、符合公序良俗、法律道德的应该是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