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不花心也不花,鲁智深为什么在《水浒传》里叫做花和尚?

李易阳风水命理


喝酒吃肉是佛家禁止的,何况杀戮。鲁达因为杀了恶人,引来官司追捕,走投无路在五台山落发为僧,隐身躲避。佛有好生之德,加上鲁智深是为民除害,匡扶正义,根性醇正,佛家接纳了鲁达,并赐名“鲁智深”。

出家后,鲁智深继续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救下林冲,为了不牵连佛门清净,随林冲一起上了梁山,英雄聚会,聚义扬善,惩罚时弊,兼济天下。佛家大义,得到更广阔的“实行”。“理行”,懂得佛义,更需“身行”,知行合一,大雄光辉。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时代,行大义,也是佛祖的旨意。

鲁智深出家前、出家后,行伍时,对佛家“戒律”——如素、杀生没有修持。生活经历也容不得他坐禅默守。尤其入了梁山,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勇武活命的环境里,吃喝方面与凡众一样,临阵杀敌是正常人行为。

大乘普世,渡人不拘。鲁智深的品格与行为,乃至最后退出风烟名利场,回归佛祖膝下,完成了一位入世又出世的佛家子弟的历程。前期是“下山”磨砺,面对“实相”,最后是“回山”虚静,禅悟“无相”。“花和尚”,是在花花世界里的不败身的金刚,心中至始至终绽放着纯洁、芳香的莲花。纵观英雄豪杰,天下有几人?



谭彭剑


此花非彼花,我们不能理解成采花大盗的花。

宋元时期,风俗崇尚花,同时在宋朝流行纹身。没错,就是这么前卫。

鲁智深脊背上也纹了花形图案的纹身。

可见《水浒传》第四回:露出脊背上花绣来,搧着两个膀子上山来。

再者作为和尚清规戒律,五戒有: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语、戒喝酒。

老鲁只犯了杀生、喝酒。但却嫉恶如仇,绝非奸佞淫邪之辈。

不过终究不可能被当时主流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认可,是以得了个“花和尚”的诨号。

花和尚也是由此而来。

汪!




80有趣汪


鲁智深“花和尚”的由来不是因为他亲近女色,他那样子估计也没啥机会,是个姑娘都要被他吓跑了。真正的原因是他身上刺了花绣,就是今天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纹身”,那可是古惑仔的标配。你想想在宋朝这样一个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居然有人把父母给的躯体不当回事,而且这人还是个和尚,那还得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鲁智深公然挑战大众的审美和道德,不说寺里的方丈饶不了他,就是他亲爹亲妈看见了也免不了对他一顿暴打。不用说,他肯定不会还手。不过他父母估计早就去世了,他是赤条条一个人在世上浪荡,放浪不羁,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被人呼作“花和尚”也是人如其名了!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有纹身的人估计不在少数,可是闯出一番事业的只有三个:全书最帅最完美的浪子燕青,“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九纹龙史进,第三个就是粗中有细、胆气过人的鲁智深了。“倒拔垂杨柳”那是何等的气魄,谁人见了不说一声“佩服,佩服。”“拳打镇关西”更是精彩万分,场面一度五光十色,简直有几分现代美学的意思。由此可见,正面战斗老鲁从未怕过谁。

有人不服气,说,他不是在瓦罐寺败给了僧道二人吗?那是在他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是铁饭是钢,鲁智深也不能例外。所以那次失败不丢人。另外他还曾败给师父智真和尚,那时候他刚刚拜进寺庙,还没有学武艺呢,当然也不能算数。

纵观“花和尚”鲁智深的一生,他其实是一个幸运儿,人生中的每一步都仿佛有老天保佑,晚年在钱塘边上圆寂,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一生有艾


鲁智深这个花和尚的“花”,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形容某人好色,称他有花心那个“花”,也不是指他作为僧人不守清规戒律喝酒吃肉的花,而是他身上有花绣文身,所以才叫他花和尚。

在北宋末年的江湖当中,身上剌有文绣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是男子汉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的象征。如同现在的女人把单眼皮割成双眼皮,把圆脸动刀子整成尖下巴是一个意思。

鲁智深的铁哥们,少华山的史进遍身剌满九条龙绣,因此得名九纹龙。浪子燕青是在卢员外家里当仆人时,由于他琴棋书画笙管笛箫样样精通,加上有一手神箭功夫和相扑武艺,因此特受卢俊义喜受,特意请来高级匠人给他纹身。最后与李师师见面时,连李师师这样见过大世面的女子,都要观赏他身上的纹身,以开眼界。

一、鲁智深花和尚的外号,并不是前期具有,而是在逃难途中所得。

鲁智深本是渭州经略府兵马提辖,原名鲁达。因为替金翠莲父女伸冤,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吃了人命官司被迫流落江湖。在此之前,他是没有智深和花和尚这个名字和绰号的。只因为到五台山避难当了和尚,智真长老给他赐了法名智深。后来又到了东京大相国寺看菜园子,与一帮泼皮在院子里吃酒,柳树上的老鸦叫声搅了雅兴,泼皮们要搬梯子除掉老鸦窝,鲁智深阻止了他们,自己脱掉衣服,露出满身的剌绣,徒手拔起了柳树,由此才有了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之说。花和尚鲁智深的雅号即由此而来。

二、鲁智深的喝酒吃肉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严格说他不是真正意义的和尚。

鲁智深去五台山的目的是经人介绍的避难,并不是自己主动出家。五台山的智真长老看在介绍人赵员外的面子上,也没拿他当和尚那样严格要求。只因他数次喝酒闹事,才又把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鲁智深在大相国寺是看菜园子,这个工作与和尚更是不沾边。所以鲁智深的喝酒吃肉,与佛家的清规戒律没啥关系。因此,花和尚这个绰号,与他喝酒吃肉也没什么联带。

三、鲁智深一生未婚,更没有任何与女人的接触,因此与“花心”没有任何关系。

鲁智深一生深明大义,见义勇为,专好打抱不平。他心底无私,惩恶扬善不计个人报酬。从未有与女人接触的经历,因此也就不存在“花心”的问题。他一生专心向善,所做所为倒是和佛家有缘。最后也是坐化成佛而去,也算是没有枉为一回佛家弟子。

结语:

综上三点足以说明。鲁智深的花和尚绰号,只是从他身上剌有花绣而得名,与其它没有任何关系。


文化一家人


鲁智深为什么叫花和尚,在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一章中,鲁智深和杨志经过大战一番后,互相通报姓名时,鲁智深自述:“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是。为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去五台山净发为僧。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按照作者施耐庵的解释,这是因为鲁智深的身上有一背的刺青花绣,所以才被人称做“花和尚”。其实还有另一个意思,做为佛门中人,鲁达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虽然在五台山出家,丝毫没有什么佛门禁忌,该吃吃该喝喝,醉起谁也不认,就算死物的山门也一样狠锤不止。“花“其实是一个性格的张狂表现。

《水浒传》里为数不多有长篇幅生动描写的人物,鲁智深是其中一个。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章节还入选过初中课文,所以打小就对此有很深刻的印象,令人非常神往。金圣叹曾经说过“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对于鲁智深的结局,五台山智真长老就曾预言,他说鲁智深是有佛心之人。而他原名叫鲁达,其中有一个达字,似乎也是作者在暗示着鲁智深的最后会看破红尘,最终顿悟世间各事。




丢失的年华


为何鲁智深江湖名称花和尚?是否疑惑?且听我娓娓道来。

鲁智深本为渭州经略府提辖,可因为该地域有一卖猪肉的屠夫甚是嚣张。其横行霸道,鲁智深为打抱不平,将其三拳打死。随后为逃官府缉拿,上了那五台山做了一名和尚。

鲁智深虽已是是一名和尚,可是他依旧嗜酒成性,喜爱吃肉。还因吃酒之事,三闹五台山。最后其师不得不将其逐出师门,让他另寻他处。他出了山门之后,依旧大碗吃酒,大碗吃肉,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虽是和尚的形象,可却不遵从那清规戒律,全凭一生好恶做事做人。更何况其一身的纹身,更是衬托出了其“花”的由来。

虽为和尚,可却是一名花和尚就在于其,大碗喝肉大碗喝酒,性格豪迈直爽,身上更是纹了一身青纹。

这才是真正的水浒,真正水浒中应该拥有的角色。



一只橙色的喵


在这风清气爽,天气舒适宜人的秋天里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水浒传中,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声吼,义救金翠莲,杀死了镇关西;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虽然他不守佛门清规戒律,犯了出家人的一大戒忌,酷爱喝酒,屡屡犯错,但这些错,与女性没有一点关系。

在古人的风花雪月中,有一个较为正常的习俗:喝花酒,逛青楼!

酒往往也与“色”、“财”、“气”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四贪”、“四祸”: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那么,鲁智深得名“花和尚”,又是不是与他“喝花酒”的习惯,有关系呢?

整部《水浒传》通读下来,“源易缘”发现,鲁智深虽然爱饮酒,却没有喝过“花酒”,更不喜欢花天酒地的生活。

可见,鲁智深不喝酒对美色不太关注,喝酒时,也不喜欢这些。

据说,鲁智深身上所纹的花绣是花中四君子——梅花。

原来,鲁智深的外号——“花和尚”之名中的“花”,此花并非彼花。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乐嘟嘟影视


鲁智深的绰号——花和尚。

绰号的由来:

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为僧,并被师傅赐名为“智深”,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偏偏他在当提辖时自在惯了,和尚是要遵守僧规戒律的,当然不能吃酒吃肉了。

鲁智深无法忍受斋饭,最终因为定力不够而被寺里的其他弟子引诱而破了戒律,大闹了五台山。之后去了东京相国寺,因为身上有纹身而被人们叫做“花和尚”了。

扩展资料鲁智深原名鲁达,是关西人氏。他早年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种谔)麾下从军,积功至关西五路廉访使。后来,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镇守渭州,麾下却没有将领帮护。老种便将鲁达调拨到渭州,让他在小种的经略府担任提辖官。

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鲁达一路东去,半个月后抵达代州雁门县。当时,渭州府已发下海捕文书,并悬赏一千贯,画影图形,要各处州府捕捉鲁达。雁门县也有张挂榜文。

鲁达去看榜文时,恰巧遇到已定居当地的金老,被金老拉走。他这才知道金翠莲已成为当地富户赵员外的外室,便随金老来到金翠莲家中,并结识了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赵员外又将鲁达请到自己的庄中,热情款待。

鲁达在赵员外庄中住了七八日,得知官府缉捕甚紧,便打算离去。赵员外早先在附近五台山文殊院买有一道五花度牒,便趁机建议鲁达到文殊院出家,以躲避官府的缉捕。

鲁达自思无处可去,遂同意出家,与赵员外一同前往五台山。赵员外出资重修文殊院,请求住持智真长老为自己的“表弟”鲁达剃度。他瞒下了鲁达杀人之事,只称其是“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文殊院的首座、维那等职事僧因鲁达“形容丑恶,貌相凶顽”,认为他不像个出家人模样,担心日后会累及山门,纷纷建议智真长老不要收留鲁达。

智真长老却认为鲁达心地刚直,称其“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他力排众议,坚持为鲁达剃度,并赐其法名“智深”。从此,鲁达便在文殊院做了和尚,改叫鲁智深。

智真长老修书一封,让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并赠送他四句偈言,称“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文殊院,在山下铁匠铺打了一条水磨禅杖、一口戒刀,便取路往东京而去。他“夜住晓行”,半个月后来到桃花山,因错过了宿头找不到客店,便到山下的桃花村刘太公家中借宿。

鲁智深听闻桃花山二寨主周通欲强娶刘太公之女,便决定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他假扮刘小姐,躲在洞房中,将前来成亲的周通痛打一顿。周通逃出桃花村,回山寨去请大寨主为自己报仇。而所谓的大寨主,却是鲁达在渭州结识的李忠。李忠与鲁智深相认,请他上桃花山做客。

周通听从鲁智深的劝告,折箭立誓,取消了与刘小姐的婚事。鲁智深在山寨中住了几日,见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作事悭吝”,便打算离去。李忠便与周通下山劫掠商旅,表示要将劫到的财货送给鲁智深作路费。鲁智深却趁二人不在,卷走寨中的金银酒器,不辞而别。

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应天孤星,担任步军头领。他在征四寇的战役中累立战功,生擒方腊后在杭州圆寂,追赠义烈昭暨禅师。


大皮影视


小时候最早接触到水浒,是从电视剧《林冲》开始的,看过那部影片的请关注!也是在那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了花和尚鲁智深。在那部影片中,林冲被押送他的坏蛋把双脚按在开水里的镜头不知道看哭了多少小伙伴。当紫竹林中,鲁智深手握禅杖救下林冲时,大家心中对鲁智深肃然起敬。觉得鲁智深就是一个正义的化身,一个在人苦难中忙后能够仗义相助的大救星。

但是也是从那时起,一直纳闷,鲁智深看起来就是一个莽汉,一点也不漂亮,为什么叫花和尚。小时候,以为花是美得,带花字的人名应该是漂亮的。

后来,看了《三言二拍》读到《汪大尹火烧宝莲寺》才知道,原来好色的和尚才被称作花和尚,心中瞬时万分惊讶,难道鲁智深也是个好色的和尚?那为什么鲁智深救下金翠莲时不像宋江收阎婆惜一样自己留着呢?带着这份疑问,我通读了《水浒传》却发现,原来鲁智深这个花和尚和宝莲寺那些花和尚完全不是一回事。花和尚不花,就和浪子燕青不是放浪之人一样。原来鲁智深被称为花和尚,是因为他身上的纹身,一身的梅花纹。

梅花,自古以来被誉为君子之花。“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对梅花一直是喜爱有加的,因为梅花能傲雪,是高洁的象征,是骨气的象征。花和尚不喜欢妹子,却独爱梅花,这是因为在鲁智深心中,人生就应该是高洁的,就应该有傲骨!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水浒》中,鲁智深就是这样的傲骨墨梅,不管身边有多污浊,不管旁人有何言语,他只守着心中的正义,无惧人言,无惧清规,带着一身清气往来天地之间。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莽汉,哪来这般修为,那请您再读一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看貌似鲁莽的提辖大人,是怎样的粗中有细,您再回来读下我的回答,就会感到也不是无稽之谈了。





积善承德


宋元时期很多人的名字前面冠以“花”字,如宋元笔记中出现的“花郑贵”、“花李郎”等。王明清的《挥麈录》中,还记有一位满头插花,自称为“戴花和尚”的僧人。

鲁智深的第一个绰号是“花和尚”,这个绰号最为人知。早在宋代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就著录了题为《花和尚》的话本小说。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也写作“花和尚鲁智深”。这说明从宋代起,鲁智深就以“花和尚”的绰号闻名于世。那么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呢?

“和尚”一词是指鲁智深为僧人出身,这没有疑义,问题是“花”字如何解释。宋元时期很多人的名字前面冠以“花”字,如宋元笔记中出现的“花郑贵”、“花李郎”等。王明清的《挥麈录》中,还记有一位满头插花,自称为“戴花和尚”的僧人。为什么当时人们喜欢用“花”字放在名字前面,它是什么意思呢?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日益发展壮大,代表市民阶层的许多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垂青和欣赏。如人们把那些肆意女色而又跋扈横行的纨绔子弟称为“花花太岁”,象元杂剧《望江亭》、《燕青搏鱼》、《生金阁》人物科白中都出现过纨绔子弟自称“花花太岁”的例子。这是当时用于人称的“花”字的第一种意思。

第二种意思既与第一种意思相联,又与纹身有关。庄绰《鸡肋篇》中说:“……独张浚一军常从行在(按,指南宋首都临安,即今杭州),择卒之少壮长大者,自臂而下文刺至足,谓之’花腿’。京师旧日浮浪辈以为夸。”可见“花腿”是指京城中那些纹身的浮浪子弟。所以在元杂剧《鲁斋郎》和《生金阁》中,都形容这种人物为“花腿闲汉”。我们知道,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几位著名的纹身勇士之一(参看《〈水浒传〉写纹身的用意何在?》一篇),而他出家前又曾是一位放浪不羁的纨绔子弟“飞飞儿”(参看《鲁智深做过“提辖”和“廉访使”吗?》一篇),所以用“花和尚”这个名字既指明了他的僧人身份,又说明了他的纹身特征和放浪性格,更有一种“花”与“和尚”的貌似龃龉实则统一在鲁智深身上的妙趣,真是妙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