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為何直軍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斬草除根

1920年7月,段祺瑞率領的皖系軍隊同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隊爆發大戰。由於皖系內部問題不斷,再加上段祺瑞戰局佈置失當,皖系軍隊在5天之內便遭到全面潰敗。

當然了,直系的勝利,也有奉系張作霖的一份功勞。早在當年4月,張作霖就和直系軍隊秘密結成了反段同盟,而段祺瑞卻一直認為張作霖保持中立。這就使得皖軍遭到了直、奉兩系的聯合進攻。經此一役,直、奉兩系共同掌握了北京政權。

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為何直軍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斬草除根

(張作霖舊照)

一開始,直奉兩系共同推出靳雲鵬組閣。但由於日本勢力的滲入,張作霖迫使靳雲鵬下臺,轉而支持較為親日的梁士詒擔任國務總理。

接著,又由於直、奉雙方在直皖戰爭中分贓不均,兩系的矛盾迅速激化。

1922年4月,率先坐不住的張作霖,派出12萬奉軍南下發起攻擊,第一次直奉戰爭由此爆發。

這場戰爭,最終以直系大獲全勝而告終。

張作霖潰敗後,吳佩孚當即下令放棄追擊,點到即止。那麼,明明是你死我活的軍閥混戰,為什麼吳佩孚要故意放張作霖一馬呢?

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為何直軍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斬草除根

(張作霖舊照)

一、第一次直奉戰爭的戰場在關內。

第一次直奉戰爭,是張作霖主動率領部隊南下。因此雙方交戰的戰場,主要是在天津、河北、直隸一帶。這一帶的地盤本來就歸直系所有,吳佩孚部隊實際上只是在對入侵的敵人發起防禦反擊,並沒有出關追殺的打算。

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當時的奉軍12萬部隊。陣亡、俘虜、逃亡了接近10萬人,但這些並不是奉系軍隊的全部戰力。1926年,奉系軍隊在最頂峰時曾經擁兵35萬。哪怕是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之後的第二年,奉軍的總兵力依然也有20萬。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吳佩孚率領直系軍隊攻進山海關,那麼至少還會有十多萬奉軍會在關內以逸待勞。

直系軍隊本身也在戰爭中受損不輕,如果強行追擊,到時候能不能全身而退,就不好說了。

總之,直系軍隊在當時並不具備徹底消滅奉系的能力。因此吳佩孚肯定不會窮追猛打。

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為何直軍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斬草除根

(吳佩孚舊照)

二、外國勢力的介入。

當時的中國形勢相當混亂,但凡是有強大實力的軍閥,基本都有列強在背後支持。比如第一次直奉戰爭之所以爆發,就是奉系想借著梁士詒來支配中央的財政交通,借日款來贖回膠州濟南鐵路,並且支持奉系的擴張計劃。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要求總統徐世昌免除了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等職。而張作霖也不在乎,他隨即宣佈了東三省獨立,反正背後還有日本的支持。

看到張作霖如此囂張,吳佩孚和曹錕其實也非常不爽。

但此時英國勢力開始介入,他們希望中國繼續維持分裂混亂局面,以此在其中謀取更多利益。最終在英國的強勢調停下,直奉兩方代表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克爾留號軍艦上籤訂了停戰條約。奉軍帶著殘兵敗將撤出關外,直軍也回到了以前的佈防區域。

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為何直軍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斬草除根

(曹錕舊照)

三、北洋軍閥之間的默契。

軍閥混戰時期,北洋軍閥之間一直都有一條潛規則,那就是絕對不會趕盡殺絕。哪怕是戰敗一方遭到對手全殲,但只要敗者通電下野,那麼他就可以安穩地去天津租界,過上富足閒適的寓公生活。這條怪異的“君子協定”,基本上對任何人都有效。像黎元洪、段祺瑞也都曾享受過天津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曹錕、吳佩孚其實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對張作霖趕盡殺絕。

這其中的原因,恐怕還是和北洋軍閥大都曾同殿稱臣,惺惺相惜有關。在那個時代,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搶地盤,發展勢力。對於失敗者,眾人都樂於給出一條生路。畢竟誰也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會成為失敗者。給敵人留一條路,也就是給自己留了一條路。張作霖在後來佔領北京後,也是留了曹錕一命。

事實上,北洋時期的軍閥在很多事情上的立場都是高度相同。儘管他們曾經互相攻伐,搞得民不聊生。但在民族危難來臨的時候,眾人都展現出了民族氣節。比如,張作霖拒絕日本人而被炸死,吳佩孚堅持不合作而被害死。種種事蹟,也展現了軍閥們的骨氣。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