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应如何理解?

农夫老岳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虽然出自苏东坡的《定风坡·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中,但是真正说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一句的人,却是苏轼的朋友的侍女寓娘。苏轼的朋友因案被贬外地归来后,可是苏轼见到他的朋友时,人家气宇轩昂,面色红润,没有一点落难的样子,问答之间,朋友的侍女插言一句‘’此处心安,便是吾乡‘’。随后苏轼作这首词是,借用了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综观苏轼仕途,少年有为,但后半生却屡遭贬低,郁郁不得志,一次比一次贬得更远,但在东坡看来‘’也无阴雨也无晴‘’。丝毫不影响不影响他坚强的意志,每贬一地,都将被贬地作为故乡,并积极为这片土地做贡献。因此,此心安处是故乡,用来描述苏轼苦中作乐地积极的人生观,是最恰当不过的啦。





暗香香


“心”的理解:从表面看似乎指向人的身心,身心安顿之意。但在这里更多地倾向于苏东坡的志向,正所谓鸿鹄之志。

“安”的理解:安放、安顿之意。延伸一下更有“企及”之意,即志向所能企及,到达,或灵魂所亲近之地。

处和吾乡:表面指某一地方,其实挖掘其意,更深层上来看,苏东坡所表达的是一个境界,一个凌云壮志的境地。

从整体上理解,苏东坡所表达的是他为实现远大抱负无所畏惧,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歌姬

柔奴正是他在困苦中怅然时,让他顿然开悟的人。


乐州树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东坡(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另一种版本: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颗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 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说明无论是在哪里,只要心里安定,就和故乡一样。这首词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王志毅


首先,要了解“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出处,即出自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次,要明白苏轼这首词的意思:我经常羡慕世间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让世界都变得清凉了;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再次,要清楚苏轼作这首词的背景:苏轼好友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岭南荒僻之地宾州,他的歌妓柔奴(即寓娘)与之随行。古时的岭南属蛮荒之地,从京城汴京到岭南路途遥远,高山密林中常有瘴气侵袭,很多人还没到达目的地便失去了生命。王定国与柔奴在岭南可谓是九死一生,生活异常艰难,他们的儿子也因此夭折了。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遂作此词以赞。

第四,理解了这首词的出处、涵义以及写作背景后,对词中意蕴丰富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才能有所理解。一般人把“此心安处是吾乡”理解为到了一个新地方,只要心安这个地方就是故乡,这样理解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还不够深刻。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解读:

01“此心安处是吾乡”指的是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东坡虽然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仍然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保持自己的一种豁达与潇洒、从容与天真。正如他刚贬谪去黄州,居住在定惠院,作诗曰:“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他后来“躬耕东坡”时,在《东坡》中曰:“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东坡因写诗,被李定等奸佞断章取义、歪曲理解,制造了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但是,东坡不畏惧生死受尽折磨,他亦抒发自己的情怀,咏竹曰“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他在《卜算子》中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凸显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骨;他给朋友写信说:“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所居江上,俯临断岸,几席之下,风涛掀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此味甚佳,生来未尝有此适。”凸显了他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的旷达;他在“躬耕东坡”时说:“虽劳苦却亦有味。”、“形容虽似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人怜。”凸显了他超脱世俗功利眼光的潇洒。

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东坡再次遭人陷害,贬谪去了遥远的惠州。在艰险的路途中,东坡在船上写诗说:“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内心的旷达早已使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

绍圣四年(1097)四月,东坡离开惠州奔赴儋州(今属海南)。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东坡将要北归离开海南岛,他告诉乡亲: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并作诗《别海南黎民表》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凸显了苏轼潇洒的情怀、旷达的胸襟。1100年苏轼北归途径真州金山龙游寺,他看着寺庙里挂有自己的一幅画像,打趣地作诗调侃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02“此心安处是吾乡” 指的是随遇而安的思想境界

不可否认,故乡之于任何人,都是温馨又神圣的存在,能躺在故乡的怀抱中徜徉是多么的美好。但人的命运往往无常,起伏不定、辗转奔波、颠沛流离也是十有八九。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异乡人,就难以融入其中从容地生活,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苏轼的仕途,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朝廷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地方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流放的路上。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却不是今天的背包客们怀揣梦想的游历旅程,那是一个官员文人坎坷辗转的辛酸足迹。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子也在贬谪途中不幸夭折,所以苏轼对王定国与柔奴的遭遇是感同身受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共同遭际的人感同身受,才会产生同样的共鸣。王定国如此,寓娘如此,苏轼同样如此。贬谪并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着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沦,一蹶不振。

带着这样的感触,带着这样的精神支柱,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此为家。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林语堂先生才会说,中国的老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苏东坡,然后,嘴角就会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世人之所以爱戴东坡,是因为他不避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性情中的豪放与旷达。


国学园


出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最后一句。

苏东坡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岭南荒僻之地,他的歌妓柔奴不畏艰苦毅然随行到岭南。

王巩北归后相聚,柔奴为苏轼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风土生活怎么样?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东坡听后非常感动,作词赞美其品格。

此心安定之处,便是我的家乡。是对漂泊生活从容应对的心态,是懂得随遇而安,是懂得否极泰来,是一种宽阔的胸怀。

家乡,是人生养的地方,是一种稳定的生活,能与亲人团聚,是美好的回忆,人本来就有对家乡的一种眷恋,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然而苏东坡被贬离家乡,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本来是很痛苦的离别。诗人却意识到,只有将心安定在一处,就和在家乡一样。

这是对现实无奈转为豁达升华的境界,告诉人们,看似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其实只要将自己的心灵安住在一个地方,就能获得一时的解脱,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宇道思维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末两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每读至此,我就"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这是渲嚣之后的宁静,是执着之后的澹泊,是苦难之后的参悟,是沉闷之后的旷达,是人生这艘不羁之舟终于找到了心灵这个宁静港湾停泊了!

佛教讲因缘,有一种"增上缘",也就是助缘,助缘有顺因缘,也有逆因缘,这个逆因缘就是逆增上缘。逆增上缘用世俗语言表达,就是:人生中的一切负面因素和负面能量都可以转化成为积极因素和正能量。背井离乡,漂泊他乡是不幸的,也是艰辛的,但只要你能够安心处世,你就逆增上缘了。让我们读读陶渊明的诗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人心安顿了,何计故乡远近?

最后,让我们来聆听哲人说的话就更加明白了,"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岭南纵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其实,人心安顿时,处处是故乡。





云润春天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创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追梦小卒


一句好辞,三个妙人。

苏轼好友王巩同受“乌台诗案”牵累,被贬谪到时为蛮荒的岭南宾州,他的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后来王巩北归,与苏轼喝酒,席间柔奴出来劝敬,苏轼问起岭南风土,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此大受感动,所以写诗记之。

后人都知苏轼旷达磊落,虽然仕途坎坷,一生两遭朝廷远逐,但他视逆境为乐旅,一路赏景会友,读书写字,醇酒美食,无一不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乃至养生道方、美食样式。

王巩是“乌台诗案”中,被贬得最远、所受责罚最重的一位。苏轼对他非常内疚。但王巩丝毫未曾在意,在书信中与他讨论道家养生之法、诗词书画心得,真挚的友谊维系一生。

柔奴出生于小康之家,知书达礼,家道破落后至王巩家为歌妓,王巩待她温厚。王巩遭贬,家中歌妓散尽,唯有柔奴跟随。王巩北归时,苏轼见他身体精神状况尤胜以前。这固然因为王巩自己的乐观豁达,但也离不开柔奴的悉心照顾,以及同样坚韧强大、充满诗意的心灵的陪伴。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是认命,而是不甘命运安排,不屈不挠地守护自己的自由心灵,以苦难佐酒,为热爱干杯,在厄运压头的乌云之下,仍然拥有阳光满怀。

伟大的灵魂大抵如此,相逢于暗夜,如遇明灯。


莫马啊


这句话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当年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经常被贬。这句话说明了他在外飘泊的状态,也表达了他强大的内心。“心安”是整句的重点,只有心安一个人才能走得长远,才能化害为利,才能够勇往直前。当困难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如果能够与困难进行殊死的搏斗,当战胜困难的时候,命运就会对我们露出笑脸。

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很强,很多人都在遥远的异乡工作,很多对“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定有着更深的理解。真的,不管我们在哪里,只要我们的心安宁了,哪里就是我们的家。






我欲随波不逐流


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源出处

说到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不得不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实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国歌妓寓娘,苏轼感同身受,将其引用词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这首词,我们不难理解:

我经常羡慕世间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让世界都变得清凉了。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笑容依旧了,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这首词的背景:苏轼好友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他的歌妓寓娘与之随行。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共同感受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数次被贬,四方奔走,颠沛流离。如此遭际而又奔忙的人生阅历,让他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在他眼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娘的“此心安处便是故乡”所领悟和感动。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有拥有共同遭际的人感同身受了,才会产生同样的共鸣。王定国如此,寓娘如此,苏轼同样如此。贬谪并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着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沦,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苏轼也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苏轼四处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说明。其实,我们的一生莫不如此。苏轼还有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安慰和激劢了世间无数躁动不安的心。

所以,林语堂曾评价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等等,我认为,更多时候,苏轼更象是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思考

苏轼的诗词常为世人所推崇,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让人醍醐灌顶,大多是源于苏轼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这样便增强了诗词的哲理意蕴。虽然他深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却并未因此否定人生、怀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让内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闲下来,真正的安静下来,感受到来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般的温馨和真切,才能让自己处于超脱的状态,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摆脱名利诱惑,才能关注那些看似稀松平常,实际却有着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并不是说人至闲花儿才凋落,而是说人真正安下来心,静下心来,才能关注到花开花落这些稀松之事,才能意识到世间之美往往在于心安心静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间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

西方哲学家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诺瓦利斯的哲学无疑是对失去家园的怀念。

不可否认,故乡之于任何人,都是温馨又神圣的存在,躺在故乡的怀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苏轼所见之寓娘美丽如初,笑容依旧,是把岭南当成了故乡,因而容光焕发。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飘零如萍,总在不断的辗转奔波,颠沛流离。如果我们总把自己当成异乡人,难以融入其中,最后的结局终将形容枯槁。而且,入过我们穷尽一生心力,都无法回归故乡,一生都在寻找故乡,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时,淡定从容,随遇而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人总不能一根筋的认为只有生于斯长于斯之地才是故乡吧,因为有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栖息之地。苏轼这里的“故乡”,我认为更多是指“心灵的回归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乡。

人最怕的就是心灵的无处安放、飘泊无依,甚至没有归宿之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随遇而安更多的是让心灵随遇而安,让心灵拥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