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旗这个村的村民生活“牛”起来

“要想带动村民脱贫,就要以产业为支撑。”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建设村村主任高大柱说,在村里除土地外,发展养牛产业是他想到的最有致富希望的产业,因为他就是靠养牛致富的。日前,记者来到了建设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通过养牛致富后的新变化。


“我们是在2012年决定养牛的,那时候家里根本拿不出钱来,最后贷款12万元买了牛,没想到当年就见到了效益。”高大柱的妻子介绍说,他们的肉牛品种是西门塔尔牛,全部从吉林省调的品种,还与公司签订了保回收的协议,育肥8个月就可出栏,一头牛的纯利润在3000元左右,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富裕路。


达旗这个村的村民生活“牛”起来


尝到肉牛养殖甜头的高大柱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凭着自己的养殖经验,毅然承担起了带动村里10户贫困户脱贫的任务。“我就是受益的人,我相信走这条路肯定赚钱。”原本单纯想靠着养牛脱贫的他在与贫困户对接过程中,发现事情远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有的没劳力,有的没条件建棚圈,有的怕风险,各户的情况不一,发展养牛也是困难重重。于是,他找到苏木相关领导说明情况,并合计决定采用“合作社+”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第一种模式是带动有能力发展养殖的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免去贫困户的后顾之忧。贫困户杨晓红和妻子都存在智力残疾,一直靠继父帮衬着,日子过得一日不如一日。“现在村主任给咱带来了致富项目,我们说什么也得试一试,去年我们种了100多亩玉米因为霉变得厉害几乎没什么利润,今年就盼着这个项目了。”杨晓红的继父满怀希望地说。


达旗这个村的村民生活“牛”起来


第二种模式是没劳力的采用投资入股的形式,按比例年底分红。“一头牛上万元的投资,很多人怕有风险不敢养,我只能采用代养的方式,年底分给他们红利,这样他们就不担心了。”他的这一举措给村里的贫困户吃了一颗定心丸。“现在让我们自己养牛真是没把握也没劳力,丈夫患脑梗后家里的活全靠我,还供着一个大学生,又要种地又要养牛真是忙不过来。”村民高世清的妻子听说可以投资入股后高兴地说。像她这样想法的贫困户居多,他们除了考虑到劳力不足外,更多的是担心会有风险,投资入股的方式免除了风险方面的担忧,成为村里贫困户认为最为稳妥的投资方式。


高大柱说:“入股投资是稳定,可收益没有自己饲养那么高,真正要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些贫困户还存在劳力不足、资金不足的情况,面对这样的贫困户,我打算采用雇用临时劳动力的方式增加他们的收益,同时利用合作社饲草料的需求和贫困户签订单,回收玉米和秸秆,这样也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收益。”这也是第三种模式“合作社+”。这部分贫困户种植结构调整能力不足,还以传统玉米种植为主,高大柱针对他们这种情况采用签订单饲草料保回收的形式,来保障贫困户一年的收益,同时也解决了他们卖粮难的问题。


高大柱现在养殖肉牛40多头,准备资金到位还买60多头,种着90多亩地,忙的时候就雇村里的人,这样一年下来光劳务费就支出3万多元,再加上今年投资入股代养的,预计劳务支出将达到5万元,对于贫困户来说,就近打工还能有个不错的收入,也不会荒废了自己的田地,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其实我更希望村民们自己养牛,我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市场,这样就能推动养牛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带动全村人走上富裕之路。”


达旗这个村的村民生活“牛”起来

达旗这个村的村民生活“牛”起来


刘俊平,男,1979年生于内蒙古达拉特旗高头窑,1999年从河北51066部队退伍、2004年至今在鄂尔多斯日报社工作。座右铭:从无字句处读书,同有肝胆人共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