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魔”白居易,被痛風救了一命?

歐洲的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中世紀從公元前5世紀後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結束,隨著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直到整個歐洲融入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

中世紀是暴力的時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種街頭暴力,尤其是城市進入夜晚後;而圍繞著金錢和土地的爭端也往往靠鐵與血來判決。但是這還不是讓人們惶恐的原因,最大規模的死亡,還是來自於連綿不絕的戰爭——從11世紀末開始的十字軍東征,讓許多歐洲青壯年勞動力再也未能回到故鄉。中世紀醫學的進展,相對比較緩慢。在封建制度下,許多人生活水平下降,貧富差距、戰爭恐懼開始蔓延。

但是對於伊斯蘭國家而言,這是光明時代,於是伊斯蘭文化開始對外傳輸;對於中國而言,這是文化極度昌盛的時代,直到1279年宋朝滅亡。中醫對疾病的治療與認知,也在逐漸發展。唐代孫思邈(541A.D.-682A.D.)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

“詩魔”白居易,被痛風救了一命?

對於痛風的診療認識,隋代的巢元方(605A.D.-616A.D.)等編箸的《諸病源候論》中,更是進一步論述了有關歷節風候,指出歷節風的症狀,主要是: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中醫將體內積聚過多且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稱為“毒”。巢元方提出熱毒說,認為歷節病是由臟腑熱毒流注四肢而導致骨節掀熱赤腫疼痛。這與現代醫學認為過多或排洩不良而致血中尿酸超標的痛風病機有相似之處。唐代孫思邈也贊成此說,並用”犀角湯“治療血中熱毒。唐代的王燾也認為歷節病是由於感受風寒署溼之毒邪引起的。

到了唐宋時期,由於痛風肢節劇烈疼痛猶如虎咬,又稱“白虎病”或“白虎歷節”。唐代的《外臺秘要》中載有深師大風引湯、古今錄驗防風湯、大棗湯等治療歷節疼痛,藥物主要有人參、附子、乾薑、烏頭、茯苓、知母、甘草、大棗等,以辛甘化陽為主,甘寒養陰為輔助,並提出要忌口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宋代的《聖濟總錄》載有羌活湯、茯苓湯、附子湯、紫桂湯、知母湯、秦艽湯等,用藥在桂枝芍藥知母湯的基礎上加以祛風化溼之藥,用藥思路不外辛開驅除風寒溼之氣,兼以調和營衛。

唐宋時期,詩詞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詩人中絕大多數都好杯中物,詩和酒常常相伴而行。不論是激發詩情,還是鬱悶政治,古代的詩人和酒總是密不可分,也留下了很多和酒有關的詩篇。在唐詩中,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這些: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湖魚香勝肉,官酒重於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等等。雖然當時流行喝濃度不高的米酒,古人用來釀酒和盛酒的容器多為可能鉛超標的金屬杯,大量飲用鉛汙染的酒,使得腎臟排洩尿酸的能力下降,也是痛風的誘因之一。

“詩魔”白居易,被痛風救了一命?

目前比較明確患有“風痺症”的歷史名人有如唐太宗時期的太子少師李綱、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以及香山居士白居易等。一生仕途起起落落的白居易(772A.D.-846A.D.)因為一直是妓樂詩酒放縱自娛,所以患上了反覆發作的“足疾”,他專門寫了一首名為《足疾》的詩:

“足疾無加亦不瘳,綿春歷夏復經秋。

開顏且酌尊中酒,代步多乘池上舟。

幸有眼前衣食在,兼無身後子孫憂。

應須學取陶彭澤,但委心形任去留。”

為了這行走不動、反覆發作的足疾,白居易應該請了不少醫生來看。在他的《病瘡》一詩歌中這樣寫道:

“門有醫來往,庭無客送迎。

病銷談笑興,老足嘆嗟聲。

鶴伴臨池立,人扶下砌行。

腳瘡春斷酒,那得有心情。”

想必醫生們應該為他開過防風湯、大棗湯等藥物,也可能通過針灸等療法進行治療。但最有效的治療,應該是他斷絕酒肉吃齋。在《仲夏齋戒月》中,他寫道:

“仲夏齋戒月,三旬斷腥羶。

自覺心骨爽,行起身翩翩。

始知絕粒人,四體更輕便。

初能脫病患,久必成神仙。

禦寇馭泠風,赤松遊紫煙。

常疑此說謬,今乃知其然。

我今過半百,氣衰神不全。

已垂兩鬢絲,難補三丹田。

但減葷血味,稍結清淨緣。

脫巾且修養,聊以終天年。”


“詩魔”白居易,被痛風救了一命?

對於白居易患痛風的原因,《黃帝內經》就明確指出:五臟過用,氣血失調,痺證內生。因為他縱情聲色,腎氣日衰,沒有了腎氣的蒸化和腎陽的溫煦,溼濁內聚,鬱久化熱,流注關節,發為痛風。

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患者一般來說都是攝入過多能量,如脂肪攝入過多、飲酒過多、甜食吃得太多等。在痛風發作頻繁期,應停止吃中、高嘌呤含量的食物,儘量從牛奶、豆腐、雞肉、雞蛋等低嘌呤食品中攝取優質蛋白質。而對於飲酒,陳年黃酒和啤酒嘌呤含量較高,儘量不要以飲用;白酒和葡萄酒能抑制尿酸排洩,所以少飲。

白居易的痛風,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白居易就任刑部侍郎,也就是最高法大法官。擔任這一職剛滿一年,他卻選擇了請假三個月自動離職。究其原因有三個,一個是文宗初期重用牛僧孺、李宗閔,二人拜相後進而啟用白居易妻族的楊嗣復、楊虞卿、楊漢公等人,一時炙手可熱,使得楊氏家族在長安靖恭裡的宅第被人們稱為“行中書省”,白居易不太喜歡黨爭;二是韋處厚、孔戢、錢徽、崔植等幾位白居易在朝廷的倚靠和摯友,消解了他對仕途的幻想;三便是他一直有眼病和痛風,此時57歲的他,身體狀況不好。他寫給一同發起新樂府運動的元稹(779A.D.-831A.D.)的《和晨興因報問龜兒》詩中說道:

“病眼兩行血,衰鬢萬莖絲。咽絕五臟脈,瘦消百骸脂。

雙目失一目,四肢斷兩肢。不如溘然逝,安用半活為。

誰謂荼檗苦,荼檗甘如飴。誰謂湯火熱,湯火冷如澌。”

“詩魔”白居易,被痛風救了一命?

雖然離職,白居易還是敵不過命運的安排,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白居易再任河南尹。對於這個職位,他並不很是喜歡,不是遊山玩水就是宴會應酬。直到大和六年,牛僧孺、李宗閔的結黨行為,引起了唐文宗的不滿,牛僧孺被迫離開宰相職位,以尚書右僕射出任淮南節度使。而李德裕被從西川節度調回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李德裕上臺後,白居易又故技重施,再請三個月長假,到期自動卸任。

不過李德裕也沒執政太久,唐文宗真正信任的人是以剷除宦官專權勢力的李訓和鄭注。這兩個人指責李德裕在浙西時暗中結交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企圖擁立漳王篡位。所以李德裕不久被貶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再沒多久,任袁州長史。李德裕下臺後,李訓、鄭注又製造“宋若憲案”,指控李宗閔和楊虞卿等勾結駙馬沈生,重金賄賂宋若憲,探聽內宮消息,暗中搞小動作。宋若憲被賜死,李宗閔、楊虞卿以及牛黨的李漢、蕭瀚均被貶官,盡數逐出長安。

在不斷打擊兩黨人士的同時,李訓和鄭注沒忘記籠絡收買名望較高、對黨爭持消極態度的人,其中當然包括盛名聞於四海、文林一代宗師白居易。但是白居易這時居然推辭了讓他出山擔任同州刺史的命令,他的理由是患有痛風、雙腳行動不便。

“詩魔”白居易,被痛風救了一命?

幸虧他拒絕赴任,就在一個多月後,李訓、鄭注就發動了旨在誅滅以仇士良為首的專權宦官集團的“甘露之變”,但事起倉促,甚至沒有得到唐文宗的積極配合,行動失敗,李訓、鄭注被殺,同時的宰相舒元輿、賈餗、王涯亦被族誅,更連累長安諸多公卿、士大夫、乃至平民家庭遭到宦官指揮的神策軍血洗。如果白居易當時赴任,和李訓、鄭注扯上瓜葛,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也是因為這痛風足疾還是救了白居易一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