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艺人背后的粉丝经济学「第一期」


想用一篇文章写完整个饭圈,是我不切实际且膨胀的欲望,但是如果只是从一方面展现,不甚严谨和全面。因为除去各种撕和投诉横行,就在今年疫情大爆发,饭圈女孩也是利用自身力量应援武汉。


我并不赞同把追星行为套用到各种“心理”“情结”上。“喜欢”这种感情和与之相关的行为,从来都很难用理性去解释。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喜欢也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追星,不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我的选择。我喜欢每一个鲜活的追星女孩,她们是如此不同,如果你真的深入接触过她们,就知道不应该给她们安上各种各样的理论的壳。虽然研究者都声称自己有过长时间的“潜伏”“卧底”经历,我还是觉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视角都太过高高在上了。他们饶有兴趣地看着粉丝,甚至在工作中利用粉丝,去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寻找可以套用的理论。但是他们,从心底里大概都是看不起这个群体,也难以真正融入的。万物都有合理性和复杂性,不要随便评价那些你从未深入经历和了解过的事物。永远警惕那些“标签化”的分类。

--《真情实感》


饭圈女孩 | 流量艺人背后的粉丝经济学「第一期」

大事记

2018年8月 吴亦凡 VS 虎扑

2019年1月 蔡徐坤 VS 虎扑

2019年8月14日饭圈大团结联合出征各大海外社交平台,“血战”示威者账号

2019年4月12日 蔡徐坤工作室通过微博公布了针对B站的律师函

2020年2月“应援”湖北,饭圈女孩们拼了

2020年2月27号 肖战粉丝VS AO3

画出这条时间轴后,我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微博一直是粉丝经济的主战场?最大矛盾是在其他平台,因为其他平台还不至于完全沦陷,我觉得微博发布机制,投诉机制,以及超话造就各种成就了粉丝的力量。

此刻你打开微博,搜索

反黑二字,出来的一定是某个人气偶像的饭圈组织的反黑博,这条微博里附上了很多“举报链接”。点进去,都是对偶像不利的内容。

举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新浪会给这条微博限流或是直接删除,饭圈便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跨圈执法”,来让整个社交网络对自己偶像的评论都是正面的。


最终还是证明了这句话:“参与竞争的方式决定了结果。”

粉丝经济盘活了文化市场,但是在这个生态下的流量偶像,看似是活生生的人,本质上却已经成了一个“行走的数据库。成也数据败也数据:刷微博转评赞,冲榜单,涨销量,只要把这些数据做高做大,就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在市场上更吃香。走入了唯流量是从的病态局面。

饭圈女孩 | 流量艺人背后的粉丝经济学「第一期」

在微信平台也看到了遭遇投诉后,而不愿意再触及饭圈偶像内容,不愿意再发布评论任何饭圈偶像的文章。细思极恐,这种强势是会让人很叛逆,与其说是对“流量偶像”有意见,也许是对于控制了话语权的粉丝圈的逆反心理,导致那么强烈的反抗,毕竟大家多多少少苦“饭圈”久矣。就算放任不管,他们的力量也已经大到无法熟视无睹。只是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庞大流量帝国的力量。

新偶像工业经济效应


粉丝经济


“肖战代言了一套刀具,千把块,竟然抢都抢不到。真想问问那些妹子,你们平时真的用得到吗?敢不敢告诉妈妈这套刀具花了多少钱?”


“周深12月底在上海开演唱会,票早就卖完了,黄牛票又贵,幸好机智如我,在某二手电商收了票,去苏州场,这场是新增的,因为《声入人心》,他这段时间热度高,应该是公司想割一茬韭菜,说到割韭菜,陈情令演唱会听说了吗?那是真的狠。”


“大学毕业不到半年,粉底的消费从一两百‘飙升’到近500块,支持李现,我愿意。”

粉丝经济时代,为喜欢的小哥哥小姐姐花钱应援,是粉丝最重要的自我修养。据央视财经报道,中国的追星族超过5亿人,其中36%表示愿意每月为偶像花100~500元,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202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千亿元。


流量艺人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内容产品”的品牌。他的“引爆”过程涉及到很多新的营销和传播概念,比如自下而上、UGC、内容营销、参与感、故事思维、圈层等,当然,还有流量。


PLACE:粉丝,更高效的渠道


粉圈,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圈子”


粉丝基本上在活动直播过程中就一边出了高清现场图和一部分视频,拍摄设备、技术、文字编辑都不输于媒体,且灵活多变。活动当天大部分物料都会释放出来,这个过程中,基于现场物料产生的二次传播物料也会在各个平台、社区陆续上线。


整个过程流畅、高效,有自然而然形成的“分工”,有真正自下而上推动的基于“内容营销”的传播流程,“站子”出图,粉丝传播,有二次创作能力的粉丝创作,粉丝传播……粉丝群体都是他存在感最强的一个渠道。


圈子的引爆这几年,互联网上的各个圈层结构也趋于成熟,各个圈子的活跃区域、玩法各有规则。由于活跃度和密集度高,圈子热点很容易产生。密集度高了,“病毒式”“感染式”的传播就容易发生,扔过去一个引爆点,一朵朵“蘑菇云”就遍地开花。所以一个好的传播点在打通各个圈子之后,传播效率惊人。


PROMOTION:自产自销的内容营销


消费自己的情感附加值


《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里提到的“心智消费”,指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家就倾向于不涉及金钱的消费活动,比如在网上写博客,自己生产这种情感和内容,自己又来消费这种情感和内容。


我们现在很多网友依然是自己在生产情感的同时消费这种情感,自产自销,不仅如此,他们还愿意为此产生花费。粉丝不仅忠诚度更高,他们也更愿意花费,而他们买单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生产出来的情感附加值。


只要爱豆们出来“营业”,粉丝们就能“爆风式”地产出,形式多样,自制图文、小视频、小作文、段子等等,是他们重要的精神生活形式,也占据了他们大量的上网时间。


所以对爱豆们而言“营业”很重要。“营业”可以是作品,可以是活动,可以是一条微博,一定要通过某种形式与粉丝之间的互动。


PRICE:“流量”的性价比


“心理账户”中的价格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理查德·塞勒,上个世纪80年代塞勒首次提出“禀赋效应”,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我们或许对另外一个概念更熟悉,“沉没成本”。它经常出现在这样的例子里,一个男生花了更多的成本追到的女生,会让他更难放手。投入越多,越真情实感。这时我们来看PRICE就不单单指定价的高低,而是能否让消费者花钱花得开心,是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中的价格。


渠道商眼中的“性价比”以上都是面向C端的价格与性价比,然而现在谈流量的性价比更多的其实还是来自媒体、平台、广告主等渠道商的感受。


这种感受也包含了品牌商(这里指艺人品牌)和渠道商之间亘古不变的博弈。当品牌商强势的时候,相应的就是渠道弱势,这个时候渠道商会倾向于开发和扶持新品牌,保证自己利润和主动权。除此之外,艺人品牌的渠道商多为内容制造商,新人身上还有很多未过度开发的传播概念,这也是内容制造商看重的。


广告主如今爱找“流量”还有一个原因,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碎片化之后,只有砸钱的高空投放是不行的,精准地触达消费者和引起他们的互动成了新的考核指标。

饭圈女孩 | 流量艺人背后的粉丝经济学「第一期」

“流量”们之所以被称为“流量”,是因为粉丝的行为轨迹会带来“流量”,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轨迹都暴露在了网上,可以数据化,还有了可追溯性,这对正在数据化转型的品牌们(这里指广告主)非常有吸引力。和流量合作,然后最大程度地接触到消费者,用互动和亲和力去感染消费者,同时还能得到这部分消费者数据反馈,这其中包括销量,包括这群人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轨迹,和以往粗犷的投放广告不一样。


“带货”原本是附加的,后来被很多粉丝群体完成了一个固定流程,这部分是不健康的。


PRODUCT:依然是最重要的

流量艺人这个“品牌”的生成过程有着符合当下传播环境的天然优势,他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需求下,受众和他们自己共同打造并在整个过程中都一直在修正的一个品牌形象。

但是后面发生的一切,还是要基于“有产品”上的。老话是,产品是1,营销是0,没有1,再多的0都无意义。


打造“流量艺人”这个品牌时必不可少的是

1.有记忆点

2.有背书

3.有话题性

4.有故事性


饭圈女孩 | 流量艺人背后的粉丝经济学「第一期」


Reference

《饭圈女孩图鉴:数据女工和他们背后的组织》

《AKB48格子裙经济学》

《何帆·年轻人们到底在想什么,来自饭圈的调研》

《品牌年轻化:如何抓住年轻用户的5大逻辑》

《解密“流量爆款”蔡徐坤:如何靠粉丝野蛮生长?》

《饭圈2.0:粉丝的自我修养 | 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