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那些事:沈復不是一位好丈夫,卻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浮生六記》是清朝文人沈復所著的一本自傳體散文,文章的取材立意都是生活間的瑣碎小事,並沒有宣揚所謂的宏圖大志。但這樣一本記錄淳樸感情和閒情逸致的散文,卻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沈復和陳芸兩人將清貧日子過得怡然自得的心態也讓人敬佩。

縱觀全書,筆者產生了一種沈復配不上陳芸的感慨,陳芸既符合文人雅士對伴侶的所有要求,同時又兼具普通勞動婦女的勤勞善良。反觀沈復,身為丈夫卻無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最終妻子久病纏身沒錢診治而逝世,從為人夫這一方面而言,沈復算不上一位好丈夫。

文人墨客那些事:沈復不是一位好丈夫,卻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在清代文壇中,沈復的文辭雖比不上李漁、張岱等大師的風采,但是實幹型的沈復卻將閒情逸致寫出了個人的特色。在《閒情記趣》與《浪遊記快》兩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沈復雖為幕僚,卻仍然有旺盛的精力去欣賞園林佈局和養花論石,而且講得頭頭是道。由此可見,沈復有著典型中國文人的閒趣雅緻,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一、無固定職業、工作屢屢被辭被裁、一家人被迫居無定所

沈復出身於一個士族小康家庭,而陳芸家境貧寒、年幼失父,陳芸與沈復的結合乃是源於沈復的一句:“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年少的沈復對錶姐陳芸一見鍾情,於是母親便幫他定了親,幾年後順利完婚。

婚後的沈復脫離了原生家庭,一切都需要自力更生,過慣了閒情生活的沈復先後輾轉做了幕僚和賣字畫,卻總因為種種原因被人辭退被裁掉,依然維持不了家庭生計,體貼入微的陳芸便時時攬來女紅針線活兒補貼家用。

文人墨客那些事:沈復不是一位好丈夫,卻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沈復父親對兒子媳婦有了成見,便將他倆趕出了家門,寄人籬下的夫妻倆日子更加難過。憂思成疾的陳芸和沈復清貧樂道,將普通的柴米油鹽日子也過得充滿樂趣,時而與文人把酒言歡,時而與歌姬舞女暢談心事。

可是生活的壓力如影隨形,經濟窘迫也逐漸打壓著這對小夫妻。沒錢治病的陳芸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而此時的沈復“三日收入也抵不過一日所出”,沒了物質保障的陳芸不久便香消玉殞,沈復想要幫妻子料理後事甚至都要去借銀兩,閱讀至此,沈復在讀者心中已然不是個好丈夫。

二、《閒情記趣》:實幹動手型的休閒名家

詩酒之樂、遊玩之樂向來是中國典型文人的清淡閒雅之事,而沈復與其他文人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他並不像其他名家稍微點評一下就過去了,而是實打實的動手型文人。

《童趣》是取自沈復《閒情記趣》中的一小段,主要講了沈復童年的一些樂趣。沈復回憶孩童時期的自己,將蚊子留在蚊帳中用煙去噴它們,蚊子在煙霧的刺激下四亂飛舞,沈復就當作是仙鶴在帳中鶴唳雲端,不禁拍手稱快怡然自得。除了蚊子,各種蟲蟻小獸、蛤蟆家禽都是沈復眼中的有趣之物。

文人墨客那些事:沈復不是一位好丈夫,卻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論起養花尋石,沈復的功力也不在話下。很多文人喜歡蘭花,是因為蘭花象徵著高潔、典雅和堅貞不渝,可沈復卻不單單是賞花這麼簡單,他還將養花成為了癖好,精通於剪枝養節,甚至還向好友張蘭坡請教接花疊石的套路。

沈復去山裡掃墓,撿到一些紋路各異的石頭,便帶回家來清洗乾淨,與陳芸一起拾掇起了盆栽。用各種石頭疊成一座假山,山背上做成橫方紋,就像雲林石一樣,又在旁邊種下了蔦蘿,一盆園林美景就此誕生。

沈復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算眼下的生活再不濟,他也能把歡作樂,將清貧日子過得像詩一樣。

三、《浪遊記快》:遊歷大江南北的閒散文人

之所以說沈復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不僅在於家庭園林佈局親力親為,更在於他大江南北幕遊在外時,窮困潦倒也不忘了欣賞大好河山,反而有著旺盛的精力去郊遊。因此在《浪遊記快》一節中,他文中的景色層疊、讓人目不暇接。

沈復三十年來遊歷祖國大江南北,北至北京南至如今廣州,西至華山東至如今的上海一帶。如此廣袤的遊歷面積,在當時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實屬罕見,沈復也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他心中的遊歷事業。

文人墨客那些事:沈復不是一位好丈夫,卻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放到如今來說沈復的玩性很大,以至於他每到一處,就要將當地的各色風景攬於眼中,又因為他工作多變動的緣故,他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四處遊走。十五歲時沈復跟著父親在山陰趙明府內做幕僚,每到閒暇之時沈復便外出遊玩,有一日到了吼山,順著水路看見了“水園”,沈復與眾人一起扔魚餌戲魚,果真還有不到一尺的魚冒出水面來覓食,頓時對這大自然的事物興趣盎然。

二十五歲那年,沈復應了徽州績溪的克明府召請,一路經過富春山到了績溪城,也是沈復賣酒生意搞砸的地方。可沈復完全沒被生意失敗的事苦惱,反而經常和同僚一起去庵廟、仁裡等地遊玩,跟和尚談詩論經,參加各種花果集會,體驗民俗風情。

文人墨客那些事:沈復不是一位好丈夫,卻是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離開績溪之後,沈復與表妹夫徐秀峰計劃去嶺南一行,於是南下經過長江,頓時襟懷大開暢快淋漓。行船到了如今江西境內的滕王閣附近,沈復聯想到了《滕王閣序》中的壯麗情景,也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妙無比 。

由此可見,沈復不論是工作原因還是生活所迫,所到之處都能成為他筆下的閒情逸致,他對生活細小之處留心觀察的特點,也成了他生活充滿樂趣的必要因素。

結語:

《浮生六記》取自李白“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現如今僅存四卷。除了《坎坷記愁》,其他三篇皆是記錄生活瑣碎之事,但是卻充滿樂趣。

從現在的觀念來看沈復的確算不上一個好丈夫,但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沈復對妻子用情之深已是罕見,古人的生活事蹟已經無法細細考究,但是沈復對妻子的愛值得我們去借鑑學習。而沈復作為一位文人,用真實細膩的筆觸給我們留下了他記錄的樂趣,不失為一位優秀的趣味生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