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诗号“潇湘妃子”,她后来当妃子了吗?

润杨阆苑


高鹗先生续写的《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结局是泪尽而逝,并没有当妃子。

但是我认为,林黛玉最后有可能嫁给了北静王,成了妃子。

“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摘自《红楼梦》原文。渔公,渔婆,暗示已经很明显了。

还有一回,贾宝玉把北静王拿过的手串送给林黛玉,被林黛玉拒绝了。

这两次都把北静王和林黛玉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偏偏林黛玉又叫“潇湘妃子”,答案呼之欲出了。

反观,贾宝玉把蒋玉涵的汗巾给了袭人,袭人最后的结局就是嫁给了蒋。极有可能,林黛玉两次被送北静王的东西,也是个伏笔。暗示日后和北静王结合。

“玉带林中挂”是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是古代封建贵族阶级和士丈夫身份的象征,而能够束玉带者,皆非凡品。林黛玉受到了一个势力的觊觎,而这个势力是不是北静王呢?

再者,看看大环境,之后贾府落败,贵妃吞金自尽,贾府众人问斩的问斩,收监的收监,病死的病死;政治斗争向来残酷,必然斩草除根,为何,嫡系贾宝玉能逃过此劫,还能再考取功名?

北静王关系再好,总得有让人家用性命来救的理由吧。

林黛玉被迫当作礼物,献给北静王。心中悲愤无法化解,备受打击而亡……

仅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来讨论


欢乐小蘑菇


《红楼梦》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大观园的才子佳人们在探春的倡议下,结成了“海棠诗社”,相约一起赏花作诗,共度良辰美景。

大观园里最有诗人气质的黛玉于是提议:“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她的提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众人七嘴八舌很快确立各自的“诗号”: 宝钗是“蘅芜君”(她住蘅芜苑),宝玉是“怡红公子”(他在怡红院),李纨是“稻香老农”(她住在稻香村),住紫菱洲的迎春是“菱洲”,住在藕香榭的惜春是“藕榭”,探春自称“秋爽居士”(她住秋爽斋),被宝玉否定,于是改名“蕉下客”。除了随便起的迎春和惜春之外,其他诸人的诗号都很像诗号,唯有黛玉,她的诗号是探春给起的,名为“潇湘妃子”。探春给出的理由是,当年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为了追寻丈夫,将眼泪洒在竹子上,后人称之为“湘妃竹”。黛玉正好住在潇湘馆,她也爱哭,将来她想念心上人,那些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只有帝王的妻妾才被称为“妃子”。历代文人多有狂傲不羁的,似乎也没有谁以“王子”“皇帝”作别号的(似乎只有一个诗家天子王昌龄,那是后人赠送的)。至于女诗人,就更没有以“妃子”为别号的了。

黛玉如此与众不同的诗号,也许真的在暗示什么,这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黛玉住在潇湘馆,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她们都是舜帝的妃子,是一个寻夫不遇,无比悲伤的爱情故事。

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女孩们在怡红院行酒令抽花签,这又是一次对她们各自命运的暗示。黛玉抽出是芙蓉,上面题词“风露清愁”,这支沾着露水、染着清愁的芙蓉,除了说明她的未来依旧还有无数悲伤之外,似乎看不出什么。然而,这签中的一句诗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便有些意味了。这句诗出自北宋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写的是著名的王昭君故事。王昭君原是宫女,后来和亲匈奴,成为了“明妃”——黛玉还真是跟妃子有缘。

6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中,黛玉在中元节这天感怀身世,写了“五美吟”,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王昭君)、绿珠和红佛。这里又有王昭君,真是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啊。

黛玉不仅与娥皇女英、王昭君这样历史上的“王妃”相关联,她与红楼中的“王子”也是又牵扯的,这就是北静王。

第16回,黛玉奔父丧后回到贾府,宝玉将不久前北静王送给自己的鹡鸰香串“珍重取出”,要送给黛玉。不想黛玉丝毫不给面子,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这是第一次黛玉与北静王联系起来。

第二次在45回,宝玉在秋雨中去看黛玉,他披着蓑衣、带着箬笠的模样让黛玉忍俊不禁,开玩笑称他是“渔翁”。宝玉见黛玉喜欢,便说这是北静王送给自己的,你要是喜欢,就再弄一套送给你。黛玉还是不要,她说“戴上那个,成了画的和戏扮的鱼婆了。”刚说完这句,她自己就反应过来,“渔翁”和“鱼婆”原是一对儿,不觉红了脸。

这两次都与北静王有关,看来黛玉和北静王似乎有所瓜葛牵连。别说我牵强,整部红楼,时常都有这些暗示的。比如袭人和蒋玉菡,就是因为一条宝玉无意间转手的汗巾,最终“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

所以,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也许真的不是随便起的,她的未来,很可能成为北静王的“王妃”或者“准王妃”。既然宝黛爱情以悲剧结局毫无疑问,那么被许嫁给北静王,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当然忠于爱情的黛玉不可能真正嫁给北静王,但她也无力抗拒命运,也许出嫁前夜自尽,或者“玉带林中挂”或者“冷月葬花魂”,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无限感伤叹息……


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古往今来,风姿各异的女人一向是文人的缪斯,她们在文人的描绘下呼之欲出。惊才绝艳却命比纸薄的林妹妹绝对是众多文学作品中让人最见之难忘的一位。林黛玉才情横溢,多次在海棠诗社拔得头筹,她有个诗号,名为“潇湘妃子”,那么她最终做成妃子了吗?

“潇湘”二字最早见于《山海经》,乃是帝尧之女娥皇与女英逝世之处。姐妹二人皆嫁舜为妻,不料舜在南方视察时死在苍梧,二妃得知后,抱竹痛苦,最终泪尽而死。这段凄美的传说也让“湘妃竹”蒙上伤情之意。那林妹妹如何落得“潇湘妃子”这一诗号呢?

海棠诗社初建之时,林黛玉提议各起诗号以忘俗。探春打趣黛玉,说黛玉所住是潇湘馆,人又好哭,起了“潇湘妃子”这个诗号。探春说完,众人都拍手叫好,黛玉也默然接受。红学博大精深,曹雪芹一向将人物命运藏在只言片语中。贾府四个女儿,名字叠加的谐音便是“原应叹息”,其中暗蕴彩云易散琉璃脆之意。如此一来,读者不禁猜测,黛玉之诗号是否暗藏玄机,预示着她以后将成为妃子呢?

这种猜测着实有迹可循,《红楼梦》中确有一个北静王,堪与黛玉相配。首先,此人风流潇洒,不为繁文缛节所束缚,宝玉对他极为推崇。其次,北静王尊敬女性。当他爱妾去世之时,一度悲痛欲绝,可见他并非自高自大之人,反而对女性爱重有加。另外,北静王不仅出身高贵,为人也知书达理,待人周到。黛玉看似是小家碧玉,但她家中只有她一女,一向娇宠,祖父家又是权贵,所以其地位还是很高的。黛玉出身好,加之长相惊艳有才情,普通人家是难以与之相配的,唯独北静王,虽然出场不多,却与黛玉比较登对。

客观来看,黛玉与北海王确实仿若金童玉女般的一对,但若仔细追究,两人也无缘。曹雪芹以大手笔描绘宝黛二人的相知相爱,两人在等级森严的大观园中赤诚以待,在阴谋诡计层层算计中坚持自我。宝黛的精神恋爱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即使两人不能终成眷属,以两人情意之坚,也绝不可能另与他人相好。

至于“潇湘妃子”的深意,其实是在暗示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黛玉本是绛珠草,被赤霞宫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才得以修成人形。绛珠草下凡历劫,所为者便是以一世眼泪报神瑛侍者之恩。潇湘竹乃是以娥皇女英之泪灌溉而形成,与绛珠草以泪报恩颇为类似,都是泪尽而终。另外,娥皇女英与舜的感情虽深,但最终却阴阳两隔,无法长久相伴。这样的悲剧与宝黛爱情何其相似!

如此看来,“潇湘妃子”之诗号,看似随便一笔,实则别有深意。它并非暗示黛玉以后成妃,而是暗示了黛玉爱情的悲剧,如此多愁善感又至真至纯的林妹妹最终离开了红尘污浊的人间,做了真正的“潇湘妃子”。


邓海春


黛玉誉为“潇湘妃子”,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取潇湘妃子斑竹泪之意。相传,舜帝有娥皇、女英两位爱妃,那时还没皇后之称,实则为皇后。舜逝世于九嶷山,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滴于竹,生出一种斑竹。黛玉也在为宝玉流泪,泪尽而亡。

二是,喻黛玉地位崇高,而不局限于林如海之女,而是一个昭传的女人,即受到国人崇敬的烈女。

三是,喻黛玉心气高雅。


朵朵佬爷


既然是妃子,就一定有皇后,注定还是要有所顾忌,


莫愁968


应该只是影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