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4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BUDDHA,公元前563—483年):古印度宗教家,佛教的創立者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4釋迦牟尼

喬達摩·悉達多(淨飯王太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公元前563年,他出生於尼泊爾的蘭毗尼,父親是迦毗羅衛國(古印度東北部,與尼泊爾交界地區)的國王。16歲那年,他與同齡的表妹結婚。喬達摩在奢侈的皇宮裡長大,但他不貪戀宮中奢靡的物質生活,因為他看到大多數人是窮人,他們遭受著貧苦生活的折磨。他同時發現,即使是富人,也並不幸福。人都會生病,最終都要死亡。喬達摩相信,世間應當存在一種不會被瞬間的痛苦和死亡抹去的永久的東西。

喬達摩29歲時,他的第一個孩子降生。喬達摩決定放棄奢華的生活,將畢生獻給對真理的追求。他離開王宮,拋棄財產,告別妻子和襁褓中的兒子,開始了他身無分文的流浪生活。他受業於當時的幾位聖人,時隔不久,他感到他們所提出的解決人類問題的辦法,並不是最佳方案。當時,一種廣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出家苦行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喬達摩決心成為一名苦行僧,為此,他進行了各種極端嚴峻的苦修近6年。然而,他最終悟出了一個道理,即修行雖然苦了筋骨,卻絲毫不能使他獲得真理。於是,他開始改變生活,重新進食。

孤獨中,他突然間發現自己找到了人生真諦。傍晚,他坐在菩提樹下沉思,當黎明到來時,他確信自己徹悟成“佛”,即“覺悟者”。那一年,他35歲。此後,他在印度北部傳教近45年。截至公元前483年他去世時,他已有弟子數千人。由於他的言論並沒有文字記載,他的學說是由其弟子世代口授而流傳下來。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4釋迦牟尼

佛教的基本教義歸納為四點(佛教徒稱其為“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第一是“苦諦”,即人生所經歷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諦”,招感這些“苦”的煩惱業因(“集”是“因”的意思);第三是“滅諦”,即根絕一切慾望,人就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第四是“道諦”,即要達到“涅槃”必須修行,其方法即所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裡需要補充的是,佛教不分種族,接納一切人。與印度教不同,佛教不承認社會等級制。

佛教在喬達摩死後的一段時間裡,傳播很慢。公元前3世紀,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的統一帝國——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皈依佛教。他不僅在帝國境內很多地方開鑿巖壁、樹立石柱、召集佛教僧侶整理佛教經典,還不斷派僧侶到周邊國家宣揚佛教,佛教的影響因此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擴大。它首先傳入錫蘭,然後由此向東進入緬甸,進而傳播到東南亞國家;它向北進入西藏,再向東北進入阿富汗及中亞地區。佛教傳入中國後,擁有很多信徒,通過他們,佛教繼而進入日本和朝鮮。

在印度境內,自公元500年以後,佛教的影響力開始下降。1200年,佛教在印度幾近絕跡。然而,在中國和日本,佛教一直是最主要的宗教;在西藏和東南亞,幾個世紀裡,它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宗教。

釋迦牟尼的學說在他去世幾個世紀後,才開始有文字記載。不幸的是,他所創立的佛教後來分裂成了許多部派。最主要的有兩個,即東南亞的上座部(又稱“古代部派”)和中國西藏以及亞洲北部地區的大乘佛教。西方學者普遍認為,上座部是古代佛教的主流,最接近釋迦牟尼的原始思想。

釋迦牟尼作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的創立者,理應在排行榜的前排佔有一席之地。由於世界上大約有2億佛教徒、5億穆斯林、10億基督教徒,人們極易得出結論認為,釋迦牟尼沒有穆罕默午和耶穌的影響大。但是,懸殊的數字有時會誤導人們的思維。佛教在印度式微的原因之一,是印度教吸收了許多佛教的原則與思想。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雖然很多人不認為自己是佛教徒,然而他們的思想卻深受佛教哲學的影響。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NO.4釋迦牟尼

佛教,有別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有著強烈的和平主義傾向。在佛教國家中,非暴力主義在政治生活中曾經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們經常說,如果耶穌真的復活,他會對那麼多人以他的名義所做的事情感到震驚,會因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間所發生的流血爭鬥而恐懼。同樣,釋迦牟尼如果重回到人間的話,他會對版本眾多的佛教教義感到吃驚。然而儘管佛教教派眾多,教義不同,但教派之間卻從未發生過歐洲那樣的流血。在這方面,釋迦牟尼對信徒的影響要比耶穌的影響大。

釋迦牟尼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在世界上有著幾乎同樣的影響,他們的信徒差別也不大。我把釋迦牟尼排在孔子的前面,這是因為:其一,**主義在中國出現以後,佛教的影響超過了儒學;其二,孔子學說在中國境外傳播的失敗,說明他的學說深深地根植於中國的固有文化;而佛教教義則與印度哲學沒有多大關聯,它得以超越印度邊界而廣泛傳播的原因,在於釋迦牟尼自己的思想及其廣泛的哲學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