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ll興燈)

鄉愁是對自給自足農耕文明的致敬。

記住鄉愁(ll興燈)


龍燈在農村亂世而隱,盛世而出,舞龍燈在我們這地方叫興燈。

正月舞龍燈是農村人最大的祭祀娛樂運動項目,參與的人最多最廣,農村這時也最熱鬧。

記住鄉愁(ll興燈)


興燈的規矩很多,通常在太平盛世,豐衣足食,風調雨順年景村民才會舉辦興龍燈事宜。

在頭年的臘月就要準備龍燈。放好香案請下龍燈頭,再把往年放在各家龍燈板集中在一處,請扎燈匠畫匠把龍燈紮好,畫好。只等正月開光,龍行天下。

年後,初三初四吉日,殺只公雞用毛筆沾其血在龍兩隻眼上一點,同時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參與興龍燈的人是一起敬拜三次,一聲炮響,隨著領頭人一聲"起——”,龍頭龍身各自都架到興燈人肩上,龍燈開光儀式禮成,龍復活了。

記住鄉愁(ll興燈)


興燈第一天不會接受私人香火。首先龍燈會去當地廟宇朝拜上天神靈,其次是拜會土地廟,知會土地爺,再次是到所興龍燈村民祠堂慰告祖先。第一天是龍燈的復甦禮,也是參與人員的一次集合舞龍的預演。

興燈第二天開始接受村民私人禮拜——受香火。首先接受的通常是本村年齡最高者敬獻的壽紅,擺好香案,香案上擺好敬龍燈的三葷三素敬品,禮品前方是點燃的香,敬品兩旁是點燃的紅蠟燭,敬品後是要敬獻放在一木盤上的壽紅,包括一匹紅布,一條糕,一條香菸,一個裝有現金的紅包,新鮮的扁柏枝,天竹。興燈掌管司禮者與獻禮者在案前站好,另一個司禮者高喊"進香",獻禮者握住香朝龍三拜,司禮者接過再朝龍三拜,司禮者再喊"敬品",獻禮者依次拿起案上祭品朝龍拜獻,司儀者依次接過,司儀者喊"獻禮",獻禮者把早己準備好的紅敬上,司儀接過,把紅布披掛於龍頭頸項處,其它物品有人登記造冊,司儀把點燃的十幾對紅蠟燭一對一對送給獻禮者,並送上最美好的祝願。然後再受添丁人口,喬遷新居,金榜題名,等各種喜紅者獻禮。若獻禮戶有新生兒,會向龍討得龍鬚數根,辮成小繩拴在手腕上,保佑其無災無病。整個掛紅程序算走完,一聲炮響,鼓樂響起,龍燈起駕,龍頭向獻禮戶三點頭,如果本戶房基條件允許,且主人有請求,龍燈會繞屋子一週保佑其家人丁興旺,老者長壽,學子學業有成,生意興隆……

記住鄉愁(ll興燈)


龍燈出村行遊則有另一番景象。首先在頭年臘月要勘察線路,有宗親、聯姻、邀請的村莊或單位,都要散發"龍燈帖”,一般會這樣寫:某某處龍燈,定於正月某日到貴府一遊,恭賀新春,萬事如意。某某堂。臘月某日。

行遊當日,會有先導人員確認某家某戶接龍燈,信息傳至舞龍人員知會。打頭的是提本祠堂號燈籠的引導者,隨後是四少年頂著虎頭牌八少年每人兩手持舞雲而來,然後是龍前置樂鼓隊,樂鼓隊後有一人用一長杆頂一繡球,只見一頭長著雙鹿角,眼如銅鈴像兔眼突出,水牛耳一樣大耳,張似駝一樣大長嘴,頸項似蛇,通身披魚鱗,額頭書一大大"王",張著如盆大嘴,一路追逐著繡球,威風凜凜而回。跟隨龍尾的一般還有演小戲的旱船或打漁撒網的漁夫和河蚌精,後置樂鼓隊,再有一大群看熱鬧跟著,蜿蜒綿長,說說笑笑。

記住鄉愁(ll興燈)


舞龍,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的看熱鬧。找一耍的開的場地,一般會選擇生產隊的大稻場,擺開陣式,前後樂鼓隊齊上,嗩吶吹響,炮過三聲,只見龍首在場中央高高昂起,龍身隨著龍頭的旋轉而旋轉,隨著音樂旋律的加快,龍身旋轉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速度傳遞到龍尾已被放開多倍,扛龍尾的必定是年輕靈活的青年人,有時也會跟不上趟,絆倒引來看客們驚呼歡笑,有時也會特意動作誇張引導人笑。

記住鄉愁(ll興燈)


這樣會順時針圍一次,反時針圍一次,反解一次共圍三次龍頭,再同樣情形圍三次龍尾。舞出興頭來還會上板櫈,或鑽九連桿等。在龍舞的同時,舞雲的少年也會雙手持彩雲翩翩起舞;漁夫與河蚌在演千年不變的遊戲,這也是在封建禮教籠罩下少有的啟迪青年性教育的喜劇,少女看得羞紅了臉,媳婦嫂子們看開心大笑。

記住鄉愁(ll興燈)


這樣熱熱鬧鬧場景,過去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底。

……………

圖片2~7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