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易简:流星闪过后的那道伤痕

苏易简:流星闪过后的那道伤痕

周忠应

苏易简:流星闪过后的那道伤痕

“非烟非雾瑶池宴。片片。碧桃冷落谁见。黄金殿。虾须半卷。天香散。春云和、孤竹清婉。入霄汉。红颜醉态烂漫。金舆转。霓旌影乱。箫声远。”

一曲《越江吟》来自千年之前的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苏易简。他同王禹偁一样,在宋词的花园只盛开这么婉约伤感的一枝。

宋家花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苏易简的这首《越江吟》难免显得有些许落寞与单调。我不知道,大才子苏易简为何只存留小令一首?千年之后的今天,突然目睹这枝独秀,看见冬天的寒风吹打着单薄的花枝,心里不免生出无限的感怀。

睹物思人,如今品读这首《越江吟》,自然想起苏易简其人。

我没有出生在宋朝,当然我不知道我的前辈子是否在那作过短暂的停留?我更不知道我的前生是否就是苏易简?我对苏易简没有太多的印象,我的眼前是他一片模糊的样子。但我知道,苏易简在那个年代,他是一颗闪亮的流星,那么绚丽地划破苍穹……

抚摸《越江吟》这五十一个冷冷汉字,却突然闻到了一阵阵扑鼻的酒香。原来这是一缸千年的陈酿哦。可惜,我天生不会饮酒,否则,我会邀请一群诗友,在苏易简的小令之下一醉方休。

苏易简多才,苏易简好酒。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喜欢饮酒。曹孟德喜饮杜康,白居易苏轼好喝屠苏酒等等。文人对酒是一种寄托,而饮酒更是他们对人生的一种品味。饮酒饮它的醇、烈、绵,更重要的是饮出豪气,不为怀才不遇叹息,不为功名利禄惆怅。一杯酒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三杯后,一其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听风。

三国时代的三曹之曹操青梅煮酒,放眼天下论英雄,早已运筹帷幄笑傲天下了。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更是英雄的一种豪迈了。

酒与才同行,才与酒传出了许多佳话,同时也酿成许多悲情。苏易简属于后者,他在那个灿烂的文化时代只生活了三十九年,就像一颗流星一闪即逝了。要不然,在宋词的大花园里我们会看到他更多的好词闪亮于我们的视野。

刘伶是历史上著名的酒鬼,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一天到晚喝着酒游山玩水,后面还跟一个背着铲子的小仆人,他常跟这小仆人说:叫你拿铲子的目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一死,你就随地挖坑把我埋了!也许刘怜就是前世苏易简,他们好酒如同一辙。

苏易简初为翰林学士时,有时饮酒微醉,后来,经常沉湎美酒之中。宋太宗对他的好酒十分关切,时常告戒他不要饮酒过量,并专门草书《劝酒二章》,令苏易简当着母亲薛氏朗读,以后每当去见皇帝时苏易简不敢再饮酒。

但外放到地方做官后,远离朝廷,其母又不在身边,于是酗酒之癖再次复发,常借酒以解被朝廷疏远之苦闷和思念亲人之亲情。至道二年(996年)某日,苏易简终因饮酒而毙命于官衙,终年仅39岁。一代才华横溢的仁臣、良吏就此匆匆走完了他短短的人生,实为惋惜。噩耗传到朝廷,宋太宗也十分沉痛:“可惜也,易简果以酒死”,赠挽词,“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并令使臣前往陈州悼唁,追赠苏易简为礼部尚书、中书令。


苏易简:流星闪过后的那道伤痕

苏易简好酒,连皇帝都关心他,可见苏易简才华了得。但他终在贪杯之后别下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而奔赴九泉。现在想来也为他感到叹惜。

虽然苏易简只为后人留下一首小令《越风吟》,但这首被酒浸染的词章却是如此忧伤醉人。如今,这首词经过千年的酝酿更加散发着浓浓的陈香。沿着沉浮的异香,我不自觉地前往风尘弥漫的岁月,一睹苏易简过人的才智。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

易简出道便是辉煌,他比一般人幸运得多。以后,他在官场也是辉煌腾达,很是让人羡慕。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

淳化二年(991),苏易简升迁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源于汉代,唐宋时,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职),并兼任翰林学士承旨(总负责人)。是年他年仅三十三岁,算得上是飞黄腾达,年轻有为。在主持翰林院工作期间,著有《续翰林志》二卷呈宋太宗阅览,宋帝读后大加赞赏,亲自做诗赐予他,以示嘉奖。由于他对翰林院工作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均得到宋太宗的欣赏,故太宗在轻绡(一种专门用于书写的丝织品)上飞白题写了“玉堂之署”四字赠送给他,表达对他工作的肯定和奖励。平时苏易简也常与宋太宗赵光义在宫内吟诗填词,互为唱和。可见其人品与文德均得到皇帝的厚爱与器重。

淳化三年(992),苏易简再次提升为给事中(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之官),参知政事(副相)。鉴于对苏易简的赏识,宋太宗曾诏见其母薛太夫人,并赐予了簪帽和披肩,又赐座于朝廷之上。在谈及如何教子成才时,薛太夫人回答说,小时就教孩子懂礼貌、谦让,长大时就以经书典籍教他懂得道理、学问、知识。宋太宗听后很是敬仰,夸她是“真孟母也!”。《宋史》对此有详细记载:“……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赐冠帔命坐。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苏易简生前性情豪放,谈笑风生,博学多才,通晓古今。个人著有《续翰林志》、《文选菁英》、《淳化敕编》等书数十卷,另还参与编纂了《文苑英华》一千卷,并留下了经他考证、研究而著述的《文房四谱》一书,为现存史上第一部关于笔、墨、纸、砚生产、制作的专著,具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

三十九岁也许是一个劫数,古代文人很多人都没有过三十九岁这个坎。三国时代的曹纯、缪袭、曹丕、孙奂、嵇康、锺会都只活了三十九岁,宋代的英雄岳飞三十九岁被斩于风波亭。苏易简如果不好酒如命的话,也许他就不会这么年轻就告别人间的烟火。如今,站在21世纪的岁月走廊,仰望繁星闪烁的星河,我还似乎看到千年之前,苏大才子这颗流星划过天空的那道血红伤痕依然没有愈合。


苏易简:流星闪过后的那道伤痕

苏易简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