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捐助門事件:輿論對“忘恩者”的“羅生門”

孫儷捐助門事件:輿論對“忘恩者”的“羅生門”

公平公正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把尺子


2002年的,年輕的孫儷剛剛出道不久,她偶然間看到重慶衛視播出的大型系列報道《希望在山區》節目,正在報道重慶市巫溪城廂中學貧困的高一學生向海清艱苦求學的情況。她為向海清的命運所感動,於是叫母親通過節目中的熱線傳呼,與向海清取得聯繫,並且開始資助他的學業。

如果故事按照我們經常聽到的好人好事的邏輯發展下去,可能今天我們就看不到一場由自媒體們前赴後繼所表演的大型滑稽鬧劇了。

2018年的一天,我偶然間看到了一篇寫京東老闆劉強東的文章,裡面有一個問題“一個人的好心,可能遭遇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在這個問題的下面舉了一個孫儷助學被欺騙的故事,故事很短,但是我看完以後也產生了一種這個世界怎麼有這麼多忘恩負義之人的想法。

不過現在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太愚蠢了,連這種事情也會輕易相信。因為後來,我發現了一件非常驚人的事情,在我看到的很多公眾號裡面都在寫這件事情,我覺得這很不正常,這件事情確實是那個受資助者自己所犯的錯誤嗎?我第一次產生了懷疑的想法。

孫儷的愛心故事並不出奇,一個剛剛出道不久的明星偶然間聽到了一個勵志的窮人故事,於是便決定聯絡並幫助這個窮人走出困境,改變自己的命運,很有愛心,也很正常。作為一個明星做這樣的事情,能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能夠幫助更多遇到困難的人。

後來我又看到了“叢飛資助貧困學生的故事”,叢飛從1994年8月開始進行了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一生參加400多場義演,累計捐款300多萬,資助183名貧困學生。但是在他生病無錢救治自己的時候,他曾經幫助過的那些人都選擇了保持沉默. 唯一發聲的人群是那些沒收到繼續捐贈的家長,但言辭卻是“你說好供我家孩子讀到大學的,孩子剛剛讀到初中,你就不管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後來我在今日頭條的搜索上同時搜索“叢飛的故事”和“孫儷資助貧困生事件”在叢飛的搜索關鍵詞下面出現的第一篇文章是2016年8月25日的,我往後面查看了10篇文章的寫作日期。這些文章最早的日期是2010年9月16日,最後的日期是今年的9月3日,2019年一共有兩篇文章不過都是在一個網站發佈的,只間隔一天,2017,2018,2019年的文章一共有四篇。然後是孫儷的搜索關鍵詞下面的10篇文章和視頻(1個)的發佈日期。看完之後讓我很震驚,最早的一篇文章是2017年2月16日《東方新聞》發佈的,最近的一篇文章是今年的11月12號,10篇文章都是在2017,2018,2019三年裡發的,其中2019年的文章多達8篇,從今年7月1日到現在的文章多達6篇。

孫儷捐助門事件:輿論對“忘恩者”的“羅生門”

孫儷捐助門事件:輿論對“忘恩者”的“羅生門”

當然孫儷是一個當紅明星,叢飛早已去世多年,熱度不一樣還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做了一件多麼天怒人怨的事情才惹得我們的自媒體們這樣甘之如飴,確實是讓人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

於是我打開了“孫儷捐助門事件”百科,想要了解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我得到了一個讓人深感恐懼的輿論真相,一個和我們聽到的故事完全不同的真相。真是一場赤裸裸的輿論鬧劇,讓人感嘆自媒體人在這件事情上的睜眼瞎行為。

在百度百科的“孫儷助捐門事件”的簡介首段非常明確的指明瞭“2006年國慶後的一個晚上,因拍攝《希望在山區》而與向海清熟識的重慶衛視記者邱朝舉,在跟向海清通話時,才知道踏入大學不久,孫儷母女就終止了對他的資助。”在簡介的第三段講明瞭邱朝舉想要了解這件事情前因後果的原因。為了詳細瞭解情況,他叫向海清把他跟孫儷母女的交往過程和交惡細節,用書信的方式寄給他。

在過程的第九段,講明瞭邱朝舉對於這件事情自己的看法。據邱朝舉後來在央視《社會與法》節目中說,孫儷捐助沒錯,向海清也是感恩之人,但為什麼會是這種結局呢?於是,他想從社會倫理角度,去探討慈善、捐助、愛心這個話題。

對於向海清進入大學之後的不合理花銷的說明可以在央視的節目:“央視《大家看法》:孫儷捐助惹風波(上)”可以得到清楚的解釋。

以下為摘取的主要內容,鏈接放置於最後

向海清還在信裡講述了孫儷母女停止對他進行捐助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因為孫儷的母親嫌他一個月用90塊錢的電話費太高了。

  “第一個月用了90元的電話費(由於大家都是新生相對陌生,班長要去熟悉和認識每位同學,因而多用了電話費,以後就不用這麼多了)。”

  向海清在信裡說,孫儷停止捐助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把500塊錢生活費很快就花完了。

“9月份阿姨寄給了我500元錢,由於我先前沒有注射過乙肝疫苗,在學校注射乙肝疫苗花費了175元。後來生活費就不夠了,當姐姐的助理打電話給我問我生活狀況時,我說自己只有二三十元錢了,阿姨打電話給我說我很煩,只知道向她們要錢。”

記者從學校瞭解到,向海清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同時也證實了在去年向海清剛上大一時,孫儷的確給向海清交了第一年的學費,之後向海清也確實向學校申請了6000元的助學貸款。那6000元的助學貸款向海清最後都怎麼花了呢?一位知情人給記者發來了這樣的短信。

  短信上說:“他將貸款給父母治病了,為這事我也批評他了。農村的孩子總覺得貸款是要還的,父母年老多病,也許等不到他工作的那一天,他想盡孝,少留遺憾!”

如果我們願意花兩分鐘時間在百度或者今日頭條搜索一下“孫儷捐助門事件”這件事情,也就不會時至今日還在這種事情上糾纏不清了。

新聞媒體的基本職責是集散信息,傳播新聞,我國媒介系統要求媒體必須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判斷,維護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要客觀地反映事實真相,忠實地反映社情民意,用主流價值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引導社會思潮和輿論走向,通過客觀、真實、科學、準確的報道,推進社會文明,促成社會的和諧發展。

如果事實就是虛假的,那麼基於這個虛假事件的媒體傳播就只能說是“假新聞”“Fake news”。迄今為止,我們所有看到的新聞都是對於向海清個人“知恩不圖報”行為的抨擊,沒有任何的中立報道,這和發起者的初衷恰恰是截然相反的。甚至在當時央視節目是否贊成孫儷停止捐助的投票中有四人反對,只有2人贊同,而贊同停止的2人也並不是在簡簡單單的指責向海清這個人多不好,而是認為需要能夠多一些對受助者的監督。

事實是清楚的,但是輿論是混雜的,為什麼好的初衷最後會演變成對“忘恩負義”者的“義憤填膺”之舉?為什麼時至今日仍然還會有很多人時不時的拿這樣一個虛假的故事來指責“忘恩負義”的人?

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只是想要了解清楚為什麼我們的輿論對於這樣一個為禍不大的人如此苛責?

http://news.sohu.com/20061225/n247236744.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