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

近期仕陽溪禁漁區毒魚炸魚事件發生後,引起仕陽群眾的強烈關注,鎮政府和溪東村迅速行動,仕陽派出所、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開展聯合調查,通過監控視頻比對和現場證人取證,鎖定了四名毒魚炸魚人員,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供認不諱。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三十八條對四名毒魚炸魚者進行了行政罰款、沒收漁具、思想教育和訓誡處理。同時,通過縣融媒體中心對該事件予以曝光,起到警示及宣傳作用。

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

電視臺曝光采訪

下一步,溪東村將強化禁漁的村規公約執行力度,在河流重要節點安裝高清監控系統,加大巡查和懲治力度,杜絕禁漁區域電魚、毒魚、炸魚、網魚等非法捕撈行為的發生。

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禁漁公告

仕陽魚王和禁漁歷史故事

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

石龍潭與魚王傳說

石龍尖之名的由來,是因山峰上有一石人。傳說古時山上有一仙人常在仕水中撒網捕魚,後來仙人化為石頭人,他撒下的漁網化為現在溪東村圓弧狀的地形,漁網的頂部則幻化成峰尖。俯觀溪東之境,可以想象成是“仙人撒網,年年有魚”的格局。

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

▲石龍尖

人們叫這座山為“石儂尖”,在仕陽方言裡“儂”與“龍”諧音,叫來叫去就成“石龍尖”。石龍尖與石龍潭地脈一氣相連,山水映照,正如靜軒之詩:“龍尖起伏照龍潭,金石高低氣脈含。角尾迴環誇勝景,人文怎不與時參。”以前潭水極深,潭邊有一個很深的洞穴,成群的魚兒遊於其中。據說,曾有人看見棺材一樣大的魚浮出水面,在當地流傳著一個“魚王的故事”。

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

▲《胡氏宗譜》記載“石龍潭”風景詩

夏氏是仕陽最早生活的先民,仕陽古稱“夏宅港”,居於石龍潭東南面的陸地上,也就是現在的夏沙港這個地方。大約到明朝初期,夏宅港有一位夏大善人籌辦喜宴,吩咐家丁到溪中捕魚。溪中的魚王擔心魚族遭殃,他像《西遊記》中涇河龍王一樣化作凡人到夏家一探究竟,聽聞他們打算在下潭藥魚,就趕忙回去把魚子魚孫們領到上潭避難。

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

▲仕水中比較深的“緯絲潭”

不想,夏家人臨時改變主意,把毒藥撒在上潭,大大小小的魚兒無一倖免。魚王死後陰魂不散,到玉帝那裡告了一狀。玉帝龍顏大怒,命龍王興風作雨,掀起滔天巨浪,淹沒了夏宅港,矴步也在這場洪水中被沖毀。魚王傳說雖然是一個歷史傳說故事,但傳說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毒魚炸魚等破壞溪流魚類生長環境的行為不可取,肆意破壞環境將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

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溫州泰順4人在水庫毒魚炸魚被抓

仕陽禁漁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以上的乾隆六十年的《禁漁八條》石碑就是最好見證,禁漁區禁止各類捕魚行為,希望仕陽及周邊鄉鎮的廣大村民能自覺遵守禁漁公約,共同營造仕水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生存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