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硬槓”油價,逼出超級黑天鵝,美股應聲熔斷

北京時間2020年3月9日21點34分,標普500指數深跌7%,觸發美股第一層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5分鐘。

各國對於石油財政的依賴不同。若要保證財政平衡,沙特的油價需要賣到80美元,俄羅斯只要50美元,美國則不受影響。

沙俄“硬杠”油价,逼出超级黑天鹅,美股应声熔断

3月9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工作。 (新華社/路透/圖)

北京時間2020年3月9日21點34分,標普500指數深跌7%,觸發美股第一層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5分鐘。

這是美股歷史上第二次觸發熔斷。美國推出熔斷機制的動因源於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熔斷機制分為7%,13%,20%三檔。三十多年來,美股只在1997年10月27日熔斷過一次。

全球投資者對美股暴跌已有預判。當天早間,布倫特原油開盤一度暴跌31%,最低觸及31.02美元/桶,創1991年1月美國在伊拉克發動戰爭以來的最大跌幅。

原油價格暴跌源於3月6日OPEC與俄羅斯談判破裂。俄羅斯拒絕了OPEC第178次會議提出的聯合減產建議。

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並沒有按照慣例出席上述會議,而是在會議前一日表示,4月1日起,各國可以不受限制地按意願產油。OPEC此前認為,應該將石油日產量削減150萬桶,以抵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造成的巨大需求損失,而俄羅斯應該與OPEC其他國家就減產達成一致。

俄方強硬拒絕後,以沙特為首的OPEC似乎也“破罐子破摔”。在週日(3月8日)對媒體表示,沙特宣佈計劃將其產量從此前的970萬桶/日提高至1000萬桶/日,並計劃4月份增產至近1100萬桶/日。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沙特正在通過這種方式逼迫俄羅斯重回談判桌。兩週後的3月18日,正是新一輪談判開啟的日子,沙特能以此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

美國、俄羅斯、沙特是原油市場的三大玩家。其中,美國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其次是俄羅斯,然後是沙特,而三國對石油財政的依賴度則是反過來。由此可見,沙特更希望通過聯合減產來維護油價。

然而,俄羅斯表現得卻很淡定。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官方已經做好了石油價格跌至25美元/桶的準備。俄國家杜馬(俄羅斯聯邦議會的下議院)則宣稱,已經做好對石油、盧布雙雙下跌的預算準備。

疫情蔓延成“導火索”

一位大宗商品期貨交易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此次談判的背景是,OPEC與俄羅斯之間的3年限產協議即將到期,按照常規,雙方將繼續未來的談判事宜。

按照限產約定,OPEC與俄羅斯雙方會按一定比例承擔限產的份額,增加限產會在短期內減少產量,但有助於穩定當下的石油價格。

但意想不到的是,談判破裂令油價徹底崩盤。

廈門大學教授、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油價暴跌主要源於兩個不確定性。一是疫情究竟對全球經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二是如果沙特和俄羅斯放開產能,其釋放的產能究竟會有多大,“這種不確定性對油價非常不利,因為油價與期貨市場高度掛鉤,一旦市場預期無法形成,就會造成油價的大幅度波動。”

油價的大幅下跌直接拖累了原油企業和全球金融市場。全球市值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9日開盤股價直接跌停,目前沙特阿美報價約27里亞爾/股(約合7.20美元),相比2019年IPO價格已經下跌超過15%。沙特阿美是全球產量最大的石油生產商,也是沙特的經濟命脈所在。

受此影響,當天沙特基準股指開盤則大跌9.5%。恐慌情緒進一步在市場上蔓延,美國標普500指數迷你期貨跌超4.8%,一度觸發了熔斷交易限制。

避險情緒讓國際資金紛紛湧入美國十年期國債等防禦型資產,致使其收益率跌至0.34%,刷新了6日創下的0.707%歷史最低紀錄。

而原油作為最重要的工業原料,價格變動使得許多下游產業的市場價格也出現波動。上期所當日的燃油、瀝青、塑料等期貨價格一度跌停。

上述期貨交易者告訴記者,連續多日暴跌很有可能會擊穿投資者的倉位,而期貨交易所會限制出金甚至強制平倉,“這就會加劇市場中的不理性,導致瘋狂拋售,甚至是踩踏”。

脆弱的協議

為何俄羅斯無法認同減產協議?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與沙特在定價和市場策略的不同導致。

“沙特的原油質量高,能夠降低企業的煉油成本,所以價格偏貴。俄羅斯石油的質量參差不齊,但是產量大,所以定價一直較低,走的是量產。”暨南大學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吳非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這就直接影響了雙方的市場定價策略。“油價50、60美元的時候,大家你好我好,都沒有問題,但一旦出現黑天鵝,雙方的矛盾就出來了。”林伯強說。

此外,據IMF及彭博數據,各國對於石油財政的依賴不同。若要保證財政平衡,沙特的油價需要賣到80美元,俄羅斯只要50美元,美國則不受影響。

對沙特而言,最優的解決方案是減產,並且維持較高的價格,這樣總體收入不會大幅下滑。而一直走量產的俄羅斯,原本出口價格就不高,一旦限制量產,對其石油經濟的打擊更大。

此前為了達成減產協議,沙特一直承擔著更大份額的減產任務。根據彭博社的數據,2019年沙特平均承擔了65%的供應削減,而俄羅斯為11%。在價格高企時,這組數字或許能讓雙方滿意。

但近年來石油市場風雲變幻,尤其是在委內瑞拉被美國製裁後,委內瑞拉一直是美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商之一。制裁後,美國不允許企業進口加工委內瑞拉的重油,而美國本土生產的頁岩油價格高企,美國企業便開始進口部分同樣廉價的俄羅斯石油。

產量增加的俄羅斯勢必在新的減產協議中承擔更重的任務,而沙特也不會坐看俄羅斯的國際市場份額持續增大,隨後的一場疫情更是放大了這種矛盾。

在磋商破裂的一天前,OPEC實際上向俄羅斯發出了最後通牒,讓俄羅斯要麼接受一項幅度遠遠大於預期的減產協議,要麼不達成任何協議。俄羅斯近年來受到經濟制裁壓力頗大,雙方矛盾突然尖銳起來。

從全球村走向地緣政治

更深刻的緣由或許還在於地緣政治的變化。

“俄羅斯的石油價格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的變化,這和它自身的國際實力變化是高度相關的。”吳非表示。

首先是蘇聯時期,蘇聯的石油出口價格實行雙軌制,對於共產主義陣營國家,蘇聯以極低的價格出口,對外則按照市場價格售賣獲得外匯,補貼對內部的出口。

蘇聯解體後,最好的油田到了寡頭手裡,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石油價格開始上升,OPEC這樣的中東產油聯盟手握定價權,市場價格基本按照市場供需體現。

而在2008年8月發生了格魯吉亞戰爭,同年金融危機爆發。“當時俄羅斯國內出現一種聲音,全球化可能已經面臨瓶頸,地緣政治時代會重啟。”曾在莫斯科國立大學攻讀博士的吳非回憶。

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開始打擊石油寡頭,並將其名下油田歸入國有。這讓俄羅斯改變了自己的“銷售策略”,以一種遠期合同的方式和他國進行石油合同簽訂,這類合約要求雙方必須以長期合約、定量購買的方式進行交易,價格可以根據當年的原油價格進行一定幅度調節。

這一方面加大了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的進取心,因為只有保證一定的國際政治實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合同。

而在中東地區,ISIS、敘利亞、伊朗、土耳其、美國、俄羅斯等多方勢力角逐,使得石油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化。

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俄羅斯、沙特在地緣政治上的強勢成為必然。“比如說它們和10個國家簽署訂單,如果地緣政治示弱的話,10個訂單至少丟5個,或者是有些訂單就不執行了,以後損失更大。”吳非說。

2月29日,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見證下,美國阿富汗問題特使哈利勒扎德與塔利班政治領導人巴拉達爾作為雙方代表,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簽署了一份歷史性的和平協議。這標誌著美國曆史上最漫長、歷時近19年的阿富汗戰爭宣告結束。

“隨著美國對中東事務介入的減少,其他人的角色(俄羅斯、沙特)就變得更為重要了。”林伯強說,價格戰其實使得美國這樣的石油消費國樂見其成。

“純市場經濟在石油領域已經式微,以後可能更多要‘看天吃飯’了。”吳非評價。

南方週末記者 徐庭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