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骗买保健品,怎么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反洗脑,不如先了解某团队的洗脑策略。

比如老人被骗买“保健品”,“玉石床”。

该团队的工作地点选择了某拆迁小区,留守老人居多。

“为什么他们都相信你?”

“因为我像他们的儿子闺女一样,没事就提些水果去看望他们,陪着聊聊天,他们无依无靠的,最需要的就是我这样的人。”

攻心为上

“上来就提消费必然会让人反感,我们先要像关爱老人的社会群体一般,陪老人唠嗑聊家常,绝不提任何跟钱沾边的敏感词,等打开老人的心扉后,就多聊聊跟健康相关的话题。”

心都给你了,钱自然给你。

三流销售卖价格,

二流销售卖产品,

一流销售卖人品。

“这些报道的真实性我们并不关心,只要达到让老人不相信医院的目的就好了。”

不管一开始怎么样,问题永远是人的问题。

一个人到底说什么,真不真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别人产生信赖感。

怎么“攻心”?

建立信赖感,你说的任何话,都由衷变得“想人所想,急人所急。”

老人们不是真的缺这些保健品,他们缺的,是理解,共鸣,陪伴,和关心。

这些,家人没做的,团队做了。

团队被信赖,那么就算卖破铜烂铁,也能卖出去。

甚至耳边常常萦绕,“好儿子留下来吃饭吧,就陪陪我。”

反过来,仅仅列举大量陷入组织被骗的惨痛经历,竭力论证一些产品只是心理安慰剂,这样的方式就不属于“攻心”。

类似的,比如,

“你能不能不要打游戏?”

“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偷瞄别的女人?”

比起单纯抱怨和试图操控,是不是可以,去寻找麻烦现象背后的根源。

“你为什么要出轨?她到底有什么好?”

听起来还不算“想他所想,急他所急”。

怎么做到“想他所想,急他所急”。?

针对用户流失的调查问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常公司不会责问用户,

“你为什么要卸载我们的软件?别家产品到底有什么好?”

公司只会派出一只吉祥物,战战兢兢的问,

“很抱歉,没能给您良好的用户体验。”

“您认为我有哪些方面的欠缺?如您方便,烦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哪怕用户净说些胡话,公司也笑笑不反驳。

没缘分,留不住。有缘分的,人家用用别家的不行,还是会回来的。

用户心里知道,自己看走眼了,但之前没有被指出,没有被强行说服,就保留了面子。

甚至会感恩公司,对自己来去自如的宽厚与包容。

这就像,表面上看到一个妈妈任由孩子玩游戏。看不到的是,妈妈本身树立了一个勤劳勇敢,劳逸结合的光辉形象,而孩子因为具有自由探索的主动权,反而不会觉得游戏有无尽的魅力,反而渴求一些适当的约束,通过被管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相反,过度强调某些事物的消极面并过分干预,反而容易在受众面前,为它营造更绮丽的幻象。让人越得不到,越想要。

不想看到家人沉沦,又劝说不住,很可能自己情绪崩溃。

那么就开导自己吧。

两个人都住在茅草屋里,一个说实业赚钱,一个说网络赚钱,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一个搬去了大别墅,另一个也没空开辩论会了,发了疯似的讨教秘诀。

家人想要赚钱,老人想要关心,一方面是认知没有达到“不被骗”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暂时没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没有看到更值得借鉴的路径。

从更宽泛的角度看,不涉及生命安全,都算擦伤。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其眉头紧锁的盯着孩子不要乱跑乱跳,不如让他自己摔一跤。自己知道疼了,比什么苦口婆心都管用。

只有真切的被骗钱了,才会警醒以后任何的瑰丽梦境。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福祸相依。

留不住的财,不如随它去。

比如卖房读书的朋友,发现读书回来买不起卖掉的房子。但读书的经历和收获,又不是死守一个砖头建筑能获得的。

比如给母亲请专车司机,载她上街捡破烂的朋友。看得见的是,有钱没处使,看不见的是,花钱买陪伴。


老人被骗买保健品,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