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被诸葛亮用妙计攻破,为何没有大力发展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很多战争的详细描述,其中关于兵器的描述当中,有着一件非常有意思的防具,它就是藤甲,诸葛亮带兵平叛在南中六次释放孟获,而孟获在乌戈国的帮助之下,带领三万藤甲兵出战也因此帮助孟获在和诸葛亮的交战过程当中屡战屡胜。事实上从对藤甲兵的描述当中,能够看出这样的藤甲在如今的意义,更像是一件“防弹衣”刀剑不能入,也意味着在当时的武器之下,很难对士兵造成伤害。

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被诸葛亮用妙计攻破,为何没有大力发展

但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从藤甲本身的性质上找到了缺点,他命令士兵将藤甲兵引诱到盘蛇谷当中同时封住出口,在诱敌深入之后还下令放火最终将其完全覆灭,虽然说最终仍旧是诸葛亮战胜了这批士兵,但是从藤甲本身的价值来看,在上阵作战的时候,确实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因为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谋,才将藤甲这件兵器说的如此不堪,其实还是因为当时的士兵并未做好预防。针对火攻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借助于浸水或者是涂抹防火材质就能够迎刃而解,这意味着藤甲本身就是一个上限非常高的武器。

但是诸葛亮在战胜王孟获之后,却并未对旗下的士兵展开藤甲兵的布局,其实还是和历史有关,因为在历史当中并未出现南中武装随军出征这样的情节,也谈不上具有藤甲兵这样的兵力。在书中之所以编造出这样的一个情节,主要是为了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的一面更明显地展现出来,也是作者建立在当时环境当中的想象。因为虽然兵器本身是使用了金属制成,但是在当时的冶炼工艺之下,想要让整个士兵全副武装比较困难,这也是更加贴近现实的一种说法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之下,士兵们能够装备刀具已经是极限。

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被诸葛亮用妙计攻破,为何没有大力发展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能够看出藤甲这样的装备其实是很容易制成的,材料随处可见也能够普及到非常普通的士兵身上,这也让藤甲兵的出现有所凭借,但是从史实的表现来看,这种护甲带来的防御性是非常低的。因为刀具本身的锋利程度要远远超过使用树枝编织成的藤甲的防御,更多的是为士兵在心理上起到一个安慰的作用,在战场上也能够提供一种缓冲效果,比正常的衣物要好用的多。

其实在很多反映古代历史的现代作品当中,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武器。大多数也是受限于当时的冶炼环境。就比如说日本的战国时期就因为当时的条件问题更多的使用的是皮革、树藤来制作防御衣物,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其实士兵们的武器也在慢慢的演进当中,就拿日本的武士刀来说,当时的武士刀主要针对的是皮革、树藤这样的材料制成的装备,也因此锋利的程度远远不及现在的刀具。

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被诸葛亮用妙计攻破,为何没有大力发展

事实上在近代也有着关于藤甲兵的描述,在2007年时安顺的歪寨村曾经放了仿制了一件藤甲装备,根据现代人的体格编制出了一件藤甲,在藤甲在制作的过程当中,使用到非常复杂的工艺。按照描述一件藤甲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首先是选择符合条件的青藤,按照非常紧密的步骤去制作好藤甲,其次在使用桐油进行浸泡,另外还需要进行晾干。如此,、几经反复,才能够让藤甲本身的柔韧性和强度都变得更强,在实际检测当中也能够还原出刀枪不入的特点,相较于普通藤条编制成的藤甲确实要强上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