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身陷尘埃,心向阳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这么一个人,现实中的痛苦没有打倒他,精神上的折磨也没有妨碍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就仿佛是关汉卿笔下那粒响当当的铜豌豆,“蒸不烂、煮不熟、锤不匾、炒不爆”。他独自一人,顽强的与这悲凉、无奈的世界所抗争,凭着自己的坚韧,终得以见青天明月,走出阴霾。

这个人就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身陷尘埃,心向阳光

巴金先生

很多人知道巴金先生,却不知道巴金先生笔名的由来,其实巴金先生笔名中包含着对故去好友的纪念之情,1928年,巴金写好了中篇小说《灭亡》,准备在原稿上署名时,巴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当作笔名,他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当他看到了“金”字便在稿本上写了下来,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是巴金在法国时的好友,他们在法国同住了一段时期,于是他就在“金”字前面加了一个“巴”字,于是“巴金”便成为了先生的笔名。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很多,有小说、有散文、有文学翻译作品,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代表作品有《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所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和由《雾》、《雨》、《电》三部长篇小说组成的《爱情三部曲》,还有在晚年所著的杂文集《随想录》。

《随想录》同巴金早年那些控诉和批判封建社会专制的作品不同,面对身体的折磨,面对思想的束缚,面对爱人的离世,巴金先生的人格曾一度出现过扭曲。

然而巴金战胜了这些磨难,巴金将心交给了读者,他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来写自己的《随想录》,他敢于说真话,将痛苦的回忆,深刻的反思,对友人的怀念,这些真情实感通通写在了《随想录》当中,《随想录》也因巴金敢于说真话,敢于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在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巴金看来,他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心里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有强烈的爱憎之情需要倾吐。1927年,巴金先生居住在法国巴黎,那时的他之所以开始写《灭亡》,就是因为心里的这种感情已经积攒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要通过文字倾吐出来,否则他自己那颗年轻的心便会很快郁闷至死。那时的他,一边倾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一边挥笔写作,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汇成故事,变成一部文学作品。

也就是说,文学始于内心的情感,那么内心中的这些情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巴金先生告诉我们,它们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无论是国内的鲁迅、茅盾,还是国外的托尔斯泰、福楼拜,亦或是古代的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无一不是在生活当中汲取养料、寻找素材,任何一个作家,只要他脱离了生活,就不会有好作品。


巴金:身陷尘埃,心向阳光

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曾经试图写一些新作品来歌颂新的时代,来写一些新人新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内心里对于现实总是有所抵触,对新生活也不是很熟悉,不是很深入,这导致他写不出什么好作品,写出的作品也有如蜻蜓点水一样,思想不够深入。

最后,巴金不得已,便下定决心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的遭遇与经历,这些是巴金所熟悉的,因为这是巴金先生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随想录》的文学成就会如此之高,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巴金先生的亲身遭遇。

巴金先生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作为一名文学家,巴金先生深深知道文字的力量,也深深知道文学被人当成宣传品利用所产生的恶果之严重。

“遵命文学”与“长官意志”

“遵命文学”这个词是鲁迅创造出来的,“遵命文学”与“长官意志”是指权威人物的专横、霸道,而这些强权是通过某种具体的制度、形势或者要求表现出来的。

巴金先生认为自己是不敢向“长官意志”也就是强权挑战的人,在《遵命文学》一文中,巴金先生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写,来忏悔并讽刺这种现象,曾经在被迫的情况下,巴金按照别人的意思写了一篇批评《不夜城》的文章,虽然最后打过电话推辞,但是仍然没有推辞掉,由于感到内心不安,巴金和妻子一同去了《不夜城》编剧家进行了道歉,虽然这样,巴金先生内心仍然一直充满了自责。最后,文章被发表了,这促使巴金先生对“遵命文学”更加的厌恶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更加的感到悔恨。


巴金:身陷尘埃,心向阳光

在《长官意志》一文中,巴金犀利的指出,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将长官的意志当成自己的意志,他们对长官极尽吹捧,他们认为这样保险又省事,巴金先生在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种叫做“三结合”的创作小说的方法,什么叫做“三结合”呢?就是在小说的创作中,有三个人,一个人负责“出生活”,另一个人负责“出技巧”,还有一个人负责“出思想”,然后再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这叫做“三结合”。

出版社的领导要推广这种创造小说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创作小说来讨好他们的领导,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出版,他们的领导就下台了,这个时候便有些脑子灵敏的,将长官意志当成自己意志的人想出了办法,将通过“三结合”创造出来的小说中原来的领导改为了现在的领导,所以小说的结尾就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

可以说,在“长官意志”和“遵命文学”的共同作用下,文学被当成了宣传的工具。

在这种前提下,文学是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杰出的作者,他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长官意志”和“遵命文学”这种现象。

可以说巴金,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揭露社会的弊端,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忏悔和自省,来唤醒人们对于文学新的认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爱情是平淡中的陪伴,逆境中的鼓励

巴金先生与妻子萧珊是通过书籍与信件相识的,萧珊是巴金的一个读者,在萧珊读了巴金写的小说后,便对巴金产生了崇拜之情,于是开始给巴金写信,两人互通信件达半年之久,最后萧珊主动请求和巴金见面,于是两人在1936年初次见面,这一年,萧珊19岁,巴金32岁,两人虽然相差13岁,可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挡两人陷入爱河,于是两人便谈起了长达8年之久的恋爱,最终于1944年,两人在贵阳旅行结婚,没有摆过一桌酒席。

巴金:身陷尘埃,心向阳光

巴金与萧珊

正如那句歌词,“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贫也是你。”两人在重庆一个出版社的门市部楼梯下面,一个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从此,萧珊便陪着巴金先生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的生活。

可以说萧珊和巴金在一起确实清贫了一辈子,不但没有享受到什么荣华富贵,相反,却因巴金的牵连遭受到了很多的痛苦与折磨,可是萧珊并没有半点怨言,在平淡的生活中,她默默的陪伴着、安慰着、鼓励着巴金先生。

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打击下,萧珊的身体逐渐的支撑不住了,终于,她病倒了,但是此刻她却不想打扰巴金先生,一个人默默的扛起了所有事情。

当巴金回家后,萧珊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起不来床的地步。这时的萧珊,癌细胞已经扩散了,离她逝世也仅剩大约两个月时间。

在《随想录》这本书中,《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是所有文章中最长的一篇,巴金先生将对亡妻的怀念,对自己的责备,通通的体现在了文章当中。无论是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还是在不平凡的岁月中,萧珊始终在巴金身边分担着他的痛苦,安慰着他,鼓励着他,虽然巴金比萧珊大了13岁,但是在巴金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出,生活中,却是萧珊对巴金处处照顾有加。

萧珊去世后,巴金很快便白了头发,3年之后他才被允许将萧珊的骨灰捧回家中,他将妻子的骨灰放在枕旁,每夜与她共同入睡。2005年10月17日,巴金逝世,根据他的遗愿,人们将巴金和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之中,在无边的海水中,两人终于可以相拥相守,大海里没有苦难,两人终于可以获得永久的自由。

文学不分国界

我们知道,年轻时的巴金在法国居住过一段时间,1979年,巴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法国访问了大约三个星期,于是巴金对法国进行了一次故地重游。在法国,巴金走了好多地方,从巴黎到尼斯再到马赛、里昂和沙多吉里,同时巴金也见了好多朋友,并与这些朋友在一起畅谈文学,通过这次访问,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是不分国界的。

在巴黎,巴金见到了《往事与随想》作者赫尔岑的外曾孙,诺·利斯特先生,我们知道巴金先生翻译了这部俄国著作,这本书是巴金青年时代就非常喜爱的一本书,巴金先生说过,赫尔岑是他的老师,赫尔岑的回忆录是巴金先生最喜欢读的,可见赫尔岑对巴金所产生的影响是如此之深。

后来,巴金先生到达尼斯,还专门去给赫尔岑扫墓,而这次在巴黎得以见到赫尔岑的外曾孙,对于巴金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更加让巴金没有想到的是,诺·利斯特将《往事与随想》的法国译者介绍给了巴金认识,三人在一起有着聊不完的天,文学则成为了三人共同的话题,沟通的桥梁。巴金在书中说到:“谈起赫尔岑一家的事情,我们好像打开了自来水的龙头,让我们谈一天一晚也谈不完。”

巴金:身陷尘埃,心向阳光

在尼斯,巴金遇到了一位法国太太,她拿着一本法译版的《寒夜》来找巴金先生签字,并请求巴金先生在扉页写上一句话,巴金先生写道:“希望这本小说不要给您带来痛苦”,巴金知道,文学是不分国界的,在文学的世界,人们的心是相通的,她的小说,这位法国太太一定是理解的,巴金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小说不要给她带来太多的痛苦。

在一次法中友好协会为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中,有两位年轻的太太也找到了巴金先生,想要与巴金谈他的《寒夜》和《憩园》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巴金在这两部小说中写的都是旧中国的事情,身处国外的她们应该不会很容易理解,可这两位年轻的女士却对巴金表示她们理解,因为她们的心与两位女主人公是一样的。

在法国,巴金先生最熟悉,曾经居住过最久的地方是沙多吉里,巴金先生的第一部小说便是在这里完成并邮寄出去的,巴金先生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感情,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是仍然可以写出《灭亡》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巴金先生处于人生低谷时,饱受折磨的内心急需寻找一处安静的栖息之地,而这块安静的地方便是沙多吉里的一座墓园,巴金先生曾经为这座墓园写过一个短片小说,名字就叫做《墓园》。

这段时期中,这座安静的墓园就是巴金先生的天堂,他将自己那饱受折磨的灵魂安放于此,以使自己的内心可以得到短暂的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