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叶面肥的种类以及施用方法

一 叶面肥的种类

以叶面吸收为目的,将作物所需养分直接施用于叶面的肥料,称为叶面肥。叶面施肥见效快、利用率高、用量少、施用方法简便、增产效果明显,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叶面肥的种类和成分暂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应符合3个条件:对某些作物有稳定的增产或改善产品品质的作用;对作物和土壤没有毒害作用;叶面肥是肥料,养分应起主要作用。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叶面肥的种类以及施用方法

根据叶面肥的作用和所含主要成分可将叶面肥划分为六大类。

1、营养型叶面肥

此类叶面肥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较高,主要功能是为植物提供各种营养元素,改善作营养状况,尤其是适宜于植物生长后期各种营养的补充。

这类叶面肥简单的只加入1~2种化肥,如氮元素以尿素为佳,因为尿素属于中性分子,电离度小,为1.5×10-4,其溶液渗入叶片内部后,使细胞原生质分离的情况很少,一直广泛作为叶面肥的主要成分;磷钾肥料用磷酸二氢钾为多,一般不用普通过磷酸钙;钾素还可以选择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叶面肥中微量元素多选用硫酸锌、硫酸锰、硼砂、硼酸、钼酸铵、硫酸铜、硫酸亚铁、柠檬酸铁等。

复杂的营养型叶面肥是多种元素混合配制而成,市场上销售的叶面肥多为此类。可以是几种微量元素相加,国家标准要求各种微量元素单质含量之和≥10%;也有的是几种大量、微量元素相加,国家标准要求大量元素含量之和≥50%,微量元素单质含量之和≥2%;也可以是大中微量元素相加。目前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则是以微量元素为主。

2、调节型叶面肥

此类叶面肥中含有调节植物生长的物质,如生长素、激素类等成分,主要功能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等。适于植物生长前期、中期使用。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但能合成许多营养物质与结构物质,同时也产生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称为内源植物激素。这些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虽很少,但却能调节与控制植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诸如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的分裂、器官的建成、休眠与萌芽、植物的趋向性、感应性以及成熟、脱落、衰老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激素的调控。在工厂人工合成的一些与天然植物激素有类似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的有机物质,叫做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一般合称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①生长素类:如萘乙酸、吲哚乙酸、防落素、2,4-D、增产灵、复硝钾、复硝铵(多效丰产灵)等;②赤霉素类:赤霉素化合物种类较多,但在生产上应用的赤霉素主要是赤霉酸(GA3)及GA4、GA7等;③细胞分裂素类:如5406;④乙烯类:乙烯利(乙烯磷、一试灵);⑤植物生长抑制剂或延缓剂:有矮壮素、比久(B9)、缩节胺、多效唑、整形素等。除以上外,还有油菜素内酯、玉米健壮素、脱落酸、脱叶剂、三十烷醇等。

3、复合型叶面肥

这一类叶面肥所加的成分较复杂,凡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均可加入,或者是在微量元素中添加含氨基酸、核苷酸、核酸类的物质,是目前叶面肥品种最多的一类,复合混合形式多样,是人工制造型,最大特点是加入一定量的螯合剂、表面活性剂或载体。此类叶面肥种类繁多,其功能有多种,表现为既可提供营养,又可刺激生长调控发育。生产上常用的有氨基酸复合微肥、植物营养液等。

4、肥药型叶面肥

叶面肥中,除了营养元素成分外,还加入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农药或除草剂,所以喷洒后,不仅有肥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而且还有防病、治虫、除草效果,此类称为肥药型。这类叶面肥类似于复合类,所不同的是加入一定数量的和不同种类抗病抗虫药物。目前种类不多,主要有喷拌灵、肥药灵等。

5、益菌型叶面肥

是利用与作物共生或互生的有益菌类,通过人工筛选培养制成菌肥,用于生产,提高作物产量,改进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的肥料。主要有5406菌肥、根瘤菌肥、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增益菌(增产菌)。

6、其他类型叶面肥

利用各种作物的幼体或秸秆残体,通过切碎(粉碎)加热浸提、酸解或其他生化过程然后做成的肥料,此类称为天然汁液型,如EF植物生长促进剂(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研究所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研制,由桉树提制出来)、702肥壮素等。另外还有稀土型:稀土元素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三副族的镧系元素(镧、铈、镨、钕、钷、钐、铽、镝、钬、铒、铥、镱、镥)以及与其性质相似的钪和钇等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简称稀土。1972年我国就已经开始稀土肥料的研究和使用,目前稀土元素对植物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在实践中,合理施用稀土可促进作物生根、发芽和增加叶绿素,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因此,在部分叶面肥产品中,也加入稀土元素,但是在施用此类叶面肥时,应注意,稀土元素毕竟不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代替不了营养元素的作用,同时要注意稀土肥料中的放射性。

为了使读者对叶面肥的类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特将叶面肥的类型归纳见表11-1。

表2-1 叶面肥的类型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叶面肥的种类以及施用方法

二 ,叶面肥的特点和功能

一、叶面肥的特点

与根系施肥相比,叶面肥有以下特点。

1.吸收快

土壤施肥后,各种营养元素首先被土壤吸附,有的肥料还必须在土壤中经过一个转化过程,然后通过离子交换或扩散作用被作物根系吸收,通过根、茎的维管束,再到达叶片,养分输送距离远,速度慢。施用叶面肥,各种养分能够很快地被作物叶片吸收,直接从叶片进入植物体,参与作物的新陈代谢。因此其速度和效果都比土壤施肥快。

2.作用强

施用叶面肥由于养分直接由叶片进入作物体,吸收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使作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大大增加,迅速缓解作物的缺肥状况,发挥肥料最大的效益。通过叶面施肥能够有力地促进作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进展,显著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促进有机物的合成、转化和运输,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3.用量省

施用叶面肥一般用量较少,特别是对于硼、锰、钼、铁等微量元素肥料,采用根部施肥通常需要较大的用量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叶面施肥集中喷施在作物叶片上,通常用土壤施肥的几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的用量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4.效率高

采用土壤施肥,由于肥料挥发、流失、渗漏等原因,肥料损失严重,同时还有部分养分被田间杂草吸收。施用叶面肥,则减少了肥料的吸收和运输过程,减少了肥料浪费损失,是经济用肥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叶面肥的功能

正是由于叶面肥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其具有以下功能。

1.弥补根部施肥的不足

当作物生长处于根系不发达或根系衰退期时,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弱,通过叶面施肥可以起到壮苗和减少秕粒、增加产量的作用。当土壤环境对作物生长不利时,如土壤水分过多、干旱、过酸、过碱,造成作物根系吸收受阻,而作物又需要迅速恢复生长时;或者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作物已经表现出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症。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由于采用土壤施肥需要一定的时间养分才能被作物吸收,不能及时满足作物需要或及时缓解作物的缺素症状,这时采用叶面施肥,则能使养分迅速进入植物体,补充营养,解决缺素的问题,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2.避免养分在土壤中固定或转化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胶体,肥料施入土壤后,某些营养元素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因为土壤酸碱度的变化形成沉淀物。如P、Zn、Cu、Mo等,施入土壤时易被固定而降低肥效,叶面施肥可避免固定而提高肥效。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在土壤易分解、转化而影响效果,叶面肥施于叶片上,通过筛管、导管或胞间连丝进行转运,距离近、见效快,从而避免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淋溶,提高肥效和肥料利用率。

3.减轻对土壤的污染

对土壤大量施用氮肥,容易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人类吸收的硝酸盐约有75%来自蔬菜,如果采取叶面施肥的方法,适当地减少土壤施肥量,能减少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和土壤中残余矿质氮素。在盐渍化土壤上,土壤施肥可能使土壤溶液浓度增加,加重土壤的盐渍化。采取叶面施肥措施,既节省了施肥量,又减轻了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是一举两得的有效施肥技术。

4.防治生理性病害

施用叶面肥后可满足其对有关营养元素的需要,改变叶表面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如可使禾白粉菌的孢子萌发和群落生长下降等;促进脲酶、磷酸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碳酸酐酶、精氨酸酶等活性的提高,从而防治某些生理性病害。

叶面肥尽管有以上诸多优点,但是叶面肥也不能完全替代土壤肥料,因为根部比叶部有更大更完善的吸收系统,尤其是对需求量大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更应以土壤施肥为主。从总体上讲,农作物施肥主要靠土壤施肥,必须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配合施叶面肥,才能充分发挥叶面肥的增产增质作用。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叶面肥的种类以及施用方法

三,叶面肥的施用技术

一、叶面肥的施肥原理

从作物叶片结构看,在叶片的表面有一层角质层,角质层下是叶表皮细胞,表皮细胞下面是叶肉细胞。营养物质只有进入细胞后才能起到营养的作用。在叶片的上下表面还有一种称为气孔的结构,气孔是叶片内部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早期人们认为喷施到叶面上的肥料溶液是通过气孔被动地流入叶片内部,但是水表面张力很大,气孔直径很小,喷施肥到叶片上,肥料溶液在气孔上形成水膜,进入不了叶片的内部。后来研究表明在叶片表面的角质层上有很多裂隙,细胞通过质外连丝与外界相通,喷施到叶片表面的肥料溶液中的营养物质,是通过叶片细胞的质外连丝,像根系表面一样,通过主动吸收把营养物质吸收到叶片内部的。因此,叶片与根系一样,对营养物质也有选择吸收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叶面施肥时也应考虑到,植物叶片是有选择地吸收那些能够进入叶片细胞的营养物质的。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叶面肥的种类以及施用方法

二、叶面肥的施用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

叶面肥选择要有针对性。例如根据作物的生育时期选择适宜的叶面肥品种,在作物生长初期,为促进其生长发育选择调节型叶面肥;若作物营养缺乏或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应选用营养型叶面肥;根据作物的施肥基本状况选择适宜的叶面肥品种,在基肥施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含有大量元素氮、磷、钾为主的叶面肥,在基肥施用充足时,可以选用微量元素型叶面肥;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选择适宜的叶面肥品种,例如棉花落蕾落铃与硼营养不足有关,所以在现蕾期可叶面喷施硼肥2~3次,保蕾保铃效果较好;番茄茎腐病与缺钾有关,可在坐果后15d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芹菜的裂茎病也是缺硼所引起的,可以喷施硼砂或硼酸等。

2.选择适当的喷施浓度

叶面施肥浓度直接关系到喷施的效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养分进入叶片的速度和数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肥料溶液浓度过高,则喷洒后易灼伤作物叶片,造成肥害,尤其是微量元素肥料,作物营养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很窄,更应严格控制;若肥料的溶液浓度过低,既增加了工作量,又达不到补充作物营养的要求。另外某些肥料对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浓度要求,如尿素,在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上适宜浓度为1.5%~2.0%,在萝卜、白菜、甘蓝上为1.0%~1.5%,在马铃薯、西瓜、茄子上为0.5%~0.8%,在苹果、梨、葡萄上浓度为0.5%,在葱、番茄、温室黄瓜上浓度为0.2%~0.3%。

3.注意叶面肥肥液酸碱性的调节

营养元素在不同的酸碱度下有不同的存在状态。要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益,必须有一个合适的酸度范围,一般要求pH值在5~8。pH值过高或过低,除营养元素的吸收受到影响外,还会对植株产生危害。叶面肥肥液酸碱性调节的主要原则是:如果叶面肥主要以供给阳离子为目的时,溶液应调至微碱性;若主要以供给阴离子为目的时,溶液应调至弱酸性。表11-2是叶面肥在部分粮食作物上的一般喷施浓度与酸碱性,可供施用时参考。

表2-2 部分叶面肥在粮食作物上的喷施浓度与酸碱性调节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叶面肥的种类以及施用方法

4.选择适当的喷施时间

叶面施肥时叶片吸收养分的数量与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长短有关,湿润时间越长,叶片吸收养分越多,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保持叶片湿润时间在30~60min为宜。因此,在中午烈日下和刮风天气时不宜喷施叶面肥,以免肥液在短时间内蒸发变干,导致有效成分损失。在有露水的早晨喷肥,会降低溶液的浓度,影响施肥的效果。雨天或雨前也不能进行叶面追肥,因为养分易被淋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讲,叶面肥的喷施以无风阴天和晴天早上9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为宜。若喷后3h遇雨,待晴天时补喷一次,但浓度要适当降低。

5.选择适宜的喷施时期和喷施部位

叶面肥的喷施时期要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情况而定,一般禾谷类作物苗期到灌浆期都可以喷施;瓜、果类作物在初花到第一生理幼果形成,再到幼果膨大时,也都可以喷施叶面肥。另外常量元素多在作物生长的中期或中后期,每亩(1公顷=15亩)每次溶液用量75~100kg;微量元素在苗期和花后期喷施,每亩每次溶液用量50~75kg。前者喷施1~2次,后者2~3次,每次喷施间隔7~10d为宜。农户在施用叶面肥时最好根据各产品说明书介绍进行喷施。

植物器官部位不同,对外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强弱差异较大,通常是植株的幼嫩部位如上、中部叶片生命力最旺盛,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的能力也最强。另外,叶片背面的气孔要比叶片正面的气孔多,比正面吸收养分的速度快,吸收能力强,所以叶面喷施肥液时,尤其要注意喷洒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和叶的背面,特别是对于桃、梨、柿、苹果等果树,叶片角质层正面比背面厚3~4倍,更应注意喷洒新梢和叶片背面,以利吸收。

6.喷施次数应适宜

作物叶面追肥的浓度一般都较低,每次的吸收量是很少的,与作物的需求量相比要低得多。因此,叶面施肥的次数一般不应少于2~3次。至于在作物体内移动性小或不移动的养分(如铁、硼、钙、磷等),更应注意适当增加喷洒次数。在喷施含调节剂的叶面肥时,应注意喷洒要有间隔,间隔期至少应在7d以上,喷洒次数不宜过多,防止出现调控不当,造成危害。

7.注意在肥液中添加湿润剂

作物叶片上都有一层厚薄不一的角质层,溶液渗透比较困难,为此,可在叶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湿润剂,如中性肥皂、质量较好的洗涤剂等,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增加与叶片的接触面积,提高叶面追肥的效果。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叶面肥的种类以及施用方法

三、常用叶面肥的配制及施用方法

为了方便读者熟悉一些常用叶面肥的施用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叶面肥的配制及施用方法。

(1)尿素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1%~1.5%(即100kg水加1~1.5kg尿素)。双子叶植物浓度可取下限;单子叶植物浓度可取上限;幼苗期,浓度可适当低些;成苗期,浓度可适当高些。

(2)磷酸二氢钾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0.1%~0.3%。配制的方法是取100~300g磷酸二氢钾加100kg水,充分溶解后喷施。

(3)过磷酸钙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2%~3%,肥料加水后要充分搅拌,静置24h后经过滤,取清液喷施。

(4)硫酸亚铁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0.1%~0.5%,多施用于果树。

(5)硫酸锌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0.1%~0.2%,在溶液中加少量石灰液后进行喷施。

(6)钼酸铵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0.05%~0.1%,多施用于豆科作物。

(7)硼砂(或硼酸)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0.2%~0.3%,配制溶液时先用少量45℃热水溶化硼砂,再兑足水。多施用于棉花、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

(8)草木灰 常用的喷施浓度为3%~5%,用草木灰加水后搅拌,静置12h后取上清液。多施用于马铃薯、甘薯等块根作物。

(9)稀土 对蔬菜、粮食作物常用的喷施浓度为0.05%,果树为0.08%。

(10)增产菌 大田作物常用的喷施浓度为15~30mL,兑水40~50kg喷施;果树用80~100mL,兑水100~150kg喷施。

(11)植物动力2003营养液 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种高科技液体肥料,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改善品质、增强抗逆能力、增产明显等优点,尤其对作物根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般蔬菜作物在定植后和开花时叶面喷施,浓度以1000倍为宜。

(12)天达“2116” 农作物抗病增产剂,具有抗病、增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作物抗逆能力等特点,特别是对作物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物叶面施用浓度为500倍液,间隔期10~15天,喷施1~3次。

(13)云大-120 其有效成分是“芸苔素内酯”,它是一种甾醇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每亩有效成分用量0.25~2.5mg。它对作物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能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且能增强作物抗逆能力,减轻作物病害发生程度。

(14)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 叶面喷施后能迅速进入植物细胞,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光合作用,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且有促进作物伤后自愈、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的作用。一般每亩每次用量50mL,喷施2~3次即可,多在幼苗期喷施,间隔期15d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