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賞《社戲》中“我們這白篷的航船,也不願意與烏篷的船在一處”


細賞《社戲》中“我們這白篷的航船,也不願意與烏篷的船在一處”

烏篷船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在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社戲》中有這樣一句話:“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也不願意與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並沒有空地呢”這句。當時我是產生過一個疑問的:同是船,不過顏色不同,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不願意與烏篷的船一起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去百度了一些資料。

首先我們得弄清這兩種船究竟有何不同:

烏篷船兩頭尖翹,船舶覆蓋半圓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籬,上塗桐油黑漆。紹興方言稱黑為"烏",故稱烏篷船。
白篷船,所塗的是桐油清漆。
在紹興,最有名的當數烏蓬船。紹興的烏篷船也叫腳划船,是紹興所特有的。
  白竹篷的小船。多見於浙江 紹興一帶。 宋 陸游 《小舟白竹篷蓋保長所乘也偶借至近村戲作》詩:“不愛相公金絡馬,羨他亭長白篷船。” 魯迅 《彷徨·祝福》:“看見的人報告說,河裡面上午就泊了一隻白篷船,篷是全蓋起來的,不知道什麼人在裡面。”
烏篷船:烏篷船是漢族的一種交通風俗。作為江南水鄉的獨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江南水鄉是船的世界,烏篷船大多在江中駛,行則輕快,泊則閒雅,或獨或群,獨則獨標高格,群則浩浩蕩蕩。烏篷船是水鄉的精靈,更是水鄉的風景。也有文學著作及歌曲以此命名。烏篷船可以在一些狹小的水道里航行,十分方便。烏篷船被稱為“紹興水上三絕”,“紹興三烏”。白篷船和烏篷腳划船歷史悠久。船篷用竹片、竹絲編成半圓形,中間嵌夾箬。葉活像中間弄了倆個“半圓”,製成後用煙煤粉和桐拌攪塗於船篷。紹興方言“黑”叫“烏”,烏篷船由此而得名。


細賞《社戲》中“我們這白篷的航船,也不願意與烏篷的船在一處”

白篷船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說白篷的船卻不願意與烏篷的船一起呢?

原來,在紹興,烏篷船是大戶人家的私家船。白篷的是渡船(就是專門擺渡人的)。孩子們借的是白篷的渡船,自然不能和那些大戶人家停在一起。

那些坐白篷船來的人大多是因看戲而來,加之白天要下地幹活,所以很早就回去了。而那些烏篷船上坐的則是一些富戶人家的家眷,他們來些的目的並不完全是為了看戲,更多地是為了消遣,吃吃糕點、瓜果之類的,抑或是為了炫富,他們不急於幹活,所以晚上也有很多在那裡看戲的。

魯迅在小說中寫到迅哥兒和他的小夥伴們來看社戲已是晚上,所以見到的多是烏篷船。而自己坐的是白篷船,一看就不是一類的,所以他們也不願意和白篷船在一起了。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出魯迅先生怎樣的人生態度呢?

魯迅在戰鬥的道路上經歷過痛苦和苦悶,在苦苦求索中尋找國家的新的出路。十月革命對魯迅思想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從這時開始,他熱情支持新文化運動,用自己的文學創作,“與前驅者取同一步調”,同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融合在一起,在戰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後來,通過他對中國社會的深沉觀察,同時革命者的鮮血也擦亮了他的眼睛,使他從一個進化論者進到階級論者,從一個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共產主義者。

魯迅通過《守戲》讚美了勞動人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他並不嚮往那種剝削階級的生活,不屑於與他們為伍。他的心中裝的是舊中國的廣大農民。

我們在學習一篇課文的時候,有善於抓住一些細微處理解,才有助於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細賞《社戲》中“我們這白篷的航船,也不願意與烏篷的船在一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