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直播自救,能救過來的好像沒幾個

宅經濟下的在線直播,真正各家行業視為救命稻草,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 自救撬動模式轉型。

有位50多歲的“老男人”聲稱“打死都不會直播”。也被逼上雲,在鏡頭面前講起了化妝品,竟然有6萬人觀看,賣出了40多萬元的產品,“完全超出想象”。這是一家典型的銷售模式依賴線下門店的品牌,春節期間原本是銷售“黃金週”,但受疫情影響,線下門店銷售遭“冰封”,公司上下被“逼”全員直播:被困在武漢家裡的導購在直播,在門店工作的導購也在直播,效果斐然。

另外一家房產中介表示:最高一場直播有6萬人觀看,直播後有20多個人轉化,平時線下他一天只能帶看兩組客戶,“直播帶來了很好的曝光量,提高了效率”。

餐飲行業表現最為積極的。 某餐館老闆開直播僅僅是未了打發時間,可沒想到網友們的點贊數很多。通過直播帶來的成交額,比一個月前的同期增長1200%。

企業直播自救,能救過來的好像沒幾個

被這些驕人案例影響下,全業直播就這樣拉開了大幕。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直播方式,真的能給企業到底帶來流量和轉化率嗎?

筆者進入多家企業的直播間瞭解了一番。數據並不喜人。幾人幾十人的收視率比比皆是。

這些主播中包括老闆、行政、銷售、技術所擔任。賣的產品好不好先不說。看看這些主播,空曠的背景、簡單的產品、慌亂的眼神、結巴的話術、厚重的睡衣。給用戶的第一印象就是-太業餘。

企業直播自救,能救過來的好像沒幾個

有的企業在平臺宣講營銷方式,長達一小時的直播只留下了“滿屏尷尬”。而有的一些所謂的“直播”,是需要業主先添加企業的微信,再通過企業推薦添加主播微信,如此繁瑣的直播流程,導致消費體驗很差。

俗話說“賣貨先賣人”,主播們視乎並不能勾起用戶的觀看慾望,就更別說買貨了。導致互動的人數寥寥無幾。

企業直播自救,能救過來的好像沒幾個

雖然直播帶貨十分火爆,但很多主播表示純屬被逼無奈。‘不願幹’的大有人在。本來滿腹抱怨,觀眾們時不時來還來幾句調侃。哪有播下去的動力。

還有大多數是‘不會幹’。直播經驗為零。場景佈置、產品擺設、臺詞準備、形象修飾壓根就沒有。

此外,轉型直播也帶來同質化的問題。以前少,對於直播賣貨用戶是報以好奇心對待。現在多了也審美疲勞了。而且大多數還並不“美”。

形勢所逼,很多企業也認識到開拓線上營銷這條路必須要走。與其“趕鴨子上架”還不如沉下心來學習如何線上營銷,如何加速數字化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