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赏析|山河破碎心何驻?水光云影是潇湘


古琴赏析|山河破碎心何驻?水光云影是潇湘

历史上的中国文人,琴棋书画固然是他们的案头好,然而在绝大多数人的心里,也都怀有踏遍青岭、览尽江河的山水情结。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他们对那种源于自然的澄澈、明净,从来都是充满向往的。文字记之,丹青写之。甚至于还借助丝弦,于琴曲中描绘出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两宋时代,是古琴大发展的一段时期。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皇室对古琴的推崇,使得朝野上下好琴者众。而在琴曲内容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描写自然风光、隐士生活的作品。

尤其是在南宋末年,诸多琴家面对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欲收关山而报国无门,只有借琴声表达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的失望,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诸如《山居吟》《渔歌》《樵歌》等琴曲,无不流露出琴家淡漠人生、寄寓自然的情致。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郭沔和他所作的《潇湘水云》。

“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这段话,是明朝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中,对《潇湘水云》所作的题解。这里的“九嶷”,即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是人们心中的圣地。而其时郭楚望正隐居湖南,经常在江水合流处泛舟游历。

心欲远望九嶷山朝圣,山峰却被云水遮蔽。面对云水奔腾的景象,怎么能不让他生出山河残缺、国运衰頹的感慨呢?所以,他的《潇湘水云》,断然不是空写山川锦绣,更多的恐怕还是要寄托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郭楚望一生创作了许多琴曲,如《泛沧浪》《飞鸣吟》《秋雨》《步月》等。但独独《潇湘水云》一曲成为由宋而今延传不息的著名作品,想来和他琴曲中寄寓的家国情怀是不无关系的。

《潇湘水云》见于《神奇秘谱》的原谱一共分为十段,各段自有各段的标题:

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晴;

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

五、浪卷云飞;六、风起水涌;

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

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

单看这些标题,确实好像都是在描绘自然界的山光水色,每一个标题就是一幅山水画。但是我们都知道,琴乐艺术,是有着它的独特感染力的,即便是标题中所营造的意境,我们也可以感知琴人的心情。

很显然,他一方面是在借琴曲来实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云表达自己的眷念国事的怅惘之情。

全曲的开头,以圆润清灵的泛音和跌宕轻快的节奏,描绘出一幅薄雾环绕、烟波浩渺的优美画卷。随后,又以连绵不断的旋律,呈现出一片云水苍茫的景象。紧接着,曲调出现了较大的起伏,琴人内心的忧患思绪渐次表现出来。

后半部分,琴曲中多处运用了“往来”、“荡吟”等技法在低音区滑奏,颤动的音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风起云涌,水天一碧的势态。音乐旋律由低而高,不断递升,滑音滚拂轮番运用,层层推进。这固然是为了表现潇湘水云的波涛阵阵,又何尝不是的说琴家的思绪亦如江河流水,难以遏制?

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宋基业的断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所以到最后,琴人惟有用渐趋平缓的曲调和低沉的音色,来抒发自己抚弦低叹的凄楚。故国不再,江海寄余生方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潇湘水云至此风平浪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