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煤海“铺路石”——同煤铁路运营公司矿山铁路耿志兵侧记

这片古韵悠悠的塞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线路工队伍,几代人的传承讲述着他们夜以继日的殷殷守望,描画着煤海通往大江南北的创建蓝图,确保了穿越煤海大动脉铁路的畅通无阻—

在这支平均年龄五十岁的线路工队伍里,耿志兵是个“八零”后,也是队伍里唯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天除了和工友们那几张熟脸碰面,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笨重的工具与无声的线路钢轨打交道,把自己“修饰”成了现在的模样。

黝黑的脸、稀疏的发、微驼的背,橘红色的马甲和迷彩服长时间包裹着耿志兵的全身,从着工装干活的样子,已经找不出一点儿“书生气”,现在的工作生活基本上都交给了铁路线,1周岁的小儿子干脆认不得他,7岁的大儿子在电话里告诉他“奶奶说快想不起你的样子啦”......

矿山铁路坐落空旷的煤海深处,线路工常年野外作业,风吹日晒,环境艰苦,线路的正常行驶最怕雨季和冻害。朝夕、枯燥、单调,耿志兵每日往返工区与工地之间,常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


愿做煤海“铺路石”——同煤铁路运营公司矿山铁路耿志兵侧记


日久天长的跪轨,耿志兵的膝盖留下“紫青色”印痕,长年累月的蹲起,腰肌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损,特别是双手着地时,稍不留神膝盖和双手被夏天高温的、钢轨或石渣灼伤,而冬天冰冷的钢轨和地面,又让膝盖和双手感受刺骨的寒冷。

刚来时,耿志兵在矿山铁路专用线管理科工作,初到矿山铁路现场,正赶上线路“集中修”工程施工。铁路现场几百人奋战,那哨声、机器声、口号声,特别是切割钢轨时的火花四溢的绚烂,这场面震撼着他全身每一个细胞。站在铁道旁,望着无限蜿蜒铁路线,在蓝天映衬中是那样的美好,带着内心升腾起由衷的爱恋,开始了他的“线路工”职业生涯。

从跟着五十七、八岁的师傅和工友们学习养路理论知识,到去现场学习拧一颗道钉、使用撬棍、扳手、道尺等等手工操作,找来有关书籍结合师傅和工友们的动作,学习掌握钢轨的保持平直、缝隙间隔等工务技术技巧。

每天至少来现场三次以上,没车的时候,身高180CM的耿志兵会跪在钢轨上,把脸贴近钢轨,顺着轨道方向仔细地查看钢轨平行。在作业现场反复练习各种操作技能,查线路、拧螺栓、趴钢轨、扛撬棍......直到样样上手。

成为了线路工,耿志兵没有放松过自己学习,他不仅通过了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四类”模块、全国职称外语英语理工B级、国家铁路局组织的自轮运转车辆(L3)类的考试,同时还获得了矿山铁路“安全先进个人”、“同力杯”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9年被同煤集团授予“优秀毕业生”。

在目前的“抗疫战”中,耿志兵提前复岗,工区和线路成了他的“两点一线”一边严格遵守“抗疫”规定,一边尽心履职的做好本职工作。从2月1日——9日 ,连续9天,白天上班,晚上值班,巡查线路保障安全,共计发现处理“岔心跟端裂纹、道岔爬行严重、接头连续断裂两根砼枕”三起事故安全隐患。

耿志兵的工作笔记中,写下“线路工七言诗”,显现出他对线路工职业的热爱——“上线路必着工装,肩背袋子手握锤;走线低头看仔细,弯腰跪轨眯缝眼;夹板路基磨耗轨,一个问题都别跑;发现隐患和事故,上报等点速抢修;白天黑夜定时巡,风吹雨打都不怕;只要线路火车跑,安全第一责任大;驻守工区舍小家,全力以赴保大家;我是煤海一滴水,融入企业做贡献。”(责编 赵江芳 通讯员 王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