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機構“摩拳擦掌”定增市場能重回萬億規模嗎?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郭志強|北京報道

公司、机构“摩拳擦掌”定增市场能重回万亿规模吗?

寧德時代定增200億、中信建投定增130億、三安光電定增70億……近期上市公司增發預案和定增方案修訂扎堆,定增市場回暖已在路上。

2月14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的決定》《關於修改的決定》《關於修改的決定》(業界統稱“再融資新規”),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再融資新規落地即將滿月,資本市場增發融資項目如雨後春筍般破土冒出,多家頭部券商一致看好今年定增品種,並保守估計2020年的定增融資規模將突破萬億。

創業板或迎來“定增潮”

自2月14日再融資新規“官宣”以來,上市公司掀起了發佈和修訂定增預案的一波高潮,多家上市公司和券商紛紛開始拋出增發預案。

Wind數據顯示,1月1日-3月7日,滬深兩市披露的增發預案(按預案公告日統計)數量達到145起,其中73起在新規落地後披露。

3月5日,財富證券股權融資部總經理曹海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再融資鬆綁將使非公開發行更加市場化,有利於推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這符合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

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等多家頭部券商已經開始“摩拳擦掌”,其投行部人士一致看好2020年非公開發行(“定向增發”)市場,並預測創業板、中小板等板塊的“定增潮”將重現。

據Wind數據統計,自再融資新規發佈以來,截至3月7日,已有39家創業板公司拋出定增預案,可以說創業板公司定增參與度大幅提高,與再融資條件放寬不無關係。

“我們2019年底開始籌劃定增項目,隨後再融資徵求意見稿發佈,政策鬆綁更加堅定做定增項目的信心,公司復工後就啟動了定增項目。”創業板公司三德科技(300515.SZ)董秘肖巧霞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再融資簡易程序簡單方便,可操作性強。

三德科技擬定增募資4700萬元,走再融資簡易程序不需上發審會,且無需聘任保薦機構承擔保薦及承銷服務,公司大股東和高管均以現金認購。

中信證券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折扣更低、鎖定期更短、發行對象擴容等方面政策的修正,將極大激發大股東等各方參與定增的積極性。上市公司有動力發行募集資金,投資者也願意掏錢買,這就必然導致一個蓬勃發展的定增市場來到。”

Wind數據顯示,相較於2015-2017年增發募資規模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2018、2019年增發融資規模出現大幅回落,僅分別為7854億元、6589億元(按發行日統計)。

今年前2個月參加定增的公司數佔到2019年全年60%,市場人士預估,2020年定增融資或將恢復到2016年的1.8萬億元規模。

“賺錢效益是定增品種的試金石”

“2017年以來,監管趨嚴下,再融資市場留給上市公司融資的工具和渠道只剩下配股、可轉債等小品種。”一位券商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配股、可轉債這類小品種若要成功發行,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資產收益率等指標都有較高的要求,能達到發行條件的上市公司不多,配股、可轉債這類融資方式對企業融資支持有限。

“從資本市場來看,定增品種一直都是再融資主流品種。”曹海毅表示,主流融資品種“鬆綁”有利於上市公司藉助資本槓桿,做大做強主業。

“賺錢效益是定增品種的試金石。”長江證券投行人士李俊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2018、2019年,很多定增項目拿到批文也發不出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賺錢效應。不賺錢,投資者參與的動力自然不足。

Wind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定增項目賺錢效益並不明顯,其中自發行價漲幅(後復權)翻倍的股票分別僅為3家、17家。相比之下,2015—2016年定增高峰期,自發行價漲幅(後復權)1倍以上的股票近500只。

“我們定增項目每次都讓投資者賺到了錢。”湘潭電化(002125.SZ)董秘汪詠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參與定增的投資者根本一條就是要賺錢,若一次虧得太多,投資者下次就不會參與公司定增項目了。

華泰證券投行部人士張宇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隨著定增越來越受追捧,陸續有投資者來詢問定增融資項目,但真正好的項目一要看定增的價格,二要看公司基本面與內生價值能力,目前很多資金還是偏好優質資產項目。

3月5日,三安光電(600703.SH)股東會通過了該公司70億元定增項目修改方案,其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半導體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定增項目拋出就被2名頗有來頭的投資者認購完畢,其中格力電器擬認購20億元;長沙國資旗下的先導高芯則將拿下剩下的50億元的增發額度。

對此,資本市場人士分析稱,“新興產業的定增項目還是很搶手的,不愁找不到資金和投資者。”

定增市場轉向:賣方市場議價權強勢迴歸

Wind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定增融資規模分別達到13600億元、18000億元、10196億元,參與定增融資企業分別達到852家、796家、511家,定增這個品種一時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當時股權融資中定增這個品種是一個典型的賣方市場。”李俊回顧起火熱的定增市場形勢時仍很興奮,2015、2016年這兩年的定增項目年化收益率可達到20%,定增成功率也很高,賺錢效益吸引著各方資金追捧。

但隨著2017年證監會發布了“定增新規”和“減持新規”,定增市場迅速降溫。Wind數據顯示,2018、2019年連續兩年參與定增融資企業數量銳減,分別為262家、238家。

由於市場需求低迷、資金供給減少等因素影響,隨之而來的是,定增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發行過程中,買方投資者議價能力強,處於強勢地位。

多家券商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2017年之後,定增市場逐漸由原來的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為成功推動項目發行,發行人甚至不惜與發行對象簽署保底保收益協議。

“今年再融資新規的修訂,將使定增市場結構鐘擺再次回到賣方市場。監管機構此舉初衷一是激發發行人的股權融資積極性,二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張宇表示,2018年以來的這兩年,保底保收益的這類協議確實存在。

事實上,很多上市公司在2019年底就已拿到定增批文,隨著證監會發布再融資規則徵求意見稿,從去年開始,市場各方預判定增市場可能會轉暖,紛紛坐等新政落地。

李俊預測,“再融資新規使得上市公司的定增審核和發行難度降低,且後續管理不存在不確定性,定增市場或將再一次轉向賣方市場,其議價權也將偏向賣方。”

(應採訪者要求,李俊、張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