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小楷《醉翁亭記》,看歐陽修的寫意人生

臨習小楷字帖,學書者一般都不會繞開的書法內容,大眾最喜歡的一般有《岳陽樓記》,《馬說》,《小石潭記》,《醉翁亭記》等。這些作品,因為文章短小精悍,內容豐富,格調高雅,所以最適合書寫。

臨習小楷《醉翁亭記》,看歐陽修的寫意人生

王充小楷醉翁亭記


在書寫的過程中,我以前不大注意作者的生平和他們的各種見聞,然而通過閱讀一些書畫名家的專輯,才知道他們所謂的“直追古人”是啥意思,也就是說,瞭解一個書畫家的作品,想要學好他們的書畫技法,如果僅僅是學習他們的書寫或者繪畫技法,這只是淺層意義上的學習,要真正的學到精髓,就必須穿越時空,和古人學會“神交”,只有我們深深地理解和懂得古代先賢聖哲他們的學習經歷,生活經歷,也才能更好地讀懂他們的作品。

前段時間,我曾經對趙孟頫的小楷進行了認真的臨習,順便也查閱了趙孟頫的生平事蹟,發現趙孟頫,范仲淹,歐陽修這幾個大文豪竟然身世出奇的相似,都是幼年的時候父親早逝,獨有母親把他們帶大成人,而且他們都特別刻苦,從小的時候就聰明過人。

今天重點說一下歐陽修。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聞名千古,看來古人所說的立德、立言、立不朽真的是人生至高的追求,古往今來,有能力有本事有財富的人如過江之鯨,但是獨有“立言”的人被人們傳頌的最多,因為文明總是通過文字來延續的,而流傳千古的美文,其作者也就是當之無愧的擁有“不朽”之身的傑出人物了。歐陽修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把韓愈的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亦被稱之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絕非浪得虛名。

歐陽修所處時代,正是宋朝經濟文化達到了鼎盛時代,那個時候的傑出人物如天上的星辰照亮了後世的天空,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一門“三蘇”,寇準,包拯,狄青、張載、程顥等,哪一個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而他們竟然和歐陽修都有一些關聯,唐宋“八大家“”的五人竟然都是歐陽修提攜的。

歐陽修四歲喪父,因家貧無以為學,只得投奔叔父,母親鄭氏用蘆葦在沙子上寫字,畫畫,從小培養他吃苦耐勞,堅毅達觀的品格。歐陽修從小表現出來的才華曾令他叔父大為讚賞,小時候,他母親鄭氏擔心歐陽修沒有謀生能力,他叔父卻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光宗耀祖,也正是叔父的關愛,母親的教導,歐陽修小的時候並沒有耽誤了學習,這為他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儘管歐陽修才華過人,但是他的科舉之路並不如意,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17歲的他應試未中,天聖四年(1026年)再試又未取,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

22歲時,歐陽修跟隨知漢陽軍的胥偃前往京師。天聖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於開封府國子監,該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

天聖八年(1030年),歐陽修參與由仁宗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後來回憶,他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晏殊的這一番理論確實對一個人才的成長大有裨益,事實上多少青年才俊最後碌碌無為,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成功太容易,稍遇挫折就不能正確面對,最後泯然眾人。後來的歐陽修也懂得眾人的苦心,在提攜後代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招數,比如他在當主考官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人的文采特別好,他覺得可能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於是故意把狀元降成了第二名,結果這個人竟然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蘇軾。歐陽修自己是一個大文豪,但卻懂得謙虛恭讓,蘇軾考中進士後,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讚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後生三分。他對蘇軾獎掖有加,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最終成為繼歐陽修之後的又一位文化巨人。

歐陽修一生宦海沉浮,曾經三次被貶謫,他和范仲淹,蘇軾等這些大文豪都是至交好友,他們在政治上,文學上,觀念上太多的相同處,也常聚到一起談詩論畫,飲酒作詩,同當朝權貴奸佞格格不入,所以屢屢遭到他們的誣陷打擊,歐陽修曾經被誣陷為“朋黨”,有了這個罪名,遇到糊塗蛋皇帝必然會用勾結謀反的罪名把眾人置於死地,好在那時候的仁宗皇帝確實是一名好皇帝,善於聽取不同的政見,歐陽修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反擊那些政敵,專門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政論文《朋黨論》,這篇文章針對保守勢力誣衊范仲淹等人結為朋黨的言論,旗幟鮮明地提出“小人無朋,唯君子則有之”的論點,有力地駁斥了政敵的謬論,顯示了革新者的凜然正氣和過人膽識。此文對後世的朋友觀也有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常年官場生活,對人情世故把握的較好,他治國理政頗有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樣子,不像包拯那樣,剛直不阿,容易得罪人,關於包拯和歐陽修,他們二人的恩恩怨怨不少,但是總體來說,他們的恩怨並沒有對彼此造成多大的傷害,而是文人之間官員之間一種比較光明的碰撞而已。

包拯比歐陽修大,進士考的比歐陽修早,兩人之間因為“慶曆新政”而交集,那時候范仲淹銳意改革,把一大幫吃閒飯的庸碌之輩趕出了公務員隊伍,而這些人的後臺是當時的保守派,而包拯就是由保守派的代表王拱宸舉薦提拔的,包拯為了替這些人說話,專門寫了文章交給仁宗,這一點引起了范仲淹,歐陽修的不滿,不過,包拯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後來轉變立場再一次寫文章陳述,被宋仁宗採納,此時,歐陽修對他的好感增加,覺得包拯是自己可以團結的對象,而此後,包拯因為薦人不當,被貶,後來因為歐陽修的舉薦,才成為了後來赫赫有名的龍圖閣大學士兼開封知府,開啟了一個“包青天”的時代。

臨習小楷《醉翁亭記》,看歐陽修的寫意人生

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記


不過二人終於還是因為意見不和,沒能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歐陽修和包拯的處事風格不同,保證過於剛直,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普通官員,都被他得罪了不少,其中有幾個就是歐陽修的好友,歐陽修為了幫好友出頭,和包拯有過多次交鋒,此後皇帝為了平衡二人的關係,讓歐陽修也擔任過龍圖閣官職,歐陽修的治理一度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

真正的文人為官,一般都有一種天生的書卷氣,李白好酒,斗酒詩三百,歐陽修好酒,酒後為文,立馬可就,著名的美文《醉翁亭記》就是他酒後寫的。

關於這篇美文的產生過程,從側面可以瞭解到歐陽修的為人處世以及他的個性性格。歐陽修因為支持范仲淹被貶到了滁州,在滁州他實行的是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

歐陽修為官,不像是其他官吏那種大領導作風,從《醉翁亭記》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平易近人,個性平淡,與民同樂的好乾部,他遊山玩水,飲酒作樂,這好像與公務員風格格格不入,而事實上,正是他的這種自然散淡的為政方式,倒更加讓百姓安心他的治理,他的處事頗有中國水墨畫的潑墨寫意的味道,所以歐陽修治下,從《醉翁亭記》也難得一見的和平盛世畫卷。

這一點,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各盡其妙,范仲淹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高興的時候還想著國家,悲傷的時候想的還是國家,而歐陽修高興的時候該放鬆就徹底放鬆,處理官場民間的事情時卻拿得起放得下,遊刃有餘。他文章的高明處,就是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裡,使文章如田園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歐陽修寫《醉翁亭記》也就四十歲左右,按照我們今天的人來看,正是年富力強,幹事業最好的年華,但是從《醉翁亭記》裡,我們也能讀到一點淡淡的憂傷,歐陽修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故意喝醉的,他是在尋找一種人生的境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無為而治的人生理想,可惜這種境界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畢竟,沒有人能脫離開社會,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各種各樣的利益糾葛,讓每一個生在這世界的人都受到羈絆,但是唯有擺脫心靈的羈絆,才能讓自己更加接近真實的人生,達到“自由“”的境界,正如蘇軾所詩: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