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

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而《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在戰爭方面對三十六計更是有著精彩無比的應用。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全書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各種計謀貫穿全書的始終。

經比對,發現三十六計與《三國演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羅貫中用其驚天緯地之才,在《三國演義》中為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所有三十六種計謀。不愧是中國集計謀於大成之第一奇書。

下面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三十六計在《三國演義》中的運用。

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文:防備得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鬆懈大意;經常見到的人和事,往往不會引起懷疑。把秘密隱藏在公開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對立。非常公開的事物中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事物。

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經典實例:

三國演義裡最為典型的瞞天過海之計就是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當時關羽在前線攻打北方的曹操,但是關羽有個後顧之憂就是江東主帥呂蒙屯兵三江口,所以在荊州留了不少軍隊駐守。

隨著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這些戰績使他愈發驕傲輕敵。

所以呂蒙裝病,將主帥的職位交給了一個年輕的,毫無名聲的文弱書生陸遜!並且陸遜緊接著派了一個老軍去給關羽送禮示好。

關羽聽說了呂蒙病了退居二線,換一個一個無名小卒陸遜把守三江口,而且陸遜對關羽那真是客客氣氣,畢恭畢敬,裝的特別像,他備禮呈書給關羽,口氣極為謙恭,這使得原就輕視陸遜的關羽放鬆了警惕,不復有江東之憂,他撤走了荊州的大半兵馬。這些現象就使關羽徹底放下了戒心,誤認為江東軟弱無人才,更不敢取他的荊州了,所以就把荊州的主力抽出來了派到了自己的前線去攻打樊城。

結果呂蒙的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乘機而入,偷襲成功,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荊州。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前線的關羽又被曹仁、徐晃等曹將打個大敗。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關羽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其他實例:

一、望梅止渴提士氣

曹操統率大軍攻打張繡的時候,正趕上盛夏時節。曹兵走進一片荒原,火辣辣的太陽懸在半空,酷熱的空氣令人感到窒息。

將士們多麼希望面前突然出現一股流動的清泉啊!可是,眼前除了乾裂的荒地和飛揚的灰土,什麼都看不見。

部隊的行進速度越來越慢。曹操心裡很著急,他已經問過嚮導,附近根本沒有水源,他自己的喉嚨也乾燥得難受。忽然,他靈機一動,騎馬來到一塊高地上,馬鞭朝前一指,對沒精打采的將士們高呼道:“前邊有一大片梅林,樹上結著又酸又甜的梅子,咱們快些趕路到那裡吃梅子吧!”將士們聽曹操說前方有梅子,不由舌頭底下生出津液來,止住了難耐的口渴,終於很快地走出這片荒原。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二、欺袁紹二仕巧語

劉備在棲身於袁紹處的日子裡,起初,整日思念失散了的關羽和張飛。後來,當他得知關羽在曹操處落腳的消息,又為無法與關羽相聚而憂愁。

一天,汝南的劉闢,龔都遣劉備的故吏孫乾為使,約袁紹與他們合力共破曹操。袁紹由於不知道汝南方面實力如何,一時躊躇未定。這時孫乾在探望劉備時獻策說:“皇叔不借此機會由此脫身還等什麼?”劉備說:“我離開此地又能何往?”孫乾說:“皇叔可在汝南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樣關將軍日後也能有其所投之處。不然的話,關將軍能冒險來投袁紹嗎?白馬之戰關羽殺了袁紹兩員大將,袁紹豈能不忌恨於他?”劉備說:“卿所慮極是,不過我怎樣才能脫身呢?”孫乾笑道:“這還不容易。明日袁紹與主公議事時,你可主動出使汝南不就得了?”劉備聽罷大悟。

第二天,當袁紹向劉備計議與汝南合力伐曹操大計時,劉備說:“待吾親往汝南探望考察一番再做決策為宜。”袁紹也覺得這樣比較穩當,便遣劉備即刻動身前往。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劉備到了汝南,見劉闢兵力極微,不能立足,遂罷了在汝南留下的念頭。於是又回到了袁紹處。

未幾天,劉備又聽說關羽已從曹操處脫身,且與三弟張飛會合於古城,且招攬了許多兵馬。劉備想,現在可是從袁紹處脫身的時候了。於是便把簡雍召請來密議脫身之計。

簡雍說:“主公明日可去見袁紹,就說前往荊州約劉表共同伐曹。他若應允,我們可以乘機脫身。”劉備問:“卿如何脫身?”簡雍說:“主公不必多慮,我自有脫身之法。”

次日,劉備對袁紹說:“劉表鎮守荊襄九郡,兵精糧足,我前往約他共同伐曹操如何?”袁紹說:“我也曾遣使去過他那裡,只是他不肯與我合作。”劉備說:“我與他同是漢室宗親,我去勸他,他必不推辭。”袁紹說:“若能與劉表合力,要比汝南劉闢聯合強得多了。”於是便命劉備即日起程。

劉備剛走,簡雍又對袁紹說:“劉表在荊州根基牢固,他與劉備又是同宗,我怕劉備說不成劉表反被劉表說服,留在荊州不歸。不如我和他同去。一則可以共同說服劉表,二來可以督促他不日即歸。”袁紹說:“卿想得很周全,汝可速去。”

就這樣,劉備、簡雍從袁紹處雙雙脫身,會合了關羽、張飛、趙雲一同到汝南駐紮下來。


三、回江東孫策質璽

孫策自從父親孫堅死後,率父舊部退居江南,禮賢下士,以圖東山再起。可是,由於徐州牧陶謙與孫策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不睦,又深忌恨孫策,為立身計,孫策只好把母親及家眷移居於曲阿,投靠了與陶謙為敵的袁術。

袁術得了孫策,見他英勇無敵,遣他攻克了涇縣、陸康。並常嘆息說:“如果我有孫策這樣的兒子,死也不遺憾了。”

孫策在袁術處棲身久了,心中也十分鬱悶。一天,他在庭中賞月,想到父親一世英雄,而自己卻淪落至此,不覺傷心落淚,扶欄大哭起來。這時,忽聽背後一人大笑說:“伯符何故如此?先父在時,有事多與我策劃,今君有什麼難事傷心至此?”孫策回頭一看,原來是先父的從事官,丹陽故鄣人朱治。孫策收住淚水,讓座說:“策所哭的是恨我不能繼父之志啊!”朱治問:“君為什麼不向袁公路借兵,佯說去救舅父吳景,而實去江東圖大業?”未等孫策答話,突然一個人闖進來說:“公等所謀,吾已知之。我手下有精壯兵馬百餘,可助伯符一臂之力。只恐袁公不肯借兵與你。”孫策抬頭一看,原來是袁術的謀士,汝南細陽人呂範。孫策在袁術處與呂範十分交好,此刻見他仗義而來,便讓座與其共議。孫策對二人說:“我有家父留下的傳國玉璽在此,以它作為質當,向袁術借兵如何?”呂範一聽,拍案叫好說:“袁術欲得此物久矣!若以此物為質,他必肯借兵。”三人商議好後,各自回去歇息去了。

次日,孫策去拜見袁術,一見面就哭拜在地說:“臣父仇未報,如今舅父吳景又被揚州刺史劉繇逼迫。我母親及家眷都在曲阿,若老母再遇兵害,我還有何面目再立於世間?策請求借雄兵數千,渡江去救母難。主公若不肯信,我可留下亡父遺下的玉璽作為質當。”

袁術見孫策竟以玉璽為質來借幾千兵馬,心中暗自高興,欣然應允說:“我不是要你的玉璽,而是捨不得你啊!我借三千精兵,良馬五百給你,你平定揚州後,可要速回來。你現在官職低微,難掌大權,我現在封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即日領兵便行。”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孫策見袁術答應得如此痛快,心中暗自慶幸。當天便帶領朱治、呂範,及先父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率兵南下而去。


四、假“禪讓”曹丕篡帝位

曹丕承襲了父親曹操的魏王爵位,還不滿足,一心想當皇帝,但又不願落個篡位的名聲,於是演出了一場“禪讓”戲。

先是讓一般文官進見漢獻帝,說什麼自曹丕襲魏王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象”,漢獻帝應該效仿古之堯、舜,以山川社稷禪讓給魏王。漢獻帝不忍將祖輩創建的400年江山拱手交給曹氏,曹丕又令曹洪、曹休帶劍進內宮把漢獻帝挾出殿來,竭盡威脅之辭,逼他讓位。漢獻帝為保全性命,只得令人草擬禪國之詔,並送出國璽。曹丕一見詔書和國璽,喜出望外,立即就要接受,司馬懿等一般文武勸阻曹丕,不可如此草率受禪。為了避免天下人議論,應該走一番形式,於是熱熱鬧鬧的“禪讓”戲開鑼了:

曹丕令人上表故作謙虛,稱自己德薄才疏,請另外求大賢受嗣天位。漢獻帝一見奏表,還以為曹丕是真推辭,就想趁勢作罷。群臣哪裡肯放過,連忙說,當初封曹操為魏王時,他也是再三推辭,陛下你三降其詔,他方才答應了。現在你也應該再次降禪位之詔,魏王曹丕肯定會應允的,不得已,漢獻帝又讓人二次擬了一份禪位詔書。

曹丕見到第二道詔書,倒是滿心歡喜,但又不以此為足。他認為要免除後世說我竊國篡位之名,光有兩道詔書還不行,應該築一“受禪壇”,選擇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盡到壇下,讓漢獻帝親自捧著國璽,雙手交給我,到那時就可以消除別人的猜疑和天下的議論了。一想到這裡,他又寫了一折,辭謝受禪的奏章。漢獻帝哪裡知道其中原委,見他兩次推辭,疑惑不定。這時一個叫華歆的大臣站出來說:“陛下你可以築一土壇,名叫‘受禪壇’,只集滿朝文武和京城百姓,選擇一個良辰吉日,明明白白地禪位,一來好讓天下百姓黎民知道陛下是自願禪讓,二來你的子子孫孫也會正大光明地受到魏王恩澤,無人敢於加害的。”漢獻帝見事已至此,只好照此辦理。於是差人在繁陽定下一塊地方,築起一座三層的高壇,選好日期,舉行禪讓儀式。

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一計:瞞天過海

到了那天,受禪壇下集聚大小官僚400餘人,虎威御林軍30萬分列前後,還有無數京城百姓,先請曹丕登壇,漢獻帝親奉國璽至臺上,開讀禪讓的詔書,群臣在壇下跪聽詔書:

諮爾魏王!昔者唐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

讀完詔書,曹丕行八拜之禮,雙手接過詔書和國璽,登上帝位。大小官僚在壇下立即山呼“萬歲”,朝賀新皇帝。當下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大魏。曹丕傳旨,大赦天下。追封父親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大臣華歆當即奏明魏帝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漢帝既然將天下禪讓給陛下,他就應該另作安排,望陛下明確一下,將他安置在何處?”說罷,讓漢獻帝到壇下跪著聽旨,曹丕當即封漢獻帝為山陽公,當日就要起行赴任。華歆手按寶劍指著漢獻帝,厲聲喝道:“立一個新皇帝,廢一箇舊皇帝,是古來就有的常理!現在的聖上仁慈,不忍加害於你,還封你為山陽公。你快打點行李,今日就離京,不是朝廷召見,不許你回來!”此時的漢獻帝打落門牙只好往肚裡咽,無話可說,只好叩頭謝恩,上馬離去。壇下軍民等人見此情此景,也是傷感不已。已是喜不勝收的曹丕情不自禁地對群臣流露的第一句話是:“所謂舜、禹禪讓,我現在算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本來,從曹操起,就把漢獻帝玩於股掌之中,要立則立,要廢則廢,到了曹丕,廢掉一個獻帝,自己稱帝,似乎也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政治鬥爭是複雜的,為避免當時者的議論,也為避免後人的責難,使出一條“禪讓”的謀略,熱熱鬧鬧地假戲真做,以達到混淆視聽,欺騙輿論的目的。局外人或者不知道箇中原委,還信以為真的,或者不大願意接受的事實,經他一宣傳一鼓動而改變了態度。如果撇去曹丕的政治目的,不去說他,單就他製造假象,假戲真做以迷惑人的計謀而言,從商者倒是可以得到一些啟迪的。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瞞天過海的計謀運用,有兩種態勢:

一是我強敵弱的態勢下,通過常態性示強來疲敵、勞敵、驚敵,而使敵人對威脅習以為常、麻痺大意、放鬆警惕的情況下,突然襲擊出其不意,達到完勝的目的。

二是敵強我弱的態勢下,通過常態性的示弱來使敵人輕視我、不防備我,在敵人最虛弱的時候,出其不意襲擊敵人,從而獲勝。


這便是在三國中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的體現!


持續更新中,下一篇:論三國中《三十六計》的應用,第二計:圍魏救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