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吊兒郎當”這詞兒背後的皇帝故事嗎


你知道“吊兒郎當”這詞兒背後的皇帝故事嗎

“吊兒郎當"不是個意思特別好的詞兒。

大致總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不過若論起這個詞的出處來,其實是很有幾分高大上的氣味的,而且帶著幾分的文藝氣息。l

講故事之前我們先聊本書,書的名字叫《鶴林玉露》,作者是宋代一個叫羅大經的人。他在這本書裡講了一個《郎當曲》,大意是這樣的:紅錦繃盛河北賊,紫金盞酌壽王妃。弄成晚歲郎當曲,正史三郎快活時。

略微知道一點歷史的人便能聽明白,這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的故事。這位快活三郎的晚年生活很幸福,年近花甲才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娶了一個小自己30多歲的女人,一邊當皇帝,一邊和這個女人在長安的文藝界很是風生水起了一陣子。

可惜他錯就錯在明明自己有兒子,卻偏偏要認個胡人做義子,於是好景不長,這個胡人義子安祿山殺進長安來了!

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把這一段寫得很生動。“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而那個曾經的壽王妃也"宛轉娥眉馬前死了"。

好了,現在重點來了,那個快活三郎又怎麼樣了呢?

白香山在這裡的描寫其實是不真實的,他說“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這其實是詩人的想象和藝術的誇張。

安史之亂平息以後快活三郎從四川返回長安。一路上馬蹄叮咚,馬背上依然載滿了珍玩寶貝,三郎騎在馬上一邊走,一邊聽著這馬蹄聲,那文藝的氣息在逃難之後再一次萌發,於是問身邊的黃幡綽:“你聽這鈴聲像不像人的聲音?”

這黃幡綽是個藝術家,或者應該這麼說,他是個喜劇表演藝術家。唐代的百戲裡有一種戲叫參軍戲,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喜劇小品,講的是五代十國的時候有個參軍,經常貪汙受賄。注意這個“參軍”是個官職名,可不是我們現在當兵去部隊的意思。他貪汙被皇帝發現了以後,又不便明說,便找了個優伶裝扮成參軍的樣子戲弄他。從這以後就有了這參軍戲,演出的效果,很是滑稽幽默。

這位黃幡綽其實就是個演參軍戲的高手,所以我說它是個喜劇表演家。因此,它的語言總是帶著高度的幽默和諷刺。

所以當李隆基問他這馬蹄聲像不像人語的時候,這位黃藝術家聽了聽,慢條斯理地說:"這馬蹄聲聽起來更像`三郎郎當',`三郎郎當'。"

李隆基在馬上很不好意思的笑了,他知道他這是被這位幽默大師又給幽默了一回。

但從此便有了"吊兒郎當“這一說。

"吊兒"是吊著的鈴鐺,"郎當"指鈴鐺的聲音。

"吊兒郎當,吊兒郎當。"李隆基騎在馬背上,聽著這吊兒郎當的聲音,不知道會不會反省過,他的江山是真的被他吊兒郎當沒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