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時建成“第二病區”,南醫大深圳醫院展現“深圳速度”

為了緩解定點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收治壓力,深圳已準備好“第二、第三病區”,專門用於接收核酸檢測為陰性但仍需繼續治療的患者。而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下稱“南醫大深圳醫院”)僅用36小時就建成了“第二病區”,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展現“深圳速度”。

36小時將兩層樓110張病床佈置完畢

1月25日,大年初一。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院長廖四照接到了市衛健委緊急電話,擬將新建的禾正醫院病區進行部分改造,組建成傳染病隔離病房,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大年初二下午,深圳市衛健委正式確定由南醫大深圳醫院負責籌建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禾正病區,收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轉來的疑似病例患者,年初四正式接收病人。

此時已是1月26日下午6時左右,距開診時間只有一天兩夜,而禾正醫院尚不具備開業條件。病房裡空空蕩蕩,沒有一張病床,沒有基本的醫療設備,沒有後勤、保潔人員,沒有信息系統,病房不符合傳染病收治條件……一個個困難擺在籌建小組面前。

36小时建成“第二病区”,南医大深圳医院展现“深圳速度”

時間緊迫,醫院臨時抽調100餘人展開籌建工作。醫務部部長劉建梅和運行保障部部長張永勝春節期間一天沒有休息,此時又忙著籌建工作。護理部部長譚曉青剛回到老家不到24小時,便主動結束休假返回深圳。行政綜合部部長曾慶想、三甲辦公室副主任謝兆兵等從全國各地連夜趕回。留深的醫護人員也紛紛加入籌建隊伍,20餘名在深護士長全部前來助戰。

1月26日晚,列出物資清單後,庫房工作人員連夜備貨,電話一通又一通,緊缺物品很快辦齊。1月27日一早就從南醫大深圳醫院開始運送物資,一車接一車地運到深夜。沒有清潔工,沒有後勤人員,醫護人員就自己搬運物資、安裝床架、擺放物品、鋪床疊被、張貼標識、打掃衛生。司機師傅不出車時就過來幫忙,每個人都忙到凌晨。

36小时建成“第二病区”,南医大深圳医院展现“深圳速度”

普通病區需立即改造成具備清潔、汙染“雙通道”標準的感染病區。時逢春節,既無材料又無工人。籌建組展開地毯式搜索找來施工隊,連續施工一天一夜,終於完成改造任務。

信息系統是醫院運營的基礎工程。在信息資訊部部長王逸欣帶領下,10名工程師齊上陣,開發組、網管組、運維組通力協作,飯沒時間吃,廁所也忘記上,一直奮戰到1月28日凌晨4點,實現了院本部與禾正醫院的信息系統聯通,搭建起完整信息流程,保證醫護團隊用上熟悉、穩定的系統。

36小时建成“第二病区”,南医大深圳医院展现“深圳速度”

僅用36個小時,兩層樓110張病床就佈置完畢。深圳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第二病區”——南醫大深圳醫院禾正病區達到接診標準。

300餘人主動報名上一線

從南醫大深圳醫院黨委面向全院醫護人員發起倡議,號召大家積極參加醫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項工作以來,先後有300餘人主動報名。

36小时建成“第二病区”,南医大深圳医院展现“深圳速度”

呼吸內科的王鈞教授今年62歲,是一名老黨員。他管理過SARS病區,也經歷過H1N1和H7N9,是廣東省禽流感防控專家組成員,在呼吸道傳染病方面有豐富經驗。疫情來襲後,他被任命為院本部發熱門診負責人。王鈞主動退掉了回山東老家與愛人團聚的機票,和兒子一家吃了個年夜飯就義無反顧奔向新的崗位,現在又主動請命到禾正病區。他說:“當醫生,就得往前衝,不能躲!”

36小时建成“第二病区”,南医大深圳医院展现“深圳速度”

急診科護士長汪琰彥有近20年急診工作經驗,經歷過SARS、H1N1和H7N9,院本部發熱病區開設時,被緊急任命為護士長。接到任命電話時,她的丈夫剛剛出車禍骨折。把丈夫送到姐姐家安頓好,汪琰彥就立刻回來接受任務。這次籌建禾正病區,她又衝在了最前線。有著12年黨齡的孫益前剛結束半年援藏任務,聽說醫院籌建禾正病區,立即寫下請戰書,飛回深圳待命。援藏護士許瑞瓊也主動結束休假,改簽高鐵趕回。藥劑科杜延琪、鄭冠壕、肖勝偉主動請纓,提前回院,為禾正病區提供24小時耗材和藥品保障服務。骨科全科的28名醫護報名參加一線防疫工作,第一批就抽調了5名醫護來到禾正,其他科室也都是組團請戰。

1月28日上午,一支有血性、敢衝鋒的醫務骨幹團隊,奔赴禾正隔離留觀醫院。他們中有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也有屢經歷練的護士長。

36小时建成“第二病区”,南医大深圳医院展现“深圳速度”

已有3名患者順利出院

雖然禾正病區收治的都是兩次檢測陰性的患者,但為了確保安全,嚴防院內交叉感染,醫院對感控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從工作指引、溫馨提示、分診隔離、出院須知等每一個細節規範流程和制度,建設符合標準的新病區。同時,嚴格質量管理,從疑似病例臨床路徑到護理臨床路徑,從質控標準的細化到出院標準的細化,從接收患者流程到標本送檢流程,短時間內製定了近20個規範和流程。並且緊密跟蹤國家診療規範的更新,及時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執行。為保證禾正病區感控環節質量,醫院進行了全員培訓。從如何洗手、如何穿戴防護用品教起,從護理到保潔保安,一個不漏。

36小时建成“第二病区”,南医大深圳医院展现“深圳速度”

同時,醫院很重視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擬定了病人告知書,建立了病人隨訪制度。為保證診療質量,醫院還根據接收病人實際情況,及時從院本部抽調專家來禾正病區會診。大年初五晚上10點,產科主任王晨虹和醫生朱豔賓匆匆進入病房,為一位懷孕23周的孕婦會診。據悉,禾正接收的轉運病人,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才7個月。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最優診療服務,兒科主任張玉明每天都趕來禾正,為兒童患者會診。

1月28日下午5時,第一位轉院病人到達禾正病區。截至目前,禾正病區已經收住院45例,其中有3名患者經專家組評定符合出院標準,順利出院。

【見習記者】姚淑慧

【通訊員】王小歡

【作者】 姚淑慧

【來源】 健康情報局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