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生存之道,混圈子、找关系!


县城的生存之道,混圈子、找关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才有了人情味,大都市有它的时尚包容,小县城有它的人情冷暖,有人说北上广深是中国的幻想,小县城才是中国的真实底色。


县城的生存之道,混圈子、找关系!


县城是一个典型具有精英掌控的社会。一个县域社会有几十万人口,但是真正有权有势或许只是几百个人。这几百人里面有两三百个科级以上干部,然后有几十个较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再有就是几个有头有脸的江湖人士。这几百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网络,相互之间即便不熟悉,也会通过其他渠道短时内了解各自的底细。身处网络中的一个人,如果碰到什么事情需要找网络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想一想办法,都会搭上线的。可以说,县城的一举一动、县城的孰轻孰重、县城的风云变幻都在这群人手里掌握着、捣鼓着。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合几率非常高,所以名声和口碑非常重要,它几乎代表了你所有的信息。而每个人的身后,早已贴满了各种被别人定义的标签。县城里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就被会大众认知。


县城是一个关系大于规则的社会。在县城,“有关系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路上车追尾了,事故双方下车首先打电话找人,亲戚朋友叫来一大群,好像要打架似的。然后各自通过关系找交警。以至于我到现在都不清楚只走正常渠道的话,究竟能办到什么事,维护到什么权益。县城人讲的是关系,靠的是裙带和朋友。在县城人看来关系比规则更重要。关系到位,事情就不会荒废。人脉决定成败,至于规则、能力、才华、水平等一切都靠后。你的能力所体现的不在于收入相差几百块钱,而在于你认识多少人,有多少各行各业的渠道,能为多少事开方便之门,在灰色地带又能如何游刃有余。大城市的关系问题也许会让你望而却步,输的心服口服。但小地方的关系问题会让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县城的生存之道,混圈子、找关系!


县城是一个有圈子、有场子的社会。在县城,有级别,就有区别。级别通过地位、财富以及权力来显现。级别不同的人很难混在一个圈子里,但是可以聚在一个场子上把酒言欢。不同级别的人组成了不同的圈子,朋友也很固定。圈子有高低之分,但是没有大城市那样泾渭分明。在县城,圈子很重要,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有什么事情圈里人自然会照顾到你。有人很难融入圈子,有人想从一个圈子进入到另外一个圈子,但是难度系数和干部晋升一样,很大。


县城是一个有领导感存在的社会。在县城,官往大当很难,但是要找到领导的感觉不难。无论你是派出所、税务所、土地所……只要是所长,在县城都算是“高干”。一官半职在都市是职业,在县城就是领导。一个有实权部门正科级的局长出行都会有人提包端茶、前呼后拥,而且会目不斜视。在县城,有“职位”的人大都会被滋润的神清气爽、穿着讲究。为官的气场十足,让普通人望而敬畏。


县城是一个安逸稳定的社会。在县城生活,慢慢的就会温水煮青蛙。当你的才华配不上野心的时候,不知不觉你的理想抱负在脆弱的自制力下分崩离析。你想自律,你想斗志昂扬,那些糖衣炮弹、那些场子和烧酒不断在摧毁你毅力的最后堡垒。在县城有想法的人一旦失去了“贞操”,大多数都最终“嫁给”了县城。接受这一切,要么幸福,要么甘于平庸。生活在县城的人普遍把安稳和踏实当作立身之本,追求的就是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可靠而衣食无忧。


县城一个都市于农村的结合体,摒弃不掉农村的陋习,达到不了都市的开放包容,在这里有一套特色的生存法则,看看身边的人,每年都没有多大变化,可县城却不断的扩大着,改变着,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感觉越来越糟???

县城的生存之道,混圈子、找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