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关注疫情防控中的“新动力人群”


近期的《新闻联播》,曾在一条专题报道中快速闪过一个年轻的面孔:浙江省科技创业者方毅。报道的主题是,大数据助力精准防疫、有序复工。


估计注意的人没有那么多,因为大数据防疫几个字实在抽象。举一个例子可能更会让人们明白他在做什么:1月20日之后,他的技术团队和李兰娟院士的专家组紧密配合,提出了“无意识的密集接触者”概念,通过几步进行数据追踪——

第一步是按照确诊案例的活动轨迹,寻找过去14天中与其在同一个局域网(可以理解同用一个WiFi)中超过三个小时的人;第二步扩大范围,筛选过去14天内与确诊案例有3天曾进入过同一个WIFI信号覆盖范围的人,以此类推。后续验证可见,这个方法精准度能够达到2%,即,每筛选出的100人中,最后有两位确诊。

想一想,传统手段要达到这种排查精度,需要多么庞大的经济和行政成本。换个问法,要达到每找到2个确诊者只需圈定100人的精度,传统手段是否可能?即使不惜代价达到,又能否从找到的人身上继续推测疫情传播的方向?考虑一下这些问题,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要不厌其烦地详述这个例子。

光明日报曾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提出了“新动力人群”概念。指那些与新业态、新技术共生的人群,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改革赋能的创造者,使用技术杠杆撬动改革难点、重塑社会治理的新型劳动者。当时,人们还只是感受到了大数据的劲风迎面吹来,而现在,疫情已不由分说地把中国人的生活压入一种数据状态。这个群体的关键性,被当前一些明显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出来。

首先,是社会治理的高度数据化。

大数据手段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此次防控稍高一筹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有数据治理工具箱的地方。上海对街道社区的防疫工作实现了“一网统管”,浙江一月末就上线了“疫情信息采集系统”、二月又推出了“复工宝”,在新闻中剥茧抽丝可知,这些公共决策背后,都有“新动力人群”的影子。

再有,是经济的整体线上化。

疫情发生一个多月,其对经济社会的深度调整可能已经超过数年有目的的调控。几乎就是转眼之间,金融业推出“零接触贷款”,餐饮业推出“无接触配送”,文旅业出现“云旅游”,高考拟推“云测试”。数年后再回顾此时,很可能会有研究者将其看做某些线上经济新模式的元年。而庞大却又无声的“新动力人群”,既在为线上经济搭建技术地基,其实也在塑造新的商业规则。

再往深一点说,是生存方式的“云化”。

世界将怎么运行,世界将怎么呈现?这些科幻文学里的问题,因为这场疫情而直逼眼前。如果说此前,我们过的是选择技术的生活——若能忍受不方便,也可以不选择在线;现在,却不得不面对一种技术强制,不得不学会面对一个必须以二维码做表征的世界。甚至,疫情所带来的极致线上化状态也让人联想,未来,霍金式的生存也是可能的。即,哪怕不说话、哪怕不能动,但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也是完整的个体、英雄的角色。

所以,关注和挖掘“新动力人群”,唤醒群体自觉,眼前看是为了精准防控疫情;中期看是为了赋能改革、提升治理效能;长期看,则关乎未来每个人技术化生存的状态,关乎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调适。这些话以前看起来很远,现在,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