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且看吞宋之後齊國如何被圍毆

強鄰在側,燕昭王決心復燕

燕國在歷史是一個北疆小國,雖然也是姬姓諸侯,但是長期實力微弱,在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比較低。燕王噲留給昭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赤地千里的國家!

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且看吞宋之後齊國如何被圍毆

齊國家大業大,齊桓公九次會盟諸侯,號稱春秋首霸。田氏代齊之後,威王留給齊國的是一個帶甲百萬、臨淄(國都)車水馬龍的盛世境況。

歷史對燕是不公平的,本國積貧積弱卻有強臨在側。

燕昭王腳下的是燕國的土地嗎?不,那是齊國眼中的一塊肥肉啊!

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且看吞宋之後齊國如何被圍毆

▲燕昭王 這張苦瓜臉足以說明他的絕望

謀臣不足謀,武將不足用,這樣的燕國面對入侵根本無招架之力!

連一個二流國家中山國都時不時的侵略燕國,這就是燕昭王的處境。

大凡有志向的君主,都知道外交的重要的性,大國崛起也都是妥善處理鄰國關係開始的。周武王分封天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成百上千,春秋列國征戰不乏能臣明君,但是最後也只剩下七個大國。

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且看吞宋之後齊國如何被圍毆

長此以往,燕國的命運不是被齊國獨吞,就是被諸侯瓜分。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打著平叛的旗號行侵略之實。發兵攻燕,所過之處如入無人之境,從發兵到大軍圍困燕都,只用了短短一個月。

一個月攻佔一個大國簡直不可思議,若不是齊軍太過分觸怒了燕國百姓,說不定戰國七雄就成了六雄。

燕國此時已經陷入死局。

燕昭王繼位,燕國臣民無一人想著復仇,而是偏安一隅苟然殘喘。

強齊在側,燕國出路在哪裡?

於是燕昭王修築黃金臺,招賢納士。

到了唐代李賀還在感嘆,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於是燕昭王渴求千里馬。

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燕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如此勤勤懇懇二十八年,燕國迎來了僅有的中興之治。

但是跟齊國相比還是沒有可比性。

齊湣王家大業大,肆無忌憚

齊宣王齊湣王父子二人,幾乎把能得罪的國家都給得罪了。

齊宣王攻燕,得罪燕國;齊湣王謀魏韓攻楚,奪得楚國淮北之地,得罪楚國;又謀魏韓,攻破秦國函谷關,秦昭襄王被迫割地求和;干涉韓國內政,與魏國共立公子咎;幫助趙國消滅中山國……

一時間齊國風光無二,秦昭襄王想稱帝也得拉著齊湣王,公元前288年秦、齊相約為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

這時候齊國使壞,齊湣王自去帝號,扯虎皮拉大旗謀五國攻秦。各國兵臨函谷關雖然沒什麼進展,但是秦昭襄王也不得不削去帝號稱王,這讓秦昭襄王非常難受,秦國難受便要刀兵相見。

齊國倒好趁著諸侯謀秦,自己偷偷攻宋,把戰國第一富國據為己有。

結果諸侯可炸開鍋了!

戰國諸侯群,唯獨齊湣王被踢出了群聊。

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且看吞宋之後齊國如何被圍毆

結果悲劇了,各國有仇的報仇沒仇的佔便宜,燕國出主力挑大樑。

合縱攻齊,燕國達到巔峰

就在齊國最強勢的時候,燕昭王確認為是最好的時機。

齊國伐宋失道於天下,其實就是齊國獨吞宋國讓各國眼饞。

燕王牽頭,聯合秦、趙、韓、魏,拜樂毅為上將軍,傾國之力伐齊。

這時候齊王還在做春秋大夢呢!

自己作死,怨不得旁人|且看吞宋之後齊國如何被圍毆

五路兵馬自燕國直下,半年時間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

燕國前所未有的強大起來。

昔日的霸主齊國只剩下莒、即墨苟延殘喘,近乎一戰滅國。

齊湣王也死在戰火中。

至於田單復齊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