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偽基金”!青島證監局披露偽私募案例

近年來,隨著民眾理財熱情高漲,私募基金也順勢起跳,因此,給了不少“偽私募”鑽空子的機會。但是隨著市場行情以及監管政策的變化,水落石出,不少“偽私募”脫下了偽裝。3·15將至,青島證監局明確表態,將持續加強投資者保護工作,同時披露偽私募案例,提醒投資者增強風險意識,正確認識私募,做到“三看三不”。

案例: 三大漏洞逮住“偽基金”

S公司及其關聯機構L公司都是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兩家公司共備案數十隻私募基金。監管部門檢查發現,S公司以從事私募基金投資為由,公開宣傳,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承諾最低收益,集資金額巨大,非法集資特徵明顯。

監管部門發現S公司有哪些異常呢?主要來自三方面:第一,打款人並非備案基金投資者。雖然給S公司打款的自然人都備註了購買私募基金產品,但均不是S公司在基金業協會產品備案中顯示的投資人。第二,通過S公司賬戶而非募集資金專戶彙集資金。大量自然人將從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的資金,直接打款到S公司賬戶,非託管券商開立的募集資金專戶,雖然備註均為購買私募產品,但不符合正常的私募基金購買方式。第三,彙集資金去向不明。 S公司賬戶彙集的資金,小部分被用做繳納物業水電等公司日常運行費用,其餘大部分轉出到股東個人賬戶,被拆散成數千元一筆打往多個個人戶,或轉給關聯方、其他股東等,還有的用於購買汽車、房產等消費。

提醒: 投資私募“三看三不”

青島證監局官方提醒,在市場魚龍混雜的情況下,投資者必須“擦亮眼睛”,正確認識私募,準確定位自我,做到“三看三不”,增強風險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一要看人。購買私募基金產品前,通過基金業協會網站查詢瞭解私募機構。對私募機構執業能力的判斷不能僅僅依據辦公場所的裝修檔次及工作人員的著裝品質,要仔細瞭解高管人員的職業背景、學歷情況、從業經歷等信息,不要盲目地相信“有關係”“有資源”等毫無憑據的說辭。

二看產品。要自覺抵制 “保本保收益”“高收益無風險”“快速致富”等噱頭誘惑,保持頭腦冷靜,多一分懷疑,少一分僥倖。如果私募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中含有“定期付息、到期還本”等字眼,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關聯方直接或間接承諾 “保本保收益”,即提示這是一個違規產品,請勿購買。

三看合同。投資者看合同時,要重點關注合同中是否明確提示投資風險、投資範圍或投資標的,核實相關條款與宣傳推介內容是否一致,是否託管,是否約定糾紛解決途徑等。

四是“不貪小利”。投資者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對照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判斷自身是否能夠投資私募基金產品。在滿足合格投資者標準的前提下,再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

五是“不走過場”。投資者應當認真對待有關個人投資者資格審查等適當性審查環節,充分認識風險揭示書、合格投資者承諾書、風險測評調查問卷等的重要性,認真審閱合同條款,而不是草草瀏覽文件、簡單簽字了事。

六是“不做甩手掌櫃”。投資者在瞭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應充分了解所投產品,知道買誰的產品,與誰簽約,由誰管理,資金劃到何處,具體投向何方。發現管理人管理基金存在違法違規情況的,及時向監管部門反映;發現管理人涉嫌詐騙、非法集資等犯罪線索的,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重點: 督促上市青企保護投資者

一直以來,青島證監局都將投資者保護作為工作重點,堅持科學監管、分類監管、專業監管、持續監管,不斷提升監管執法有效性,督促轄區市場主體切實履行投資者保護義務。大力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格督導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完善合規和風控管理,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嚴厲打擊以私募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的“偽私募”。

與此同時,積極構建“五個保護”的大投保格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青島證監局首先加強多元糾紛化解機制建設。積極倡導“示範判決+委託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模式,強化對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行為的民事賠償責任追究。第二,推動4家省級投資者教育基地生產和傳播更多高質量投教產品。指導各行業協會探索組建投教講師庫,組織專家投教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第三,依法處理好投資者合法訴求,辦理證監會信訪辦轉辦事項,積極跟蹤“12386”服務熱線投訴,依法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依法依規處理投資者訴求。重點抓好證券期貨基金經營機構適當性管理,強化機構舉證責任,持續推動不合格賬戶清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