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又有多篇SCI医学论文被撤稿

  又有多篇医学SCI论文被撤稿,存在相互引用和抄袭,捏造数据现象。

  作者|子叶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悲哀!又有多篇SCI医学论文被撤稿


  近日,据多家学术媒体报道,SCI国际老牌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BBRC)一口气撤回了9篇中国论文,这些文章的通讯单位多是中国高校,其中郑州大学被撤稿3篇,同济大学1篇,江苏大学1篇,常州第七人民医院1篇,苏州大学1篇,山东大学1篇,威海市妇女儿童医院1篇。

  据了解,被撤稿的9篇文章中,有8篇论文都是介绍miRNA类的相关文章,然而这8篇来自中国不同科研机构的科研论文,竟然存在相互引用和抄袭,捏造数据的现象,而据了解,论文的作者所属单位不少为高校的附属医院。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医学论文造假、甚至被国际期刊批量撤稿的消息并不鲜见。

  2016年9月,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与一个巴西SCI杂志(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默契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据透露,大量中国大陆医生的论文投到了这个巴西期刊,占该期刊发表论文总量的54.901%。2015年,该刊中国学者文章达到了1605篇,比例更是高达78.1%。

  2017年4月,斯普林格旗下《肿瘤生物学》一口气撤销2012-2016年发表的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不少知名高校附属医院医生被牵连。

  医疗界被论文逼得有多惨?人民日报曾撰文直言: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发论文的“金箍”,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

  以至于医疗界闹出了关于不会做手术的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的笑话。

  以临床水平评价医生的时代来了!

  实际上,关于医疗人才的评价一直是业界关注重点,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就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提出一揽子方案,其中提出,对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引入临床病历、诊治方案等作为评价依据。

  强化医疗卫生人才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完善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专业岗位人才评价重点。

  对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引入临床病历、诊治方案等作为评价依据。

  也就是说,在评价体系中,论文已经被淡化,主要对临床水平进行考察。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困扰着医生群体的论文评职称将得到纠正,医疗界论文造假风的根基将被动摇。

  知名心脏专家胡大一教授曾对中国的医生职称制度开炮称:“职称评审要有区分,当医生不要重SCI而是重临床,晋到主治医生就行了,别再搞副正主任医师了。”

  基层医生论文痛要解放了!

  那么对于有志于医疗科研工作的人才怎么评价呢?

  对此,文件表示,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创新能力业绩,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对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等的公共卫生人才,重点考察其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等能力。

  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创新能力业绩,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

  对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等的公共卫生人才,重点考察其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等能力。

  不仅如此,全科被重点关照。

  文件表示,建立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考核其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将签约居民数量、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因素。

  并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及分级诊疗要求,建立更加注重临床水平、服务质量、工作业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医疗卫生人才服务基层,更好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也就是说,基层医生的评价也将迎来大变革。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从文件到实践和落实,还需要一段路要走,但愿能够加快不走样的实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