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有人凭借SCI文章数量轻松当选“院士”,而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有真才实学的人,如屠呦呦、袁隆平等人却多次落选。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10年前北大教授饶毅和清华教授施一公曾联名给《科学》杂志写信,直指中国科研领域中“人情化”“讲关系”的弊病,现在这一问题解决没有大家有目共睹,但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那就是“SCI至上”。目前学术界的不少问题都与它有关。

什么是SCI?它有何利弊?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翻译的首字母缩写,是美国创办的一个数据库,类似于图书馆的分类卡片。你通过这个数据库能很快地找到某个领域最好、最新的研究成果,应该说会大大方便研究的展开。这也是国内将它引进的原因,希望快速把握国外的最新研究动向,并且把我们的研究介绍给国外。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不过,这些年SCI被神化之后,开始作为职称评比、绩效考核、学校排名,甚至院士评选潜在的核心指标之一。进而导致学术风气恶化,很多人为了发SCI无所不用其极,国内很多期刊也是挤破头要进入SCI行列,因为这样他们就一定程度上在国内掌握了话语权,在各方面也就能突出。这一模式也影响到国内整个学术环境。就连屠呦呦、袁隆平两位顶级科学家也因为SCI论文不够被质疑 “水平不够”,多次落选院士。

屠呦呦因“三无”落选院士,其中SCI最致命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当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宣布是屠呦呦时,很多人都表示惊讶,因为她竟然都不是两院院士。这是多么让国内院士们汗颜的事情,也值得我们反思整个科研机制。而屠呦呦之所以评不上院士也与SCI有关。她是因“三无”而落选院士的,虽然她自己说“原因很复杂”,话语中透着心酸。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一是无留洋经历。屠呦呦一直在国内潜心做研究,没有一年的国外留学访学经历,其实她要获得这个经历很容易,但是她觉得没有必要,不需要做这样的包装。而国内很多学校职称评定和人才引进中都严格要求出国经历,仿佛除了国就高人一等。

二是无博士学位。这也是一个基本的限制门槛,言外之意就是说你没有博士学位也就没有博士水平。真的是这样吗?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三是无足够的SCI论文。应该说这个是屠呦呦评选院士最大的拦路虎。前面两个都可以通融,只要你证明你足够优秀就可以破格。那么如何证明呢?就是用SCI论文数量,因为它最简单,一目了然。屠呦呦恰恰就是在发论文上面吃了亏。

袁隆平三次申请都落选,同样是在SCI上吃了大亏

据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在1995年之前,3次被推荐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都没有成功。表面上看他风光无限,结果连院士都不是,真是不应该!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原因除了留学经历、博士学位之外,他也同样没有足够的SCI论文,所以被人质疑他的研究缺乏“创新”。对此袁隆平只是淡淡地说是自己“水平不够”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袁隆平没有足够的论文,拿到国际上获得高的引用率,也就是说无法从数据上证明他的创新能力。如果说袁隆平的研究缺乏创新,那肯定是关于创新的定义出了问题。

结语

早前疫情高峰之时,不少科学家急着发表新冠肺炎方面的研究论文,受到科技部的强烈批评,并且发出了一项倡议,希望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破除“唯论文论”“SCI至上”的学术迷信,踏踏实实做研究,应该说是指明了一条方向。

SCI:为何成为院士的“敲门砖”?屠呦呦袁隆平却都因它多次落选

希望这项措施真正实行,不要再埋没了小屠呦呦、小袁隆平们,别让真正踏实的科学研究者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