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奠基者劉秀的成名作一一昆陽之戰

東漢王朝奠基者劉秀的成名作一一昆陽之戰

新朝,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大一統王朝,其建立者王莽出身於西漢末年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氏,王氏的發跡則是源於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西漢一向有提拔外戚的傳統,王政君的兒子漢成帝即位後,大肆任用自己的舅舅們,造成王氏一門五侯,權傾朝野的情況,然而,王氏的這份榮耀跟父親早逝的王莽無關,他過的就是平民生活。

後來王莽因刻苦讀書、自修道德被時人評價謙恭儉讓,禮賢下士,是當代的儒家”聖人“,然而這個聖人卻一步步攫取了漢朝的江山。

王莽篡位不僅僅是為了權力,他也是個有理想的人,所以在登基後,他進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改革,試圖將社會帶回到上古大同的狀態,人人生活和樂。

這些政策有很多類似於今天為人熟知的社會主義制度,因而王莽被今人稱為”穿越者“。但實際上王莽是一位儒家的“復古偏執狂”,改革嚴格依照《周禮》,一心想恢復上古三代政治。

可是這種“倒退式”的改革措施,只是王莽的一廂情願,再加上實施過程中的種種亂象,改革不僅損害了士族權貴的利益,也讓普通百姓深受其害。最終,以北方赤眉和南方綠林為首的農民起義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並且迅速壯大。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式,日益焦慮的王莽決定調集力所能及的全部軍隊,對其認為威脅最大的赤眉軍進行圍剿。但很快,受到“忽視”的綠林軍連連取勝,勢力迅速壯大。

因為新朝和西漢的生活水平相去甚遠,所以當時很多人懷念西漢,綠林軍注意到這個現象,於是在公元23年,綠林軍擁護漢朝宗室後裔劉玄稱帝,建立更始政權,公開打出恢復漢室的旗號。

得知此事後,王莽迅速改變戰略重心,將圍剿赤眉的軍隊調到南方進攻綠林軍,並繼續從全國各州縣徵調軍隊,決意集結天下精兵一鼓作氣消滅之。

最終,王邑、王尋帶著一支42萬餘人的大軍向昆陽(在今河南平頂山)進發。

與此同時,漢軍主力在劉縯的率領下圍攻宛城(位於今河南南陽),而劉縯的弟弟劉秀則和王鳳攻略昆陽、定陵、鄢城等地。在發現新軍動向後,王鳳和劉秀以及在汝南地區活動的王常都率部退守昆陽,隨後趕來的新軍則將昆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人數全員到齊,熱身準備後,23五月,昆陽之戰拉開了序幕。

從實力對比來看,新軍主力是曾與赤眉作戰的十餘萬精銳,再加上從全國各地拼湊的軍隊三十餘萬,作戰人員達四十二萬餘,再加上大量的民夫雜役,總數可達百萬。

而漢軍方面,全員皆為綠林軍,還只是綠林軍中的王鳳、劉秀部,而王常部由於兵力分散活動,沒能全部退入昆陽,城內軍隊至多不多於兩萬人。

看起來是漢軍佔盡了劣勢,但其實他們也有優勢。新軍雖然人多,聲勢浩大,但是組成複雜,甚至可以說是濫竽充數。

龐大新軍中可戰之軍只有曾與赤眉作戰的十餘萬,其他的都是臨時徵召的,說不定來之前他們還在種地,當個啦啦隊都嫌聲音小,不僅不能作為制勝之本,反而會成為隱患,局勢一有不利,就可能兵敗如山倒。

更重要一點,新軍的統帥是毫無作戰經驗的王邑和王尋為統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統帥的無能往往是戰爭失敗的主要誘因。

漢軍人數雖少,但都久經戰陣的士兵,統帥王鳳、王常也算見慣了疆場,臨陣經驗遠比新軍統帥要豐富,至於劉秀,那更是此戰最大的變數。

凡是戰爭,總要講講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看地利,昆陽雖是小城,但卻城池堅固,而且也因為它是小城,新軍就算從四面同時攻城,漢軍也還能頂,無形中抵消掉了新軍的人數優勢。

再看人和,新軍肯定是人心不齊的,因為都是臨時拼湊,想讓他們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想太多。

而昆陽城其實是個戰略小城,根本無礙大局,新軍名將嚴尤就認為應該棄昆陽,而直趨宛城,擊破城下漢軍主力,進而一舉殲滅漢軍。

但主帥王邑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兵多將廣,不允許昆陽這個小瑕疵的存在,堅決要先浪一波,血洗昆陽。於是十萬新軍一擁而上,展開了攻城,其他人則在外邊看熱鬧,因為太多人壓不上去。

面對城外的百萬大軍,城內漢軍其實也慌得很,王鳳和王常都想溜了,但在劉秀的勸說下,兩人決定拼一把,因為跑了也沒用,敵軍一下子就能追上他們。在劉秀的分析下,王鳳和王常接受了他的方案,他們堅守,劉秀帶人突圍求援。很快劉秀帶人出城了,王鳳和王常就只能堅守和等消息了。

此後新軍對昆陽城展開猛攻,據記載,新軍的雲車高達二十多米,可以俯瞰昆陽全城,居高臨下射箭,城內士兵出門打水都要揹著門板。再加上挖掘地道、撞車衝擊城門等招數,守城漢軍疲於應對。

面對如此瘋狂的攻勢,王鳳等人還是支撐不住,很快就向王邑投降,可狂妄無比的王邑果斷拒絕了,他認為城內漢軍必敗無疑,不必仁慈地給他們留活路,此舉使得王鳳等人徹底絕望,真正團結在一起堅守昆陽。

接下來就進入新軍攻城、漢軍守城的僵持階段,也就是在這期間,昆陽附近異象連連,這成了劉秀被冠名”位面之子“的原因之一。


東漢王朝奠基者劉秀的成名作一一昆陽之戰

據《後漢書》記載,某天夜裡有流星墜落在新軍的兵營之中,這也難怪,畢竟漢軍就那一座小城,新軍軍營則綿延上百里,從概率來說也是新軍更可能被砸。更奇的是到了第二天白天,雲層如山一般墜入營中,直到離地一尺才消失,士兵們只能趴伏在地上,估計是大霧。

當時的人們是很迷信的,這些現象,無疑被他們當成了新軍戰敗的徵兆,因此造成了新軍士兵很大的不安,新軍統帥忙著安撫士兵,沒空攻城,從而為昆陽爭取了時間。

雖然天時地利人和全有,但怎麼看此時的昆陽漢軍還是沒有勝利的可能。

關鍵時刻,劉秀帶著援兵回來了。

六月初一,劉秀率軍抵達昆陽地區。劉秀的膽子不是一般地肥,面對百萬新軍,他帶著一千步騎精銳前鋒就上了。

面對才千人的隊伍,王邑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只派了數千人應戰,結果很快就敗退,戰死數十人。這點損失對於王邑來說連毛都算不上,所以他也沒放在心上,不過對於弱勢的援軍來說,首戰告捷無疑大大增強了信心。

此後,劉秀採取同樣的方法,帶領所有援軍與新軍接連交戰,全部獲勝。同時劉秀還派人不斷將綁有“宛下兵到”密信的箭矢射入昆陽城中,並”不小心“讓部分箭矢落入新軍手中,以營造漢軍主力正在趕來的假象。

受到密信後,城內漢軍大受鼓舞,堅定了守城的信心。而新軍士氣則受到極大打擊,小小的昆陽城都苦戰了一個月,還沒打下來,要是等宛城的十萬漢軍抵達,那不等死嗎?

新軍上上下下都瀰漫出一股恐慌不安的情緒,包括統帥王邑,而這正是劉秀想要的效果。

劉秀精選了三千敢死隊,從水路衝擊新軍的中軍,那是新軍的指揮中心。不過此時的王邑只擔心宛城方面漢軍到來,對劉秀這三千人完全沒放在心上,只是命令各營堅守,不得擅自出戰,隨後王邑和王尋各帶萬餘人迎戰劉秀。

東漢王朝奠基者劉秀的成名作一一昆陽之戰

王邑本以為軍隊人數佔絕對優勢必勝無疑,但劉秀的敢死隊勇猛無比,以一當十,新軍很快就被衝潰,王尋在亂軍中被殺。但其餘各部卻因為之前的命令,堅守營寨,老老實實呆在營中,無一人前來救援。

終於,王邑和王尋戰敗的消息還是傳回營中,新軍本就多為烏合之眾,頓時亂作一團,城中守軍也趁機殺出,和劉秀裡應外合。

好巧不巧,頃刻間風雷大作,屋瓦皆飛,暴雨傾盆而下,滍川水暴漲,爭相渡河的新軍士兵淹死無數。王邑和嚴尤等人與少量輕騎,踏著溺死之人渡河,這才逃出生天。

至此,昆陽之戰結束,劉秀就此名揚天下,並在日後建立東漢政權,再次一統天下,重振漢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