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雄:互聯網醫療將改變醫療生態

文丨趙博智 編輯丨唐洪濤
來源丨首席數字官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遠程醫療成為需求爆發點,加速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足不出戶、與千里之外專家“零接觸”式問診如今成為現實。3月10日,中國醫藥信息學會電子病歷與電子健康檔案專委會主任委員陳金雄做客錦囊專家數字化戰“疫”醫療專場,對互聯網醫療落地加速背後的新商機進行了分享。

風風雨雨,互聯網醫療砥礪前行

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經過了五個階段:

一、起步:2011年,國內已經有專門從事互聯網醫療企業,如春雨、卓健、掛號網等,這些專門從事互聯網醫療的企業已經成立。

二、興起:2015年,國家“互聯網+”戰略提出,互聯網醫療熱潮湧動、資本追捧。

三、砥礪前行:2016年,互聯網醫院興起,到年底統計時,有36家互聯網醫院。

四、挫折:2017年,《互聯網醫療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對互聯網醫療管理過去嚴厲,儘管沒有頒佈,,其影響不可小覷,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院形成了不小的衝擊,互聯網醫療步入低潮。

五、再起航: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 》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從國家層面肯定互聯網醫療的作用。

陳金雄:互聯網醫療將改變醫療生態

總體來看,互聯網醫療經歷了幾年的跌跌撞撞,已經得到很大的進展,但發展的歷程非常坎坷,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政策層面的影響非常大,2018年以來,政策處於積極的鼓勵和推動階段: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為互聯網醫療頒發了出生證;國家衛生委出臺了三個管理辦法和管理規範,使互聯網醫療拿到了執業證;國家醫保局出臺了《關於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給予互聯網醫療市場準入證。自此,政策的頒佈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合法性,互聯網醫療的相關政策形成閉環。

疫情爆發,推動互聯網醫療走向深入

此次疫情期間,全民宅家的情況下,互聯網醫療的形式恰好適時地解決了不能面對面就診的痛點,疫情重災區湖北武漢更是面臨嚴重的醫療資源短缺,互聯網醫療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同時也避免了患者去醫院面臨可能被交叉感染的問題。

總體看來,此次疫情使得互聯網醫療從公眾所認知度、機構認可度、政策加速度、資本催熱度四個方面獲得了極大的推動力,同時也可以看到很多智慧醫療的表現:

1.智慧醫療企業

陳金雄:互聯網醫療將改變醫療生態

微醫總醫院、好大夫在線、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等二十多家企業投入到互聯網醫療抗疫的建設當中,整體訪問量暴漲。

2.醫藥電商

陳金雄:互聯網醫療將改變醫療生態

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叮噹快藥等成為此次醫藥電商的主力軍,整體行業的業務量、訂單量成倍增長。

3.實體醫療機構

陳金雄:互聯網醫療將改變醫療生態

疫情期間,各實體醫療機迅速開設發熱門診並逐步開設專家在線諮詢等互聯網醫療內容。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預計有上千家實體醫療機構上線互聯網醫療平臺,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之迅速可見一斑。

4.行政管理部門

陳金雄:互聯網醫療將改變醫療生態

浙江、山東、黑龍江、江蘇等地在政府門戶網站開通互聯網醫療診療服務,成功地把區域性的醫療資源結合起來,政府部門還及時推出各種政策,特別醫保支付政策的強力推進,對互聯網醫療更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著眼未來,互聯網醫療存在哪些市場機會?

疫情期間的互聯網醫療推動以輕模式為主,缺乏建立全局性有效的流程管理機制;線上與線下業務沒有打通,要素不全,導致業務沒有形成閉環。

下一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需要以下幾點來考慮:

1、業務模式,要具備證據、診斷、治療等基本要素,要有電子處方和藥品物流等基本功能;

2、實現線上線下的業務閉環,手術、化驗、重症病人等線上實現不了的事情如何與線下進行聯動形成業務閉環;

3、明確審批准入;

4有效的過程監管,醫生資質、醫療數據、藥品質量要有保證,從而確保醫療質量得到監管和保證;

5抓住核心的痛點;

6良好的用戶體驗;

7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陳金雄:互聯網醫療將改變醫療生態

傳統醫療中,患者和醫生都在實體醫院裡面,醫院發揮了鏈接患者與醫生或鏈接患者與醫療服務的職能。

互聯網醫療中,患者跟醫生之間除了醫院,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連接,患者就診的渠道從原來的線下轉到線上,互聯網成為診療入口,輕問診和複診都將以線上為主,住院以急危重症的病人為主,病情穩定後可居家通過互聯網以隨訪治療為主。

互聯網醫療和AI會重構門診、住院、醫院和醫生。

未來,互聯網醫療一定會帶來整個醫療生態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