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要改造世界,改變命運,前提是先要認識世界。不同的認知,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當我們沒有認識電之前,夜晚,我們都是生活在原始農業時代。當我們認識電之後,我們就生活在先進的科技現代化。所以,學好認識,將深刻改變我們的世界與命運。

「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一、認識的結構和本質

1、認識的結構:主體、客體與中介

人是認識的主體,人以外的動植物是不會有意識的思考,猴子是不會四則運算的。宇宙的全部都是我們認識的客體,包括我們的意識在內。意識也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認識中介既有認識工具,又有知識與理論基礎。每一代人的認識都是以上一代人的認識為前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

「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2、認識的本質: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神農嘗百草終得《本草綱目》。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書到用時方恨少。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學以致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2)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認識首先是對現象的反映,進而通過邏輯思維形成概念,然後再進行分析整理得出本質與規律的建構。

對豌豆幾代的觀察,是對現象的反映;發現每一代都有同與不同,於是通過邏輯加工,得出遺傳與變異概念;擴大到所有物種的分析與整理,最終得出自然界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論。

(3)主體素質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

每個人的知識基礎與價值取向各不相同,所以認識與解釋世界也不一樣。讓小學生去回答大學生的答卷,他肯定是回答不出來。榴蓮對愛吃的人來說,它是水果之王,對不愛吃它的人來說,比屎尿還難聞。

「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二、認識的過程

1、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對事物表面現象、外部聯繫的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得到的對事物本質、內在聯繫和規律性的認識。醫生看病,就要望聞問切,通過看外觀、聽呼吸、把脈搏、問近況,從得到感性的認識。通過不同的症狀與不同病理的關係,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這是理性認識。看到樹葉是綠色,那是感性認識。知道顏色只是不電磁波長度的錯覺反應,是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判斷是概念之間的關係,概念是判斷的組成部分,推理去判斷之間的關係,判斷是推理的組成部分。美與醜是個概念,你覺得一個姑娘漂亮,那是對美醜的判斷,長得美,說明新陳代謝良好,所以很健康,這是推理。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從來都不是獨立的,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進行中。

「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2、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首先,掌握豐富可靠的感性材料。進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改造製作。為什麼是資本僱傭員工去勞動,而不是員工合力用資本掙錢?經濟學家經過大量創業公司進行材料收集,並長時間的跟蹤,對不同變量進行反覆對比實驗。最終得出“資本容易集中,人員容易分散。”未來經濟,將是資本的時代。

3、理性認識到實踐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認識如果不拿去運用,就像有筆不拿去寫字,有犁不拿去耕田,有也是廢的。認識回到實踐,一、可以指導實踐。二、可以檢驗認識的真偽或缺陷。進而推動認識的升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經過幾十年的求證與試驗,終於造出了原子彈。

4、認識的逐漸發展過程

受到客觀事物發展的限制,受到生產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受到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外加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發展。人類的認識,將是逐漸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目前,我們只認識宇宙4%的物質,還有96%的暗物質與暗能量,我們對它們還是一無所知。

「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三、認識的目標

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裡的正確反映。

1、客觀、價值、謬誤

真理是認識,不是客觀本身。真理形式是主觀的,但真理內容是客觀的。真理與價值有關係,食物對我們有利,我們會大力生產,毒藥對我們不利,我們絕不會大力生產與推廣。真理與謬誤相生,失敗是成功之母;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誤。適當澆水對植物好,澆過頭了,植物根會爛掉,樹就會死。

2、絕對性與相對性

絕對真理,是理論上的存在。因為主體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取向有限,客體事物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目前,我們只認識了宇宙4%的物質。就算已經認識的小部分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認識工具也是逐漸提升。所以,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有的,也只是相對的真理。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有效。但是,相對真理在有限時空內的重複出現,已經極大推動人類進步。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個終級的概念。但是,絕大部分的準真理,首先必須經過邏輯的檢驗。就像亞里士多德提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速度快論斷。伽利略只用了邏輯推導,就發現有問題。如果重的物體下落速度快,輕的物體下落速度慢,那把重的與輕的綁在一起,輕的託著重的。合體的速度應該是比重的更慢些,但是,合體又比大的更重,這是十分矛盾的。結果是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著地。比薩斜塔試驗,只是走過場。

「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三、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1、歸納和演繹(個別與一般)

歸納是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思維方法,演繹是由一般性的原則到個別結論的方法,它通常由前提、邏輯規則和結論三部分組成。一隻天鵝是白的,兩隻天鵝是白的,一萬隻天鵝是白的,歸納得出天鵝是白的。所以歸納法是基本的認識方法,但它天然有一個缺陷,在還沒有窮盡萬物之前,它都不能確定是真理。生物都會死(前提),人是生物(邏輯規則),所以人也會死(總論),這是演繹。

2、分析和綜合(部分與整體)

分析就是把客觀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側面和屬性,分別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綜合是把對事物各個部分、側面和屬性的認識統一為整體的認識的思維方法。我們研究一種樹,會把根、幹、枝、葉,分別進行研究,這是分析。然後,又將根、幹、枝、葉放一起認識完整的樹,這是綜合。

3、抽象和具體(感性與理性)

具體有感性具體和理性具體,感性具體是人們通過感官直接感覺到的具體。理性具體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各種規定性的綜合,是具體在思維中更深刻的再現。抽象是指思維中把對象的某種屬性、因素抽取出來而暫時捨棄其他屬性、因素的一種邏輯方法。

白馬是具體的,馬則是抽象的,它可以表示任何的馬。一個人是具體的,“1”是抽象的,它可以表示一個人,一棵樹,一條魚,可以表示任何一個個體。

4、歷史和邏輯(過程與全貌)

歷史的方法是指從事物自身的運動變化發展過程考察事物的方法。邏輯的方法是指透過對象自然過程中種種的個別的暫時的現象,從“純粹”的抽象概括的形態上研究提示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法。對待小孩就不能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同樣,我們也不能用現在的價值標準去評價古人的功與過。這是歷史發展觀。嘴上一直說愛你,但老打你罵你,這不是真愛。雖然不會什麼言詞,但總是在默默為你付出,這是真愛。想知道一個人愛不愛你,不能只聽他說,主要看他什麼做,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邏輯。

「哲學通識」5認識的本質、過程、目標與方法

總結,認識的結構有主體、客體、中介三項。認識的本質是能動反映。認識的過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到實踐,反覆推進。認識的目的是實踐檢驗。認識的基本方法為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歷史與辨證。四種辯證思維濃縮成一個思維,就是化繁為簡,由簡轉繁。有了認識論,我們就可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