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欧阳修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其主要活动是在仁宗当政的四十余年间。他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全力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曾在多个地方任职,位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中人、“宋学”开创者之一,也是取得多方面成就的著名学者:散文家、诗人、词人、经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他创作撰写了大量著作,对北宋及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比较他的政治与文学功绩,称他为著名文坛领袖、文学家更为适当。

欧阳修时代文学状况

欧阳修生活在北宋初、中期之交,当时文坛仍处于晚唐五代以来形式主义文风统治的状态。晚唐五代文风的形成,又是中唐古文运动衰落的直接结果。因此,要想真正厘清欧阳修时代文学发展的脉络,须从中唐古文运动谈起。

1.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

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本是适应中唐社会改革需要而成,意在以文学作武器,努力为现实政治、国家中兴而奔走呼号的举措。到了晚唐,大唐帝国风雨飘摇,统治集团因无力控制局势而变得麻木不仁,得过且过、贪图享乐之风盛行。社会安定及进行改革的氛围不复存在,文学改革也就失去了必要条件,与腐朽颓废社会风气相适宜的,当然是浮艳华靡的形式主义文风。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韩愈


2.追随者曲解,骈体文再度兴起:

同时,韩、柳身后的追随者,大多片面理解“陈言务去”、“辞必己出”,一味好异尚奇。如韩愈的学生皇甫湜就说:“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而对韩愈提倡的“文从字顺”,并未放在心上。于是,韩门弟子的创作,由追求奇异而流于怪僻晦涩,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古文运动成果尽被断送。骈体文又重新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流风延及整个五代时期。

3.宋朝建立之初的文学概况:

赵宋王朝建立之初,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知名文人,多来自五代诸国的宫廷及上层社会集团,其创作与晚唐五代几无差别。另一方面,由于最高统治者(宋太祖)公开提倡享乐,整个社会上行下效,追求物欲成为时尚,这样的社会风气,

为形式主义文风泛滥提供了最好条件。

从太祖至真宗朝,“时文”(骈体文、四六文)占据文坛,雕章琢句、浮华浅滥之风盛行:

“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骈体文代表作《哀江南赋》


“盖古道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予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

由此,可知“时文”势力之强劲。

4.宋朝的文化复兴:

当然,也有人以韩愈柳宗元散文为号召,大力提倡古文。柳开曾经宣称:“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穆修对韩、柳佩服至极:

“呜呼!天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石介主要着眼于反对当时流行的“时文”,态度十分坚决:

“今之为文,其主者不过句读妍巧,对偶的当而已;极美者不过事实繁多,声律调谐而已。雕锼篆刻伤其本,浮华缘饰丧其实,于教化仁义、礼乐刑政,则缺然无仿佛者。”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石介书法《与长宫执事礼》

他宣称自己

“学为文,必本仁义,凡浮碎章句,淫巧文字,利诱势逐,宁就于死,曾不肯为”,并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

不过,这些作家在提倡、创作古文的过程中,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元人马端临曾引用南宋叶适的话说:“柳开、穆修、张景、刘牧,当时号能古文。今《文鉴》所存《来贤亭记》(柳)、《河南尉厅壁记》(张)、《法相院钟记》《静胜亭记》(穆)、《待月亭记》(刘)诸篇,可见时以偶俪工巧为尚,而我以断散拙鄙为高。自齐梁以来,言古文者无不如此”。可见,叶适对柳开等人以“断散拙鄙为高”的所谓“古文”,用来对抗“偶俪工巧为尚”之“时文”的作法,是不以为然的。因此,在宋初时期,“古文”的影响力不及“时文”。

5.庆历新政对文化的影响:

到了仁宗天圣至庆历年间(1023—1032、1041—1049),随着政治改革的萌动,文坛上开始出现了变化。此时主持政治改革的核心人物是范仲淹,他因推行“庆历新政”而名重一时。历来的政治改革,都需要文学与之呼应、为之服务。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欧阳修书法


于是,一大批对文坛现状早已不满、渴望改变文风的有识之士,在响应政治改革的同时掀起了一场文学革新运动(亦称“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登上了文坛统帅的位置,引领着文学(特别是散文)革新运动走向胜利。对于他的功绩,人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文字之兴,萌芽于柳开、穆修,而欧阳修最有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继之,始大振”。

“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文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

这些文字,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欧阳修在文坛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他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如果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于他对自己所处的文坛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且适时地把握住了良好机遇,从而引导文学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后世记载欧阳修


诗文革新成功的基本保障

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究其原因,下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基本保障。

1.首先,欧阳修提出了一套切合实际、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用以指导诗文革新与创作实践。这些理论主张,或与韩愈近似,或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例如,“道盛文至”,出自《答吴充秀才书》:

“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盛者文不难而自至也。”这是欧阳修对作家思想与创作、作品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看法。它与韩愈的“文以明道”非常接近,都是强调“道”(内容)对“文”(形式)的决定作用,注重二者的协调统一。只是着眼点不同:韩愈着重阐明的是如何摆正文与道的位置;欧阳修则是将二者并提,重在说明“文”的优劣取决于为文者“道”的水平,提醒作家不应只着意于“文”而忽视“道”的修养、不可为文而文。

又如,“中实文辉”,是欧阳修对文学创作与作家思想修养关系的看法,与韩愈的“气盛言宜”十分接近。他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指出:

“古人之于学也,讲之深而信之笃,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

《答祖择之书》的表述更加明确:“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意思是说只有加强作家的儒学修养,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文章的社会功能。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韩愈《送孟东野序》


再如,“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对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关系的看法。意思是说:作家在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仕途失意、生活坎坷的情况下,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非“诗能穷人”,殆“穷而后工”的见解,揭示了“作诗”与“命穷”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穷者的诗之所以精工,主要是他能把郁积于胸中的忧思感情,寄托在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事物之中,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一种讽喻、怨刺的作用(散文及其他文学体式也是如此)。这一观点,显然是受到韩愈“不平则鸣”(见《送孟东野序》)观点的启发。

与“不平则鸣”相比,“穷”与“不平”相近,而“鸣”只指出了“有感则发”,“工”则认为不仅要做到“有感而发”,而且要注意其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适宜与整饬。可见这一理论比之韩愈的观点有所进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此外,欧阳修在诸如继承与创新(吸收各家之长)、语言的运用(继承“文从字顺”提倡平易)等方面,也与韩愈相近。

总而言之,欧阳修是继承了主要由韩愈提出的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改造、发展,从而为宋代的诗文革新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欧阳修《醉翁亭记》

2.其次,欧阳修在创作实践上印证了理论、提供了示范。欧阳修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多方面的优秀成果。散文创作,成就最为突出,《朋党论》、《醉翁亭记》等是尽人皆知的名篇。诗歌如《食糟民》《边户》等,同情人民疾苦,抨击时政,现实性强;抒情诗《戏答元珍》《画眉鸟》等,明丽流畅、清新可喜,其诗以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界定了宋诗的特点。欧阳修的词与晏殊齐名,并称“晏欧”,其词上承南唐(尤其是冯延巳),下启苏轼、秦观,在宋代词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词作如《踏莎行》(侯馆梅残)、《朝中措·平山堂》等,题材有所拓展,格调清丽俊朗,为宋词开辟出新的境界。

3.再次,欧阳修成功地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得益于一大批志同道合者的积极支持。在散文方面,主要有曾巩、王安石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诗歌方面则有梅尧臣、苏舜钦。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在反对西昆流弊和诗文革新方面,起过重要作用,欧阳修将其比作自己的“左右骖”。他们都注重现实,关心民瘼,而创作风格略有差别:梅尧臣观察细致,诗风“闲远古淡”;苏舜钦笔力豪隽、颇肯气势。

政治成就与文学成就比较,聊聊欧阳修是怎样“文学家诗文革新”的

欧阳修后世纪念


结论:

欧阳修在宋代文坛的地位,相当于唐代文坛的韩愈。作为改变一代风气的文坛领袖,他善于继承前人成果、站在巨人肩头上进行创新。由于善继承,所以丰厚扎实;由于能创新,故而新颖高大。作为一位继往开来的文坛领袖,他的成就不亚于韩愈,而影响则比韩愈更加广泛与深远。

《宋史》

《欧阳修散文集》

《宋史纪事本末》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