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前几天刷视频,看到一位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很顽皮,脚被卡进展示单车的轮子里,谁也无法帮他把脚抽出来,只好求助消防员。

消防员拆车轮救孩子,孩子妈全程用手机拍照。

“你不要拍了,不要围观。”消防员说。

“我就是要拍下来给他看,好让他吸取教训。”妈妈继续抓拍。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有网友觉得,这位妈妈太严厉。孩子的脚卡住了,又疼又害怕,这样的教训还不够吗?妈妈应该安慰孩子的情绪。

也有网友反驳说,慈母多败儿,就是平常太娇惯了,孩子才任性不听话,支持妈妈严格管教。

还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就是玻璃心,打不得骂不得,受不得半点挫折。我们小时候,哪个不是这么过来的,也没见谁长歪呀。

很显然,大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太娇惯了不好,对严厉管教是持认同态度的。

严厉管教能否收获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邻居家的庆庆上六年级了,年前一起吃饭的时候,庆庆妈跟我说:

“你儿子才上二年级,可得好好管教。别像我们似的,到了五六年级想管也管不了。”

庆庆妈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有了庆庆和妹妹后一直全职在家。有技能有时间,庆庆妈对孩子的管教十分严厉。从生字、习题到课文背诵,各科功课都抓得很紧,庆庆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很棒。

可是到了四、五年级,庆庆妈发现孩子偷偷打游戏,说了不听很是沉迷。六年级开始住宿时,老师经常打电话投诉,孩子上课睡觉不写作业。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这些天在家上网课,庆庆只听数学和语文两科。妈妈劝他兼顾一下英语,没想到,孩子干脆数学、语文也不听了,更别提做笔记和习题了。

庆庆妈很崩溃,严格管教的小孩,到了青春期居然失控了。我也不由的思考,孩子到底为什么不服从不听话呢?

1、生活环境变了,孩子在追寻身边的榜样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

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里通常是爸爸上班挣钱,什么事也是爸爸说了算,妈妈往往比较服从。爸爸出了门,也会顺从自己的领导,怕失业了一家子没饭吃。

现在我们自己做了家长,夫妻共同赚钱养家。妻子会主张男女平等,有什么事商量着来,谁说的对听谁的。大家出门上班,也有了更多的平台和选择。一旦个人价值不被认可,就会选择跳槽或离职。没有谁会牺牲尊严和个性,无条件服从别人。

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有想法、有个性并勇于实践。想让孩子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老老实实听话,也没有谁给他做个示范啊。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2、孩子缺少练习的机会

都知道慈母多败儿,父母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会使孩子缺少成长的机会。其实强势的管教,同样会剥夺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

就像开头那位妈妈,孩子的脚受伤了,还痛苦的卡在车轮里。妈妈就已经开始拍照取证,准备让孩子受教训了。

父母一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架势,把什么都做完了,孩子还能做什么呢?除了服从或反抗,孩子既学不到处理问题的技能,也培养不到相应的责任心。

因为这个责任,父母都担负起来了,孩子也没什么参与的空间。

3、让孩子痛苦的异化沟通

父母的强势,通常体现在沟通方式上。明明爱孩子,说出来的话却让孩子感情或精神上感到痛苦,这就是异化沟通。

当我们道德评判、刻意比较、回避责任或言语威胁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比肉体上的惩罚更大的痛苦。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比如我们常说:

a、让你不听话,又迟到了吧?

b、人家小明95分呢,你怎么才考了80分?

c、再不写作业,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d、都是为了照顾你,我才没办法去上班,要不早成职场精英了。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呢?虽然说的人口头痛快,但听的人心里是很难受的。当我们对一个2岁的孩子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你能想像孩子有多么害怕吗?

虽然没有打骂,可是这种指责、否定、说教、标签式评价,事实上就是让人痛苦的异化沟通。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的孩子越变越好。异化沟通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异化沟通对有孩子什么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信张扬,追随的是平等、尊重的榜样。遇到让人受伤的异化沟通,心里其实并不服气。就算暂时没表现出来,这种不服气也会在内心积累。当他们有了反抗能力,比方说到了青春期,就会爆发出来一一回敬我们。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1、满腔愤恨

我受伤也不安慰我,从来都是斥责和羞辱,这个大人让我痛苦。他一点都不爱我,我也不能相信他,我痛恨这种管控。

2、饲机报复

说不过、打不过,我不得不听你的。但不会永远这样的,等我有能力了,我会扳回来的。

3、行为反叛

你的唠叨让人窒息,我就不听你的。你让我写详细笔记,我干脆课也不听了,看你能拿我怎么办。

4、畏惧退缩

太可怕了,我可不想被收拾。不如下回去校外约架,怎么样?这样就不会被抓到了。

如果这些反应让你恼火,那另一种乖巧的反应,则更让人伤心。

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被训斥可真痛苦啊,下次还是不尝试了吧,反正试了也白试。当孩子从内心深处否定了自己,他就无法形成积极的人格。

怎样降低异化沟通带来的伤害,让孩子优秀又自信?

异化沟通伤人,是因为无形的精神暴力。想让孩子优秀又自信,就要做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著有《非暴力沟通》一书,浓缩了博士思想的精华,详细阐述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优秀的沟通方式,我们也可以应用到育儿中来。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第一步、观察事实,而不是发表评论

孩子做了不符合预期的事,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描述事实,而不是发表评论。描述事实不会引起反弹,孩子也最容易接受。

比如说,孩子月考得了70分。

家长说:“你怎么才考了70分?”一个“才”字表明家长的态度,认为孩子学习差不认真,这就是评论。

孩子本能地反驳:“我同桌还考了60分呢,他更差。”或者说,“上回才考了58分,这次70分还进步了呢,我怎么就不认真了?”

看,当情感受到攻击时,孩子注意力的焦点,马上放在了辨驳上,证明自己不是很差。谈话的主题马上就跑偏了。

我们不妨这样说:“我发现,你这次月考得了70分。你觉得这次成绩怎么样?你满意吗?”

先陈述事实,再寻问意见,孩子的焦点必然集中在成绩上,考虑学习的事。

第二步、体会并表达感受

“孩子得了70分,我觉着考得很差。”很显然,这是妈妈对孩子的评价。这个评价的背后,妈妈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呢?

“孩子考了70分,我担心他学不到知识,打不好基础。”这个担心,就是妈妈的感受。当妈妈这样说话,而不是评判或指责,孩子立马就感受到了爱和关心,而不必为受到的斥责去辩驳。

怎样才能准确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呢?我们需要一些情感词汇来帮忙。

表达满意的时候,可以用:幸福、开心、喜悦、满足、放心、踏实……

当事情不符合预期,可以说:担忧、难过、伤心、内疚、遗憾、灰心……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大量情感类词汇的运用,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当然,熟练运用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

第三步、找到感受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感受这么糟?根源是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时候,指责并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比方说,我们给孩子买自行车,告诉他要减速慢行。可是孩子和小伙伴们玩耍时,不由自主地飙车,并且摔倒受伤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a、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b、当初告诫的时候,我要是再严厉些,孩子也许就不会受伤了。

看,这样的反应就是指责:第1种是指责孩子,觉得他不听话,第2种是自责,觉得自己管教不到位。

当我们指责的时候,只能让自己或者孩子的感情更受伤,并不能解决孩子摔倒的问题。

我们感到担心或愤怒,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呢?我们想让孩子慢点骑车,不再受到伤害,这才是真正的需求。

找到这个根源,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希望你慢一点骑车,不再摔倒受伤害,那样我会很心疼。”

对比我们当初的说法:“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受伤了吧?疼不疼?”

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更让孩子容易接受,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呢?我想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第四步、提要求,请求帮助。

终于来到解决问题的这一步了,提要求不用多说,是大家最擅长的部分。只是我们平常的操作,容易产生两个误区,需要提醒注意一下。

1、明确的说要什么,别说不要怎么

孩子放学后总看电视,不写作业。我希望他早点完成,就对孩子说,你不要再看电视了。结果孩子关掉电视,进屋玩游戏去了。

“有问题吗?我听你的话,不看电视了呀?”

当我们表达不要的时候,孩子也许会选择另一种,我们不喜欢的结果。我们不如直接说:“我希望你先写作业,再来看电视。”

我们的要求越明确,孩子在执行时也就越正确。

2、把要求说具体

希望孩子成绩好,我们会经常跟孩子说:“你好好学习,认真写作业。”

孩子说:“我很认真的,每天的作业都坚持写完了。”

妈妈说:“每天都写的那么潦草,还有错题,你哪里认真了?”

看看,孩子认为一字不落地写完,就是好好完成作业了。

妈妈的标准呢,通常是指字迹要工整,检查正确无误。这才叫认真,对不对?

对宽泛的要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不要笼统地说:“要注意安全”,“要听话”,“要好好学习”。

可以具体地说:

a、过马路要停下观察,看好路况和红绿灯再通行。

b、去陌生地方,没有妈妈允许,不要动不熟悉的东西。

c、写作业字迹要工整,自检没错题。

这样表达,更有利于孩子,做出符合父母期待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受伤,妈妈全程围观拍照,原因说出来扎心了


父母都爱孩子,只是当孩子不听话做错事,尤其还导致受伤的结果,我们往往非常愤怒,冲动地只想马上给他个教训。只是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伤害孩子,影响亲子关系。

别被情绪蒙蔽,愤怒时我们不妨默数30个数,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当理智重新回归大脑,我们一定能观察到基本的事实,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并寻找到感受的根源,从而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事实证明,非暴力沟通可以改善管教的效果,让我们的孩子越变越好。

我是 ,持续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