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有那麼壞嗎?


“別人家的孩子”有那麼壞嗎?

作為80後的我,小時候也被“別人家的孩子”教育過。2011年後,“別人家的孩子”慢慢被人們所摒棄。今天,作為一個孩子父親的我細想了“別人家的孩子”這種教育,我不禁問:“別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那麼壞嗎?

先來大概說一下“別人家的孩子”是什麼意思?百度解釋意思:處處比你優秀、厲害的同齡人。“別人家的孩子”被很多人描述是自己的“夙敵”,因為很多人一路就是被父母“比”著長大的。上學時,比的是成績;畢業時,比的是證書;畢業後比的則是職業和收入;結婚後比的是配偶和孩子。這些人前人後的不斷的毫無原則和標準的比較讓人透不過氣來。其實這些“別人家的孩子”不是一個孩子,而是家長眼中、耳中優秀的孩子的合體。

我們之說以那麼痛恨“別人家的孩子”不是因為他有多麼的優秀,而是感覺到父母說這句話的潛臺詞:你怎麼就沒有別人優秀那?我們不怕批評,只是怕被當做像沒有情感的零件一樣比較長短。

“別人家的孩子”被提出來以後,現在有很多家長不敢在孩子面前說誰誰家孩子怎麼優秀了,甚至有人建議:不要給別人比,要給自己比(我在給學生家長溝通的時候也這樣說過)。可是,現實是中考時,你要和整個市的孩子比成績;高考時,你要和全國的孩子比成績;應聘時,你也要和同專業的所有學生比能力;作為家長的你,如果你真的照“只給自己比”去做的話,是不是視野有點窄了那?

“別人家的孩子”是每個孩子都要面對,作為家長我們心中應該找好這個“榜樣”。在個人興趣和天生的智商上我們不能去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榜樣,但是,在勤奮、守時、努力等方面是可以拿“別人家的孩子”為榜樣的,只是一定要注意方式。要讓孩子能感受到家長的認可,然後慢慢引導孩子讓其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且告訴他經過努力,你也是可以做到這樣優秀的。

說到這裡,其實“別人家的孩子”也並沒有那麼壞。主要還是要看家長是何時以何種方式呈現在孩子面前的。如果孩子在你心中一直是不被認可、承認的地位,那麼“別人家的孩子”將成為擊垮孩子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你是經常認可、鼓勵孩子的家長,那麼用合適的方式引入“別人家的孩子”一定能夠起到正面、積極的效果。

孩子有共性,也必然有其個性。因此,家長的教育也應該結合孩子本身多學習、多思考,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認同我的觀點,請在手機搜索“驚帆數學輔導”,點擊右上角搜索“公眾號”,找到後進入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