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經濟究竟差在哪裡?讀完《賣炭翁》我明白了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白居易《賣炭翁》

引言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到白居易,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前年比較火的電影《妖貓傳》,這部電影裡面涉及的故事就改編自白居易的詩《長恨歌》。

小農經濟究竟差在哪裡?讀完《賣炭翁》我明白了

《妖貓傳》


同時,白居易作為當時朝廷當中的左拾遺,他的職務就是向皇帝上報當時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況,給皇帝做一個參考。在這樣的職業背景之下,白居易創作了很多反映當時社會老百姓生活的名篇,本文要講解的《賣炭翁》就屬於這一種類型。

“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我們初讀此詩,定會被其中賣炭翁的悲慘經歷震撼,從而內心痛罵當時朝廷統治者的昏庸無能。

同樣的,唐詩中描寫勞動人民困苦不堪的詩句有很多,比較著名的例子有: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紳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些現實主義唐詩並不是寫的同一個皇帝時代,而是唐朝的不同年代。我們不免生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國力如此強大的唐朝,還是會有很多農民餓死呢?真的是因為那個年代沒有“袁隆平”嗎?可能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本文就將結合基本的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侷限性。


本篇文章綱要

1 國民富裕的根本:貿易與分工

2 貨幣經濟的矛盾:實物和貨幣

3 法律思想的缺失:財產和買賣


1 國民富裕的根本:貿易和分工

分工和貿易是國民富裕的根本。 ——亞當·斯密《國富論》

首先我們來看看怎麼樣才能讓大家變得富裕。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提高生產效率就可以了,如果一個人能在一年裡面生產十個人的食糧,那麼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問題又來了,怎麼提高效率呢?答案就是:分工和貿易。

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我們的社會只有做到良好的分工和貿易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才能保證人民的利益。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唐朝的社會分工和貿易。具體體現在這一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賣炭翁不是自己去種田,老婆在家搞紡織,而是用賣炭得來的錢去買生活必需品。這就和小農經濟不一樣了。傳統的小農經濟很少發生貿易。但是這裡的貿易和分工非常不發達,尤其是分工,可以說還只是一個咿呀學語的孩子而已。

為何這麼講?我們從“伐薪燒炭南山中”,“曉駕炭車碾冰轍”,“心憂炭賤願天寒”可知賣炭翁是一個人完成了砍柴燒煤,然後運輸到市場去賣這些過程。請各位再想想我們現代社會是什麼樣的?有專人開採煤礦,專人運輸貨物,專人買賣貨物。兩種模式一對比我們就知道哪一種模式的效率高了。

效率一低,收益一定很少,收益一少,生活就沒了保障。

按照常理來說,天冷,就需要煤炭來取暖。可以說在冬天,煤炭就是生活必需品。但是我們從賣炭翁的實際情況來看,煤炭的市場十分狹小。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這個就是生活需求無法轉化為市場需求。所以說,貿易是相當不發達。

這也難怪,在封建時代,統治者往往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所以在整個社會歧視鏈當中,賣炭翁這種人屬於最底層。本來封建統治者實行這一項政策是希望農民能夠安心種田,保證社會上有足夠得存糧,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只有商業社會才能保證每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因為一次災難不可能同時降臨在全國各地,通過市場進行自動調節,要比皇帝撥糧效率高得多。

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反而極大的阻礙了農民的生存。

小農經濟究竟差在哪裡?讀完《賣炭翁》我明白了

亞當斯密


2 貨幣經濟的矛盾:實物和貨幣

貨幣貿易是整個經濟社會的橋樑。

貨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試想如果我們今天的社會沒有人民幣作為交換媒介會是什麼樣就理解了。

我國古代,一直以來都沒有很發達的貨幣制度。在這首詩當中“半匹紅梢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一句,直接點明唐朝的貨幣仍然以實物貨幣居多。

根據歷史考證,唐朝時期,國家實行“錢帛並行”的貨幣制度。國家也製作銅錢,但是量很少,大多是還是絲織品這類的實物貨幣。白居易《琵琶行》裡面“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梢不知數”一句也可以證明帛是當時十分流行的交換媒介。

一般而言,貨幣的價值往往取決於市場,無法人為控制。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當中,各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都是國家說了算。正如這首詩裡面講的一樣,兩塊絲織品就把那麼多木炭弄走了,而賣炭翁心裡是知道兩塊絲織品根本不值錢的。

賣炭翁代表的是市場,使者代表的是國家。

國家如此武斷地對市場下達命令,反而讓整個市場變得十分混亂。

“今天下泉貨益少,布帛頗輕,欲使流通,焉可得也。” ——唐玄宗

歷史的研究,往往有這樣一種說法:唐朝的鑄幣技術十分不發達,所以做出來的錢幣特別少,完全無法滿足日常需要。這個看法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下來就會發現這個說法並不成立。

貨幣如果量少,那麼貨物的價格自然就會低。假設今年生產一頭豬,然後流通貨幣有一百塊錢,那麼這頭豬就是一百塊。如果流通貨幣有一千塊,那麼這頭豬就是一千塊。價格的具體數字是可以根據市場進行調節的。米塞斯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可以證明這一點。

米塞斯理論:市場上無論流通貨幣是多少,都是最佳貨幣量,發生改變的只是貨幣計量的價格。

但是一切的問題在於,唐朝人也以為自己製作的錢幣少了,他們不知道這個理論。所以他們在思想當中就認為需要增加貨幣,於是,實物貨幣應運而生,和錢幣一起投放到了市場當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上有兩種貨幣同時流通,這又會引發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

經濟學上著名的格雷欣法則就是講的就是這個。

格雷欣法則: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 指在實行金銀雙本位制條件下,金銀有一定的兌換比率,當金銀的市場比價與法定比價不一致時,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高的金屬貨幣(良幣)將逐漸減少,而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低的金屬貨幣(劣幣)將逐漸增加,形成良幣退藏,劣幣充斥的現象。

這個法則意思就是說,在唐朝,有兩種貨幣:帛和銅錢。在當時,是個人都知道帛這個東西特別不值錢,而銅錢是個比較值錢的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呢?我猜大多數人都會把錢幣收藏起來,等將來錢幣的價值高了,再用。在《新唐書·食貨志》當中有記載:“豪家大商,積錢以逐輕重。”一個人這樣做還不要緊,但是一堆人這樣做,社會就完了。最終導致市場上流通的銅錢越來越少。

“廣山鑄之數,限邊裔之出,禁私家之積,則貨日重而錢日輕矣。”——《韓昌黎文集》

唐朝政府雖然明令禁止私藏錢幣的行為,但是這種事情還是屢禁不止。長此以往,銅錢就在市場上消失了,而布帛則被人任意使用。勞動人民辛勤得來的勞動成果,被瞬間剝奪。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且根本無法彌補。

小農經濟究竟差在哪裡?讀完《賣炭翁》我明白了

開元通寶


3 法律思想的缺失:財產和買賣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獨立宣言》

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思想當中。但是這一點卻從未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文獻當中提及。

小農經濟究竟差在哪裡?讀完《賣炭翁》我明白了

《獨立宣言》


我們必須理解一句話:保證私有財產,才能保證商業的繁榮。

假如我們自己努力獲得的私有財產,剛剛想拿出去賣,卻被人搶走而且我們無地訴苦。以後你還會辛苦勞動去弄出更多的可以買賣的商品嗎?大多數人吃過一次虧之後就只會弄數量剛剛好的生產資料回去,剛好滿足自己和家人。整個社會都這樣,還談什麼商業貿易呢?

為何在美國剛剛建立之時就提出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思想在中國幾千年都沒有人提出?

究其原因,還需要回到封建社會的本質上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句話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這句就是表示封建統治者的最根本意志:全天下都是我的地盤,包括你們這幫人民。

在統治者所管轄的範圍內,所有的土地,資源全都歸皇帝一人所有。所謂的貴族,王臣,都只是皇帝賜予他們權利而已。所有的勞動人民都只是皇帝的奴隸,皇帝有權利決定他們的生死。連生命都不在自己的手裡,還談什麼財產自由呢?

買賣,這裡指的就是法律當中的契約自由。強買強賣就是十分典型的反契約自由。

《賣炭翁》這首詩當中提及的“宮市”就是皇帝侵犯普通百姓私有財產和契約自由的最典型代表。在《新唐書·食貨志》中有記載:“先是,宮中市外間物,今官吏主之,隨給其直。比歲以宦者為使,謂之宮市。”這一句當中的“隨給其直”很有意思,宮市的使者出去買東西,看見好東西直接攔下來,隨便給一點布帛,布帛能抵的價格也是由他們決定的。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這句話提到了契約自由被無情踐踏。

我覺得這個地方這樣理解更好:皇帝派出的劫匪搶走了賣炭翁的一車炭,搶奪過程中沒留神,身上帶著的布帛掉了出來。

那麼結合這兩點的宮市危害究竟有多大呢?《資治通鑑》裡面提到:“商賈有良貨,皆深匿之。”那些有好貨的商人,為了防止遇到宮使,把貨物藏起來,不拿出去賣。這種行為對商業的影響可不是一般的大啊。直接導致古代封建社會商業崩潰。

而皇帝,作為封建最高統治者,默許了這種搶劫行為,那麼將有很多人會效仿皇帝,勞動人民的利益,誰來保證呢?

結論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從根本上就是一個錯誤的經濟。像賣炭翁這樣的貧苦百姓,就算遇上豐年,產值也不會太高,主要在於分工效率太低。就算能有一些東西拿出去賣,也會被十分不穩定的貨幣所困。就算能買到一些其他的東西,也會被皇帝的強盜搶走。所以農民餓死,就成為十分正常的事情。

小農經濟,實際上是封建統治者意志的體現,根本上還是皇帝一人獨佔世間佳物。貧苦百姓想要翻身,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小農經濟究竟差在哪裡?讀完《賣炭翁》我明白了

賣炭翁



本文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本人將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