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冉莊地道戰 重拾紅色記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 日軍向華北大舉進犯,在無險可守的冀中平原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對無辜百姓進行血腥屠殺。並有計劃的修築炮樓據點1783處,挖封鎖溝8878公里,修公路2萬多公里,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是狼煙”的悲慘景象。

為保衛家園,殲滅敵寇,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成為大平原上抗擊日本侵略者最有效的作戰方式。抗日時期,冀中平原挖地道長達兩萬五千裡,被稱為“地下長城”。

走進冉莊地道戰 重拾紅色記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冉莊地道主要幹、支線分佈示意圖)

冉莊地道戰是冀中平原地道鬥爭的光輝典範和縮影。抗日時期,冉莊村根據作戰需要邊戰邊挖,從隱蔽用的單口洞,發展為雙口洞、多口洞,最終形成了村村相連、戶戶想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全長32華里的地道網。

地道以古槐樹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主幹線,24條支線,兩條連村地道,兩條突圍線。村莊裡家家戶戶相通,有405處構思巧妙的地道口,牆壁、地面、牲口槽、炕面、鍋臺、面櫃等都與地道相通。

為了有效地殺傷敵人,全村主要的街道和路口構築了高房、地堡、碾盤、櫃檯、燒餅爐等各種作戰工事。地道內設有指揮部、休息室、製造武器的兵工廠、囚籠、陷阱、儲糧室、廚房等。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堡壘。

走進冉莊地道戰 重拾紅色記憶


(雙向土地道)

據記載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曾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

在冉莊地道戰的史料裡記載了這樣一次戰鬥。

1945年春末夏初的一個早晨,日軍不甘心在冉莊的失敗,集結了兩個團的兵力從東北、正北、西北,分三路進攻冉莊。

民兵早已做好了戰鬥準備,分別把守在沿街的工事裡,敵人進村後,地雷四處爆炸,各工事火力齊開,縱橫交錯,火力交叉,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日軍只能見到自己的人不斷傷亡,卻始終找不到民兵的身影,敵人摸不清方向,完全處於被動狀態,敵在明,我在暗,民兵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日軍卻像驚弓之鳥,草木皆兵。

走進冉莊地道戰 重拾紅色記憶


地道囚籠工事

這次戰鬥,民兵30多人對付日軍和偽軍兩個團的兵力,從早晨打到下午5點多,持續了13個小時,在區小隊和各村民兵的支援下,以輕傷一人的代價取得勝利。

從此,日軍留下一句口頭禪:“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

戰鬥結束後,縣武委會為冉莊召開了慶祝大會,授予冉莊“地道戰模範村”的光榮稱號。

《晉察冀日報》也曾多次報導冉莊地道戰的神奇。

冉莊的抗日軍民曾這樣頌揚自己的地道:

地道好,地道妙,

打了敵人鑽地道;

明裡打,暗裡挑,

消滅敵人最可靠;

鬼子氣的乾瞪眼,

抗日軍民哈哈笑!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如今漫步在冉莊街頭,仍能看到那斑駁的槍眼,古槐上的鐵鐘,它們在無言的訴說著冉莊人民的英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