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不宜春游,网络平台能不能举办“云旅游”?你咋看?

鸟雀林老王19966


网络上有很多的旅游达人,你可以找几个关注上看看他们拍摄的风景,还是不错的…………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加油


浩阳在路上Vlog


“太可爱了,今年暑假一定来。”3月9日上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淘宝平台进行直播,镜头前嬉戏打闹、抱饲养员大腿的“金宝”“顺顺”等熊猫宝宝吸引了22万人次观看,直播间弹幕不断。

受疫情影响,国内绝大部分景区关闭,大熊猫繁育基地也于1月24日闭园。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56%,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69%。

逆境之下,不少景区、博物馆和民宿开启了直播副业,在吸引人气的同时,上线文创产品、展示家乡特产。人们在家隔离期间,线上“云旅游”成为旅游从业者开发的新“机遇”。

超出预期的线上直播:

两场直播等于3个月的观众量

3月1日,苏州下起了蒙蒙细雨,苏州博物馆的庭院里烟雨蒙蒙,不时传来鸟鸣声。

“今天的这场‘云春游’正好赶上小雨,很有江南庭院的感觉,让人想要放空。”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向手机屏幕另一边的直播间网友们介绍,“现在点赞已经超过100万了,‘锦鲤’一定会诞生,苏州博物馆的锦鲤也期待着和大家的相逢。”

这是苏州博物馆在淘宝直播平台的第二场直播,副馆长程义、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化身“带货主播”,在3月1日带领33万名网友游览了苏博。

苏州博物馆在此次疫情期间进行了两场直播,第一场吸引了25万人观看,第二场吸引了33万人观看。“第二场直播比第一场观众增加了32%,两场直播共计吸引58万人观看。”

蒋菡告诉新京报记者,苏博的日均观众量一般在6000至7000人,58万人约等于苏州博物馆3个月的观众量,这让她感到很惊喜。

“苏州博物馆本来在去年12月办了展览,要延续到3月,此外还有3月至5月以及今年下半年要准备的展览计划,因为疫情原因,展览没有观众了,是否延期还未知,这对文物资源是一种浪费。”3月5日,蒋菡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蒋菡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一线服务人员只能在家休息,“基本工资可能还有,但奖金以及讲解费等可能就没了,此外我们的咖啡馆、线下文创店以及博物馆外沿街商铺都没有收入了。”

云春游项目发起方、淘宝市场部工作人员小钉(化名)向新京报记者透露,2月份,他们关注到越来越多博物馆因为疫情防控需要闭馆,“印象很深的是当时看到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发的一条微博,照片中他一个人戴着口罩,忧愁地坐在空荡荡的博物馆里,宣布全面闭馆,当时触动很大。那时国家文物局也在全面推动博物馆做线上展览,这其实启发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直播的形式给大众更好的逛博物馆体验呢?于是我们开始逐一和博物馆沟通想法,发现和大多数博物馆几乎都一拍即合,最后2月23日我们落地了第一期直播。”

3月9日,淘宝直播第三期“博物馆云春游”开启,新京报记者在淘宝直播界面发现,不少博物馆在直播期间的观看流量突破了百万人次。

“我们第一次直播时网友积极参与,短短一小时观众突破上百万人次。”布达拉宫在3月9日的第三期“返场”直播时,讲解员多吉平措(音)在直播开始时说。

“?博第一场直播在线观看?数超过该馆2019年全年客流量一半以上。第二期布达拉宫的直播更是在1小时里就达到了以往差不多全年的客流量。”小钉告诉记者。

不过,由于线上直播对不少博物馆而言是“初体验”,因此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有许多。“大多数博物馆的信号都不太好,比如苏博墙体特别厚,非常干扰信号。而布达拉宫的筹备期也就是几天。这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直播前做了非常多的准备,甚至有中移动拉萨分公司十人的团队和一辆信号保障专用车在现场保障,但还是因为墙面太厚等出现声音和画面卡顿。即便如此,他们也非常努力,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小钉说。

对不少博物馆来说,线上直播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展览经常会更换,其中有一些活动是限额的,可能只有几百个参观名额,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此时用线上参观的方式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可以吸引大家到博物馆来,从文创销售角度也可以增加粉丝黏性。”蒋菡表示。

博物馆开启“带货”模式?

直播后文创产品销量翻倍,缺的是合适的主播

在线直播带来的人气不只增加了博物馆与景区的知名度,在文创产品销售上也带来了利好。

蒋菡透露,目前苏州博物馆线下文创店年收入约为2000万元,线上收入1000万元。但疫情期间线下部分的收入完全没有了,“导购只能等待召唤,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也不太好,有可能是物流受限或疫情期间其他因素导致。”

但在直播间进行销售后,苏博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一改颓势。“我们在直播间里把文创产品植入了进去,日销量相比几天前一下子涨了四倍。”

蒋菡告诉新京报记者,苏州博物馆原先就有线上直播计划,但没有来得及系统去做,“主要是缺少合适的主播,而且遇到疫情就停止了,没有正式上线。但后来遇到阿里方面策划的博物馆云春游活动,希望我们直播,我们就决定把原有的直播计划提前。”

第一次直播,蒋菡坦言甚至没有好好准备。“只是找其他部门借了云台,然后请讲解员去展厅介绍了下文物,把商品作为道具准备了一下,直播效果很卡,镜头也比较晃,但即便如此,观众数量也很多。第二次我们就彩排了一下,做了基本方案,找匠人做了苏绣等的展示,效果不错。”

新京报记者在博物馆直播间发现,不少博物馆在讲解中都有文创产品介绍环节以及相应的购买链接,如甘肃省博物馆的敦煌壁画艺术明信片礼盒、苏州博物馆的长柄竹节伞、布达拉宫纯银佛牌等,点开甘博、苏博的购买链接可以跳转至淘宝店铺,而布达拉宫等博物馆则没有淘宝店。

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并未开设自己的网上文创商品店铺,此次淘宝直播不少博物馆连账号都是新申请的。小钉表示,“从销售量来说,直播有一定的长尾效应,国博通过直播销售量很快达到了疫情前的日常水平,苏博更是销量翻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线上旅游的效果有所怀疑。

“最开始我们也怀疑直播到底能带来多少效果。”一名博物馆从业人士对新京报记者直言,“如果直播的观看人数不够多,领导会怀疑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如果搞了很大声势但最后只有几百人或上千人看,那似乎不值得付出太多。”

不仅是淘宝直播,目前抖音、携程、飞猪、马蜂窝均有旅游从业者进行线上直播。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抖音联合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国内九大一级博物馆,将它们珍藏的音视频、VR接入抖音,供广大网友在线浏览,在2月20日到2月23日,开展了9场直播。9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20万,九大博物馆账号累计涨粉21.4万。到目前为止,九大博物馆活动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800万,抖音‘在家云游博物馆’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过2.9亿。”3月6日,抖音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要把直播继续下去,人是最大的问题。”蒋菡说,“博物馆的主播和其他的带货主播有所区别,主播需要对产品特别熟悉,而话术又必须和日常销售产品不一样,因为要介绍文化内涵。目前我们想先从金牌导购里储备,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专职主播。”

“淘宝直播大家印象中以卖货为主,但博物馆直播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一个全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直播内容,科普性与其他直播不同,对用户来说是另一种价值,知识密度非常大。对淘宝直播来说,博物馆开创了一种新的直播场景,丰富了淘宝直播的内容形态,而且是可持续的优质内容,这也吸引大批景区想加入到淘宝直播云春游中来。”小钉告诉记者。

旅游业期待复苏来临:

线上流量取代不了线下收入,希望大家疫情后能来

疫情让旅游业的冬天更长了,新京报记者发现,酒店、景区和线上平台都在想办法“自救”或借机苦练“内功”,静等复苏的到来。

上市公司中青旅发布公告称,将利用休整期间为旅行社、景区等业务的暑期和下半年重点项目蓄力,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为疫情结束后的市场需求反弹做好充足准备。

凯撒旅业则表示,2003年“非典”结束后旅游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和高速增长。预计本轮疫情结束后,市场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公司正在同步制定疫情结束后的产品策略和资源采购计划,为业务恢复做好各项准备。

“春节本是旅行业旺季,今年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突然停摆。在继续抗击疫情的同时,飞猪和平台商家又开启了恢复生产之战。从增流量、免年费、提供贷款和保险、强营销、助转型等方面对平台上所有商家的后续经营给予全面支持。”3月5日,飞猪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新京报记者采访多名民宿从业者发现,疫情期间大多数民宿都开始通过网络对自己所在的景区进行宣传。3月4日,宏村一家民宿的店长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用线上宣传,主要是分享给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地方和客栈,让大家在疫情过后能来玩。”还有不少民宿老板转行开始售卖本地特产,例如有的在朋友圈售卖葛根粉、家养土鸡等。

有民宿老板告诉记者,线上的宣传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流量,但单单依靠线上是无法代替线下收入的。“对我们来说,直播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利好还要等疫情过后的旅游需求爆发。”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国内旅游消费存在筑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面向城乡居民的专项调研表明,71.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过去后尽快外出旅游。”

静待复苏是大多数旅游从业者的现状,而疫情结束后旅游业可能存在的“反弹”则是他们最大的期望。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爱徒步的小k哥


网上“云旅游”是个很好的建议,但我个人认为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可行性:

1、目前全国疫情局面虽然得到控制,但仍然严峻。特别是不断出现的输入性确诊病例,让我们本想放松一下的神经又再次绷紧。

2、当前有关部门的主要任务除抗击疫情外,就是“复工复产”,希望早日恢复民众的正常生活,努力减轻国内经济下行所带来的风险。所以他们目前还没有精力去考虑其他方面的工作。

3、网上“云旅游”平台的建立需要专业的设备与专业团队的参与。

(1)虽然各大景区已经实现网络监控全覆盖,但那些设备只能起到安全监控的作用,远达不到云旅游所需要的拍摄效果。

(2)做云直播的团队人员起码要有一定专业性,据我了解大多数景点、景区的工作人员不具备做云直播的拍摄、主持、剪辑、制作等能力,勉强做下来效果不会太好。

以上是我对“云旅游”可行性的分析,不知观点、思路是否正确。


秋天连绵的雨


大家好!我是武哥搞嘢,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以下为我个人对云旅游理解:

1.现在不管线上线下怎样换概念都离不开产品体验

2.对你提出的云旅游概念,有什么技术段可以做到线下体验一样效果?

3.大部分人旅游都是讲体验为主,不是去看下风景,拍几个相片就了事

4.如果作为旅游前的一个参考资料,或吸引人们去游玩的手段及宣传可以应该有很多人感兴趣的

5.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对未知的探索


武哥搞嘢


当然可以。虽然我们目前无法出行,驶向远方,但还是按内不住内心的渴望和幻想。祖国的美好河山等待我们去观赏,多彩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

就在前几日,淘宝平台在直播间开放了云旅游,直播了布达拉宫和海洋博物馆等景点的场景,上万观众在线收看。首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现在这种状况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也为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直播体验。将来会发展成一定规模,相信也会开放更多的景点,为我们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我们可以在直播间观赏后作为一个参考,会对我们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是将来景点在线上平台的一种营销、宣传方式。人们可以更方便、直观的捕捉旅游信息,为出行打造更稳妥、详细的计划。在更大程度上挖掘了旅游行业的潜力和空间,在互联网上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是继网上购物之后的一个新发明,随着5G的商业化,直播间会更加流畅,画面会更加真实、平稳,深入到更为偏僻的风景区。这些都值得探索。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种新趋势。当然对于旅行爱好者,在直播间观看还是与实地旅行相差万里,我们有时在乎的不是景区的风景,旅途上的快乐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探索,发现,和对生命的感悟。旅行有时其实找寻自我的一个过程,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灯红酒绿里,很多人早已迷失了自我,而远行,孤独和自然会唤醒那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我们,直至将他完全释放。




逐梦一场


本次疫情,对国人的生活方式改变是巨大的。很多以“云”为标识的新概念不断涌现,云旅行就是其中之一。

云旅游目前没有公认的概念,不同景区、企业做出了各种尝试,有的是通过技术对景区进行3D4D进行合成或者模拟,在线观看;有的是通过导游在线直播,为游客进行讲解。

形式多样,为在家不能外出的朋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短期来看,能缓解特殊时期的旅游需求,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但是,旅游毕竟是一种综合体验,即便是最先进的VR旅行,最多只能调动人的视觉体验,其他的感官需求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尤其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云旅游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长期来看,云旅游应该无法替代真实的旅游活动。当条件允许,我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到实地旅行。当然,如果能把现在的云旅行做好,也会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到实地旅游。


eTravel


云旅游,旅游无所不云,就是是旅游信息网络整合商,疫情期间,很多景区处于“停摆”模式,云旅游的出现让景区恢复了些许升级,目前已经有很多平台举办“云旅游”,今日头条、抖音都有这样的活动。其中我觉得最成功的是故宫,我上班的景区也有这个活动。

1、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云旅游在平台上举办是有互动功能的。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居家旅游模式,利用平台直播的功能,可以很好的和观看直播的游客形成互动,从另一种视角来观看景区。

2、可以让游客更好的了解景区,“云旅游”的出现改变了大家对旅游的认知,在网络平台上举办“云旅游”,可以更详细的介绍景点,不用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尽情的为自己兴趣驻足。

3、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产业之一,但是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家,利用平台举办“云旅游”,足不出户就可以游玩景区,会给景区带来的无形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得不说,虽然在网络平台上举办“云旅游”,使景区没有了门票收入,但是会取得很大的看不见的收益,赚取的口碑。也是以后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举办的。


爱玩的虱子


峰哥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云旅游其实只能作为景区的介绍。能作为出游人的一个参考,而不是代替出游。道理很简单就和你吃饭一样。个美食看在眼里的情况下,能不能解决肚里边的饥饿问题。只能是越看越饿。美丽的风景,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当地的气息,空气的清新。大饱你眼福。净化你的心灵。这是云平台和直播做不到的。看这个视频一样,这壶茶的味道大家知道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5e53be7a45a40a68b37bc67ac2412e7\

51峰哥6868


我个人感觉举办旅运旅游完全可行,好多人都忙于生活和工作,都有一个远方的梦而身不可及,只能通过屏幕来观赏外面的美景。坐在家里也可以看遍天下也是另外一种享受。或者提前学习研究就等于做了攻略了,现在所有人搜集资料和攻略都是在网上完成的,等以后有时间了可以全身心的去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温度和不一样的空气。

云旅游分为几种:

一种是找一些专门的设备和人员来拍摄或拍照一些美图视频,加上解说放在网上,另外一种是直接把景区公众的摄像头免费接入云端,让大家试试看到里面的景象。我估计后者会更受欢迎。你喜欢哪种呢?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谢谢。








对6是我


这个问题,在之前回答的菏泽国际牡丹节的时候,我就有提到可以考虑云直播。

对于举办云旅游这个事情,我是非常认同的。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便来办:

1. 航拍进入景区,从高空俯视春色

今天看新闻,武大的樱花已从上空视角传来。这种视角即使可以春游,也是难得一见的。从上帝视角春游,还是非常壮观的。

2.官方拍摄视频,及花期照片到官网,微博等

这种形式相对会差一些,没有动态亲游的既视感。但也是一种视觉享受。

3. 结合VR,做VR观赏

可以把花期的实景图,结合VR,让大家在家戴上VR亲临其境欣赏春天的花。但这种就是对家庭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

总之,不管哪种形式,在疫情当下我觉得还是可以多采取“云”的形式,利用网络,高科技设备来完成足不出户的观赏的。

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们相约去赏花。

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