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白墙黑瓦青石板,细雨小巷油纸伞。

这是多少人梦中的江南雨巷。

它是烟雨中的朦胧,也是唯美爱情的隽永,它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历史工艺品----油纸伞

-----题记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烟雨江南油纸伞

1 油纸伞是爱情的产物

油纸伞从来不只是遮阳挡雨的工具,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它都是用来承载着那难以忘怀的爱情,西湖断桥青石瓦上,许仙与白娘子以伞寄情思,也只有那把美丽的油纸伞,才可以承载起千年等一回的浪漫传说吧。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千年等一回,油纸伞在江南的杏花烟雨,叫人柔肠百转。

其实,油纸伞本身就是爱情的发明。

传说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不忍丈夫在外劳作,饱受日晒雨淋之苦,于是她“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伞就这样诞生了。

千年以来,油纸伞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后来它也传到亚洲各地。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比如,在日本就将油纸伞称为“唐伞”,现在依然是舞妓、艺妓的标志性配饰,和茶道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

比如,在台湾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也让油纸伞在台湾生根发芽了。很多客家新娘在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比如,在瑶族男方去女方家提亲时,就会携带一把红油纸伞放在堂屋神龛上。如果姑娘愿意嫁给他,就会亲自取下伞,并将以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布球吊在纸伞的伞骨上,伞收拢后,伞的边缘会现出一寸多长的彩须,霎时浪漫。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油纸伞的爱情

2 油纸伞是文化的记忆

东汉的时候,蔡伦发明了纸,人们开始在纸上涂桐油,制成了油纸伞。

后来,文人墨客喜欢在伞上题诗作画,于是乎,油纸伞撑起了千百年来中式的古典和诗意。

油纸伞是雨季的常见之物。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因为有了雨,油纸伞就为诗人遮起了一方天地。

因为有了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的惆怅。

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

白居易在《忆江南 江南忆九首之二》写到:“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

戴望舒在《雨巷》中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两大文豪穿越千年的对话,在油纸伞中得到了传递,那种温婉又哀愁,最是使人心旌摇曳。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温婉又哀愁

3 油纸伞是传统手工艺的坚守

一把油纸伞是遮风挡雨的工具

一把油纸伞承载起大半个江南。

一把油纸伞寄托了才子佳人的姻缘。

而它依仗的是厚重的匠人灵魂,是做伞的匠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

好的油纸伞,要经得住3000多次聚合散开,而当中包含的每一道功夫,都是手艺人靠着双手一点一滴地削出来、磨出去、涂上去。

传统的油纸伞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民间有句谚语说道: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就是说不算入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做出一把油纸伞粗仍然要七十二个工序。

大致来讲就是:

号竹,就是要选用材质好的竹子。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做骨架,就是把竹子削成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制成骨架。

上伞面,是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绘花,是在伞面绘上图案。

上油,在伞面刷上熟桐油。

最后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再装上手柄。

经历这些步骤,一把合格的油纸伞才算完成。

这样制作的油纸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还要看天气的情况。

太阳太大或阴雨绵绵都不行,这样会直接影响到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

当我们撑起一把油纸伞的时候,从伞面上蜿蜒而下的不仅是雨水,也是中华文明的沧桑。

一把伞,一个传承

油纸伞,烟雨朦胧中的非遗印象


尾声

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

青砖古道,湿漉漉的油纸伞毫不吝啬的流露浪漫情感。

薄雾烟雨,婀娜妩媚的旗袍翩翩舞起的是江南的嫣然。

油纸伞是有味道的,是桐油的味道,是江南的味道,更是中华文化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