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39歲英年早逝,到底是誰殺了他?

康熙元年(1662)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暴斃,時年39歲。這對於清廷來說,無意是個天大的好消息,而對於反清的明鄭集團來說卻是致命的打擊。對於鄭成功的死,史學家們說法不一,至今沒有定論。那麼,接下來我為大家分析下導致鄭功成英年早逝的原因。

多年征戰失利,令鄭成功十分自責

順治三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同鄉清廷大學士洪承疇的詭計利誘下,北上投降,鄭成功力勸無果,隨即逃亡金門,並收攏父親舊部,轉而效忠南明永曆政權朱由榔。在鄭成功的努力下,攻佔了廈門,部隊很快擴張到了幾十萬人之眾。

鄭成功39歲英年早逝,到底是誰殺了他?

建國初期的大清國,水師力量薄弱,對聲勢浩大的鄭成功無可奈何。屢吃敗仗的清廷隨即由主戰改由招撫,但鄭成功的胃口太大,以三省安置為條件,導致和談失敗。清廷隨即下達了遷界禁海令,讓鄭軍失去了糧餉來源,一怒之下的鄭成功聯合張煌言接連三次北伐南京,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屢次失敗的鄭成功,內心受到了巨大打擊,而此時派去清廷議和的使者,卻帶來了更不好的消息,清廷以鄭功成大敗為由,拒絕議和,並聲稱鄭軍不堪一擊,準備調兵遣將一舉殲滅,鄭功成之後帶著怨氣返回廈門。

收復臺灣後,水土不服,不辛患病

“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給荷蘭總督騤一的招降書

第三次北伐南京失敗後,鄭軍元氣大傷。清廷的遷界禁海,令鄭軍失去了糧餉補給來源。為了數十萬大軍的給養問題,鄭成功另謀出路,決定東征臺灣。順治十八年五月,鄭成功令世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率軍經澎湖列島,橫渡臺灣海峽,直奔臺灣。

鄭成功39歲英年早逝,到底是誰殺了他?

經過一年多的苦戰,荷蘭侵略者頭目騤一投降,率殘軍退出臺灣,自此,被荷蘭人佔據三十餘年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然而,明鄭大軍卻對於臺灣的水土嚴重不服,接二連三的倒下,鄭功成也未能倖免。

鄭芝龍被殺,朱由榔被絞,噩耗連連

不久鄭成功的父親,在鄭氏降將黃梧的建議下被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斬首棄市。並且加強了遷界禁海的措施,不許片帆入海。同時清廷還派兵掘了鄭氏祖墳,移駐了投誠的鄭氏舊部,以防其於鄭軍聯絡。

鄭成功39歲英年早逝,到底是誰殺了他?

順治十八年年底,緬甸國王迫於清廷的壓力,將逃入緬甸的永曆帝朱由榔送交了吳三桂大軍,隨後被吳三桂在昆明用弓弦勒死。接連不斷的噩耗,給鄭成功帶來了致命的打擊,讓本不嚴重的病情惡化了。而更令其憤怒、可恥的還在後面。

鄭經亂倫、屬下內訌,雪上加霜

鄭經在父親鄭功成東征臺灣的同時,一面培植自己的勢力,還不忘逍遙快活,竟然與自己的乳母私通陳昭娘,而還生下了兒子鄭克臧,得知消息的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要處死鄭經、陳昭娘及自己的長孫鄭克臧。此舉遭到鄭泰等人的反對,隨即產生了諸將抗命事件。

鄭成功39歲英年早逝,到底是誰殺了他?

一系列的打擊讓這位身經百戰的民族英雄終於倒下了,鄭成功在臨死時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並下令由其弟鄭世襲監國,繼承延平王位。但不久就被鄭經設計囚禁,並誅殺了鄭泰,自己當上了延平王。此後,鄭氏的勢力大減,已不復之前。

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之死,還流傳這諸多說法,有毒殺說、自殺說,到底哪一種更值得相信呢?這未解之謎,還需要學者們論證推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