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关于韩愈世系族谱,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氏出自姬姓。”《史记·韩世家》亦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由此可知,韩氏家族有极悠远之历史。

披览各类史料,可以得知韩氏始祖是韩万,即韩武子。而韩愈先世可追溯至汉代韩王信,以及弓高侯韩颓当。自韩颓当以降,韩氏分成若干支系。

韩愈先世——先祖之感召与影响

韩王信,是西汉开国名将、军事家。许多知名战例、策略均出自其手。韩王信在与项羽的争战中立下大功,因此成为汉高祖建国开朝的功勋大臣。

信之子韩颓当,于汉孝文帝十四年被封为弓高侯,史称“功冠诸将”、“名显于当世”,于吴楚七国乱时,为朝廷建功立业。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光武帝剧照

东汉初至南北朝期间,其裔孙分为两大系统:一支为韩寻,于后汉光武帝时任陇西太守。韩寻之子韩棱,和帝时为南阳郡太守,世居颖川。韩愈之祖系属韩寻、韩棱支系。

韩愈之七世祖韩耆,于后魏时封侯。《新唐书·世系表》记载:“武安成侯耆……生茂。”韩茂是一名武将,善于骑射,战功彪炳,于魏太武帝与文成帝两朝拜尚书左仆射、征南大将军,死后获追赠安定王,谥桓王。

韩愈颇以此唯一获赠谥王号的六世祖为荣,在其《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韩滂墓志铭》等作品中皆曾提及。

其五世祖韩均,为韩茂次子,善于骑射,具谋略之资,后魏孝文帝时官至金部尚书、加散骑常侍。

由此观之,韩愈先世中不乏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之能才;昌黎虽文人出身,但智勇兼备,应是受其先祖之感召与影响。

昌黎之高祖韩晙为安定康公,官至雅州都督;曾祖泰,曾做过曹州司马;祖父韩叡素,为唐桂州长史。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韩愈雕像

根据史料,可知韩愈出身自仕宦家族,只是官阶越做越小,至父亲韩仲卿一代,家族已然没落衰微。

李白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中提到,韩茂是仲卿之七世祖,即韩愈之八世祖;而昌黎弟子皇甫湜则在《韩文公神道碑》中写到,韩茂是昌黎之七世祖,但在另一篇《韩文公墓志铭并序》中又说韩茂是六世祖,颇令人疑惑;再就《新唐书·韩愈传》观之,又明言韩茂为昌黎之七世祖……

观察以上诸多文献,关于韩愈先世之记载,确实有混沌不明之处。

韩愈家族——从“武功显赫”到“文吏之兴”

韩愈自称昌黎,出身自北方士族,祖籍在河南河阳。《旧唐书》中说韩愈是昌黎人,但《新唐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他是邓州南阳人,韩愈又常在文章中自称“昌黎韩愈”,其弟子李翱也在《韩公行状》中称他《昌黎某人》,究竟系出何故?

原因出自唐代社会仍受汉魏六朝以来重视门第、门阀之观念影响,故极为重视“郡望”,称人或自称常称其“郡望”,而不用居住之实际籍贯,希望借着攀附“郡望”,以期得到更多声望。

韩愈自称昌黎,是以郡望自称,此俗乃源自当世普系大众崇尚郡望的心态,人人希求壮大门楣,并夸耀家世。

另外,昌黎韩氏以文才著称于世,故天下文士莫不希望出身自昌黎郡,韩愈自然也不会例外。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韩愈雕像

综观韩愈之文章,及其弟子为其家族所写的祭文、墓志铭等,皆明白地说明了韩愈归葬地是在河南河阳,如韩愈在《息国夫人墓志铭》中写到:“明年八月庚寅,葬河南河阳……戡与成以其事乞铭于其邻韩愈。”甚至明代万历年间韩愈长子韩昶墓志石刻也在此地被发掘,且韩愈长兄亦葬于此,故其祖籍应是在河南河阳。

值得关注的是,韩愈家族自北魏以来,一直是以武将功勋名显于世,自唐代以降,却转向文吏方向发展。

韩愈先祖世代居住于颍川地区,受当地民风文化影响颇为深切。又《后汉书》中描写:“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颍川地区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即为战略重地,民风尚武。而韩愈先世也以武功见长,封侯入将者不在少数,因此也确保了其家族之兴旺。

整体而言,唐代是一个文学化程度颇高的朝代,通过科举取士制度,让更多经史兼修的文学之士能进入仕途并振兴家族。在乱世,武将的功能才会高于文吏,而中唐以前的社会较为安定,文吏的需求当然较为优先。

入唐以来,韩愈家族也跟随着唐社会文学化的节奏,整个家族因而调整了发展方向。以昌黎之祖韩叡素而言,他做过桂州长史,负有教化百姓之责,理当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学素养。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李白画像

韩愈之父仲卿虽只是小吏,但以文章见长,李白也曾于文章中称赞其叔父之文才;再就其长兄韩会而言,更是以道德文章著称于世,人称“四夔”之一,兼善政事与文学。文吏从此便成为韩愈家族的发展方向。

父辈与兄长——家族文风鼎盛,韩愈必受引导与启发

韩愈之父名仲卿,历任铜鞮尉、武昌县令,与当代诗才杜甫、李白等人交游。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秘书郎任内,当时昌黎只有三岁。

韩愈有少卿、云卿、和绅卿三位叔父。少卿曾经担任当涂县丞,有气节、重然诺;其二叔云卿有才名,李白于《武昌宰韩君去思碑颂》中称赞他:“文章冠世……朝廷呼为子房”,韩愈对其二叔父也极为推崇,曾经在《科斗书后记》中赞扬他;三叔父绅卿也善于为文。

韩愈成长于文风鼎盛的家族之中,自幼即耳濡目染,为其日后成为文勇双全之国家栋梁,立下文学方面的扎实根基。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韩愈雕像

韩愈出生后不久,母亲旋即去世,但无墓志、墓碑流传于世。昌黎诗文也不曾提及,故至今仍不知其姓氏。穆宗长庆元年,韩愈自袁州入朝任国子监祭酒时,其母才受朝廷追封为郡国夫人。

韩愈入仕之前的生活艰困,与其双亲在其年幼时即故去有重大关联。韩愈有一李姓乳母,自韩母故后,照料韩愈成人,并视他如己出。昌黎感念其恩,于入仕后,每逢节庆则亲率妻儿请安祝贺之,韩愈作有乳母墓志,由此可见韩氏与乳母感情之深厚与融洽,其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韩愈上有三兄,其排行最末,在从兄弟中排序第十八,因此又称“韩十八”。

韩愈长兄韩会以道德文章著称于世,和名士张正则、卢东美、崔造等人有交谊,时人称之为“四夔”,意指其才媲美舜臣后夔。夔是尧舜时期著名贤相,可见当时人们对韩会等人政治才能之推崇。韩会认为文章之最大功用,即在教化人民与治理家国两个方面。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尧舜画像

韩愈次兄名韩介,三兄不知名讳,可能不幸早逝之故。

韩愈年帅即孤,少年时依附长兄,可以想见其思想必受韩会极深的引导与启发;韩愈年少时,忠君爱国之思想已根深蒂固,更立志未来能成为报效国家之良吏佳臣。

交游——韩愈性情敦厚,对朋友始终真挚如一


《新唐书·韩愈传》云:“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

由此可知,韩愈对朋友的情感始终真挚如一,而且“不少变”,对于亲友也极重道义,尤其是有才学又与他志气相投之士。

韩愈弟子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描写他:


“交于人,已而我负,终不计……与人故,虽微弱,待之如贤戚。”


“人诟笑之,愈笃。”

由此可见,昌黎对亲朋好友的情感是丰沛的,也可略见其敦厚之性情。

唐代文人墨客颇重视交游,借彼此间的往来、交流与唱和,除能增进自身见闻,亦能互相激励,进而擦撞出文学世界的火花。

孟郊,字东野,是韩愈的忘年之交,年长昌黎十八岁,著名代表作为《游子吟》。两人相识于贞元八年同赴长安应进士试时。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孟郊画像

当年,孟郊已四十一岁,虽是再次落榜,同与韩愈结为知心好友,并惺惺相惜,彼此间有许多互赠唱和诗文,真挚的友谊长达二十二年。直到元和九年,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奏孟郊为节度参谋,郊应邀前往兴元,却于赴任途中暴病身亡。

悲伤的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哀悼孟郊,并募款为之料理后事。

孟东野一生极为穷苦潦倒,韩愈在《荐士》诗中也称他为“酸寒溧阳尉”,但两人皆好古,诗风相近契合,昌黎对其诗作非常推崇,后人称之“韩孟”。

柳宗元,字子厚,年纪比韩愈小五岁,其先世源自河东,故又称“柳河东”。于贞元九年二十一岁时考取进士,二十六岁登上博学宏辞科,并正式踏入仕途。

韩、柳之交谊,应是源自昌黎长兄韩会与宗元之父柳镇熟识。且韩、柳二人同遭被贬远方之境遇,又都好古文,同为提倡古文之领导者,故能互相吸引。但二人创作古文、对待佛教的立场互不相同,政治立场也南辕北辙。

柳宗元在政治上依附王叔文集团,后因王失败而被贬永州。韩愈极不欣赏王叔文,但并不因此而影响韩、柳二人情谊。

二人虽常相隔两地,但彼此间书信往来从不间断,即是其深厚友谊之凭证,后人以“韩柳”称之。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柳宗元雕像

韩愈与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也皆有交谊,但交情都不深入。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与柳宗元熟识,依附王叔文集团,政治立场与昌黎背道而驰,但极为赏识韩愈的人品与文才,从其文章《祭韩吏部文》中可见一斑。

白居易,字乐天,曾以诗仙、诗魔自比,先世源自山西太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韩愈弟子张籍,与白居易熟识,两人同朝为官,所以彼此相识,但因彼此之宗教信仰与文学作风差异颇大,故交谊不笃。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为中唐著名诗人,后世将他与白居易以“元白”并称之,与昌黎同朝为官,很推崇韩愈文才,并曾托他作《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元稹善于作艳诗和悼亡诗,与韩愈擅长古文的风格大相径庭,所以彼此之间难有交集。

韩愈弟子——“韩门弟子”


《新唐书·韩愈传》云:“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

此即是“韩门弟子”一词之出处。

李翱,是韩愈的弟子兼姪女婿。《旧唐书》描写他:“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贞元十二年,李翱赴汴州拜韩愈为师,学习古文,此后一直追随韩愈,并积极推广昌黎所提倡的古文之道。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药山李翱问答图》

贞元十四年,李翱进士及第,授为校书郎,后娶韩愈从兄之女为妻;元和初期,转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元和十五年,任考功员外郎并兼任史职,后贬为朗州、庐州刺史。

《旧唐书》形容李翱:“性刚急,论议无所避。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也就不难想像他为何会遭到贬职了。李翱在思想上和韩愈相近,同样反佛,著有《李文公集》十八卷。

皇甫湜,与李翱同为韩门两大弟子,字持正,睦州新安人,比韩愈小九岁,是唐文宗朝宰相王涯之外甥,是引发“牛李党争”的人物之一。

皇甫湜初识昌黎当在贞元十九年初至京师求学时,拜在当时为监察御史的韩愈门下学习古文。

韩愈为文尚奇崛,而皇甫湜颇得其传,无怪乎昌黎之重视湜文,于临终前特别嘱咐他写墓志铭。

从侧面了解韩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与韩门弟子

韩愈画像

侯喜,字叔起,上谷人,年轻时率家中兄弟农耕于野,并利用闲暇时刻学习读书,约在贞元十六年前后与昌黎相识。韩愈形容他:“喜之文章,学西京而为也”,又说他“其人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

大概是因为侯喜有如此特质,因此韩愈多次荐举他为官;侯喜能够登进士第,也是因为韩愈大力相助而成。

韩愈弟子及女婿李汉,年少时即拜昌黎为师学习古文,元和七年登进士第,曾任左拾遗,于韩愈去世后编其遗文为四十一卷,并作序以颂其倡古文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