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学习与成长

公元1527年,阳明先生56岁。是年五月,正在绍兴家中守孝的阳明先生,忽然接到朝廷的任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领兵广西,出征思恩、田州。


尽管戎马倥偬,军务繁忙,有一件事情,阳明先生却始终挂怀于心,以至于两次写信叮嘱弟子。


在《与钱德洪、王汝中 其一》中,对两位重要弟子钱德洪、王畿,阳明先生说:


“绍兴书院中同志,不审近来意向如何?德洪、汝中既任其责,当能振作接引,有所兴起。会讲之约,但得不废,其间纵有一二懈驰,亦可因此夹持,不致遂有倾倒。余姚又得应元诸友作兴鼓舞,想益日异而月不同。”


阳明先生说,不知道近来绍兴书院中的各位同志(古人将志同道合者称为“同志”)的学习状况如何?……定期会讲的约定,只要坚持不懈,中间哪怕功夫有所起伏,也无大碍,不至于一旦遇事就倾倒。余姚也有应元等好友在作兴鼓舞,想来那里的同志也会日新月异。


陪伴式学习与成长 | 阳明心学经典解读


在《与钱德洪、王汝中 其二》中,阳明先生再次说到:

“地方事幸遂平息,相见渐可期矣。近来不审同志叙会如何?得无法堂前今已草深一丈否?想卧龙之会,虽不能大有所益,亦不宜遂致荒落。且存饩羊,后或兴起亦未可知。余姚得应元诸友相与倡率,为益不小。近有人自家乡来,闻龙山之讲至今不废,亦殊可喜。书到,望为寄声,益相与勉之。”


第一封信写下不久,阳明先生又修书一封,寄语弟子,说:“广西叛乱即将平定,与诸君不久就能相见。不知近来各位同志是否还有坚持讲学聚会?即便不能大有所益,只要坚持不懈,也可以保持功夫不至荒废。……近来有人从绍兴来,告诉我龙山讲会还在持续,我特别高兴。希望书信到后,二位能够遍传诸友,相互勉励。”


由此可见,让阳明先生心心念念、挂怀不下的这件事情,其实就是:


不论自己在与不在,他都希望弟子们能够定期聚会讲学,彼此砥砺责善。


为什么阳明先生会对“定期聚会,砥砺责善”这件事情如此看重?


陪伴式学习与成长 | 阳明心学经典解读


其实,在早先给一位弟子黄宗贤的书信《与黄宗贤》中,阳明先生给出了答案。他说: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于颓靡者。”


这封信写于1527年正月,彼时,阳明先生尚在绍兴家中,黄宗贤在京城为官。因为担心宗贤平日忙于政务而遗忘志向、荒废功夫,阳明先生特意写下这封信,叮嘱宗贤:“人在仕途,面临的考验更多,比起退居山林时的功夫要难十倍,除非有良友时时砥砺提醒,否则很少有人能够不被俗事所动摇。”


接着,阳明先生给出了建议。他说:

“近与诚甫言,在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功夫又自不难。


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魉自消矣。”


阳明先生告诉宗贤:虽然在京城里志同道合者少,但你可以和诚甫(黄诚甫,亦是阳明先生弟子)事先约定,但凡见到彼此有动气之处,即刻用“致良知”来砥砺规劝,互相引导。言语快意、意气发扬、愤怒嗜欲……这些问题,常人都难以避免,但皆是因为良知暂时被遮蔽。所以,只要能够及时唤醒良知,稍一提醒,便能像太阳升起、魍魉自消一样,即刻回归大道。


陪伴式学习与成长 | 阳明心学经典解读


在《南赣乡约》中,阳明先生写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蓬生在麻丛中,不用人扶自然笔直;如果把白沙放在泥中,很快也会被染黑。百姓民风是善是恶,跟本性有关,更是因为环境积习所导致的。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阳明先生深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所以不论是教导弟子,还是化育百姓,都希望他们能够亲近良善、远离奸恶,惟其如此,才能够志向坚定、内心纯粹。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可却始终没有太大的进步,原因何在?”


阳明先生上面的话语,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够走得很远”。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各种课程,但由于缺乏机制的托底,许多人,一直在学习,但很少有成长。


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不了了之。例如,学习知识和了解概念,并没有真正内化于心——这个过程,需要克服巨大的惯性和惰性。


知行合一的本质是“知难行易”。透彻领会和内心认同,才是行动的内在动力。知有多深,行就有多深。


如果能够建立一种七人小组的学习机制,通过榜样的力量,通过机制的力量,通过链接的力量,就能避免出现个人掉队和懈怠的现象,从而走得更远更稳健,在陪伴中实现真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