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現代社會,只要人們不挑剔、不偷懶就一定有工可作?

1929-1933年曾爆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導致無數人的財富在一夜之間被洗劫一空。整個社會的生產與消費嚴重脫節,一邊是排著長隊領取救濟品的城市貧民,另一邊又是瘋狂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企業老闆,工廠停業、職工下崗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資本主義制度開始變得搖搖欲墜,而極力為其辯護的“

古典學派理論”也在現實面前徹底破了產。就在這種背景下,一本名叫《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的書問世了。這本書行文晦澀,術語繁多,並非理想讀物。就連作者也承認——“本書主要是為我的同行經濟學者而撰寫的”,那些沒有經濟學基礎的人,就應當作為旁觀者來觀察,而不是妄加評判。這本書雖然也無力解除人們陷於失業的困境,但它能夠糾正人們原先的錯誤認識,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以便推導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來。這個好心的作者名字叫作: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他想要糾正的是“古典學派理論”的錯誤。

凱恩斯:現代社會,只要人們不挑剔、不偷懶就一定有工可作?

“宏觀經濟學之分”,凱恩斯(1883-1946)

“通論”與“古典學派理論”的區別

就像愛因斯坦用相對論來取代經典力學一樣,凱恩斯也想用“通論”來取代“古典學派理論”。他認為“古典學派理論”缺乏明確性和一般性,只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效,是“通論”中的一個特殊事例,如同經典力學是相對論在低速運動情況下的特例。

為了推翻經典力學,愛因斯坦論證了“同時性”的低速條件;而為了反駁“古典學派理論”,凱恩斯也考察了充分就業的假設前提。他打破傳統觀念,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並非永遠處於充分就業狀態,相反,它經常要面臨失業的危險,只有在達到有效需求的平衡點上才能保證充分就業。經濟危機的出現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那麼我們還將在失業的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那麼,凱恩斯究竟如何證明“古典學派理論”存在錯誤呢?對於經濟危機,他又是如何進行解釋的?

凱恩斯:現代社會,只要人們不挑剔、不偷懶就一定有工可作?

影響歷史進程的經濟學名著

古典學派的充分就業理論

在《通論》的開頭,凱恩斯集中對自己的老師馬歇爾及庇古進行批判,認為他們主張的失業理論只適用於特殊情況而非一般情況,他們的理論假設與現實生活不相符,如果堅信他們的主張,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古典學派提出了一套充分就業的理論,他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業量是充分的,只要你不挑剔,就不愁沒有工作。失業只出現在兩種情況下,一種是市場開出的工資太低,讓勞動者覺得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因而寧願不去上班,選擇失業在家,造成“自願失業”;另一種是勞動者想要換工作,導致在辭職後與新入職之前的間隙產生“摩擦失業”,此外沒有第三種“非自願失業”,不存在勞動者什麼樣的工資都能接受,卻還找不到工作的情況。

之所以會得出這種結論,是因為古典學派把理論建立在兩個假設前提之上:

第一個前提是:“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說企業主開出的工資等於就業量減少一個人時所損失的產值,他要求員工所提供的價值至少要對得起得到的工資,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才願意提供就業崗位。

第二個前提是:“當就業數量為既定時,工資的效用等於該就業數量時的邊際負效用”,這是說工資是誘使勞動者上班工作的動力,具有效用;但上班越久會讓人感到越勞累,產生厭倦、抵制的情緒,具有負效用。因此,每一個就業者的工資要正好(按照他自己的估計)能夠抵消其厭惡勞動的情緒,使他不因感到付出大於回報而辭職,這樣才能保證就業數量能夠是“既定”的。

古典學派根據這兩個假設,分別畫出了就業的需求曲線(D)與供給曲線(Z)。他們發現,在兩條線在交匯處(E),存在一個企業主願意招人,勞動者也願意就職的“充分就業狀態”,這個時候勞動者能給企業主帶來期望的產值,而企業主也能支付給勞動者想要的工資,彼此皆大歡喜了。

凱恩斯:現代社會,只要人們不挑剔、不偷懶就一定有工可作?

古典學派不承認非自願失業

非自願失業是真實存在的

古典學派的就業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要麼人們不想工作,要麼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不存在想工作卻怎麼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對此,凱恩斯堅決否認,他在目睹了殘酷的經濟危機之後,說道:

“事實是:總有一些人願意接受行業工資而工作,但卻無工可做。”

實踐完成了反駁古典學派理論的任務,而凱恩斯則繼續從邏輯上對其進行清掃,他指出古典學派的兩個假設前提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成立。

首先,第一個假設認為企業主提供的就業量會隨著業務的飽和而減少,只有當缺少一個員工會造成產值的損失時,他才願意招人,而且所開出來的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然而,這種假設是基於勞資市場的平衡狀態來做出的。當求職者很多時,企業主能夠招到願意做得到、賺得少的人;而當求職者很少時,企業主會因用工荒而招不到人,即使出高價也無人問津,造成項目難以運轉。前一種情況下,會導致許多人即使降低身價也找不到工作。

其次,第二個假設前提認為工資所產生的效用與勞動的邊際負效用相等時,勞動者才不會選擇自願失業。然而,在很多時候,即使降低了工資,勞動者仍然會默默地承受,而不是憤然離職。這是因為工資有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的區別,貨幣工資表現在工資條上,而實際工資則表現在購買力上。企業主直接削減貨幣工資,當然會引起員工的反抗;但房東、餐館老闆、汽車公司、地鐵公司等通過漲價來削減實際工資,勞動者卻只能逆來順受,沒法向企業主要求漲貨幣工資。因為前一種情況是單個企業的獨立行為,後一種情況則是整個社會的連鎖行為。

這說明,就業量不是由勞動者的主觀意願來決定的,不是勞動者願意工作,就業量就增多,不願意工作就會下降,而是社會經濟環境決定了勞動者能否找得到工作。在經濟繁榮的時候,那些失業的人要麼是不願意工作,要麼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而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其中有許多人是非常渴望工作,卻怎麼也找不到就業機會,這就是凱恩斯提出的“非自願失業”,造成這種蕭條現象的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現代社會,只要人們不挑剔、不偷懶就一定有工可作?

大蕭條時代的非自願失業者

什麼是非自願失業?

古典學派不承認非自願失業,他們假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始終處於繁榮狀態。企業永遠有接不完的訂單,員工永遠有找不完的工作,只要你不挑剔,工資要求不高,那麼隨時都可以去上班。那些失業的人要麼是自己太懶,要麼是處於轉業狀態,要麼是因殘疾、年老等各種原因而喪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

但是,在經濟危機時候,卻有一群願意工作的正常人被甩上了街頭上,他們拿著不低的文憑擠兌每一個招聘會,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卻依然找不到需要人手的僱主。這些苦苦求職,卻無工可做的人就是凱恩斯所說的“非自願失業者”。對於這第三種失業狀態,凱恩斯給出了自己的定義,他寫道:

“如果當工資品的價格相對於貨幣工資作出微小上升時,為了現行貨幣工資而願意工作的勞動供給總量和在同一貨幣工資之下的對勞動的需求總量都大於現行的就業量,那末,人們便處於非自願失業狀態。”

這種晦澀的語言是凱恩斯一貫的風格,我們現將其進行通俗化的解釋:當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導致勞動者的貨幣工資縮水,但依然有許多人不計代價地願意工作與求職,使就業人口不減反增時,就說明存在非自願失業人口了,因為此時求職變得更加困難,人們只想儘快找到一份工作,以免陷入飢餓的危險。

因此,決定就業量的並非勞動者的意願,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古典學派想通過提升實際工資、或者勸導勞動者接受較低的工資水平來實現穩就業是不可能的。

凱恩斯:現代社會,只要人們不挑剔、不偷懶就一定有工可作?

勸勞動者接受低薪不能解決失業問題

有效需求不足,導致非自願失業

在《通論》中,凱恩斯利用“有效需求原理”來解釋經濟危機以及大規模失業產生的原因。他認為就業量是一個因變量,主要受到消費投資兩個因素的影響,當消費與投資都陷入萎縮時,就業量便降低,出現非自願失業。因此,要解救經濟危機,就得針對影響消費與投資的因素進行調控。

第一,影響消費的因素為消費傾向,它代表社會消費量與國民收入之間的比例,一般會小於1。因為人們並不是將所有的收入都用來消費,他們在滿足日常用度後,或者將餘下的錢儲蓄起來,或者用於其他方面的投資。如果儲蓄大於投資,那麼會導致整個社會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被消費掉,形成了庫存積壓、產能過剩進而引發危機,造成大規模失業。

第二,影響投資的因素分別是資本邊際效率

利息率。資本邊際效率是指每增加一份投資所帶來的收益,由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和資產的供給價格來決定。當投資者不看好市場前景,或者資產價格過高時,會導致資本邊際效率下降,進而影響投資的積極性;利息率則由貨幣的發行數量及流動性偏好來決定,開動印鈔機、降低人們的流動性偏好有益於投資的增長。

凱恩斯:現代社會,只要人們不挑剔、不偷懶就一定有工可作?

危機發生的原因在於儲蓄過多,消費與投資不足

通過國家參與投資來解決失業問題

我們發現,影響就業量的因素總的來說是五個,在消費方面的因素是消費傾向;在投資方面則是預期收益、資產價格、貨幣數量和流動性偏好。

當發生經濟危機,消費出現不足、社會儲蓄大於社會投資時,會引發非自願失業危機。為此,就需要把投資量調控回來,使其與儲蓄量互相平衡。凱恩斯認為預期收益、資產價格、流動性偏好都是由市場控制的,人們無法左右它,只有貨幣數量可以通過國家的中央銀行來掌控。所以,在發生經濟危機時,需要由國家出面調控貨幣數量,以便影響到利率,刺激社會投資的增長,為失業者帶來就業機會,這種手段稱為“貨幣政策”;另一方面,國家還可以利用財政支出直接進行投資,以便緩解就業壓力,這種手段也被稱作“財政政策”。

與馬克思不同,凱恩斯不是從生產領域而是從流通領域來解釋經濟危機,所以他所開出的兩個政策方案也都是從貨幣入手。希望由國家出面來進行投資,以便解決失業問題,因此,它與羅斯福新政異曲同工,本質上都是

承認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