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一晃神,曾经遥不可及的2020,再过

40天就要来了。

孩提时代,我们天真地以为到了2020年,每个人都能像超人一样,摆个pose就能飞来飞去。而现实是,我们没能学会飞,但被焦虑追着跑的步伐“提速提速再提速”,就差要飞了起来。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在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社会竞争中,定期来一次精神放松,成为了一种无奈的必需品。

我的朋友蒙小姐,最近就很想做到“慢下来”,“静一静”。

她正经历着年末KPI冲刺父母拆迁换房,以及亲朋好友时不时的催婚,因此格外焦虑。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她的瑜伽老师推荐她尝试一下通过冥想来放松精神,急于把现实暂时关在门外的她,在一个周末下午,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场专业的冥想。

在冥想的前20分钟里,她满脑子都是:

90平两居100平三居该选择哪一个?老板昨天是不是指桑骂槐在影射我?双十一买的鞋还没到,下周同学的婚礼该穿什么?

在冥想的后20分钟里,她索性什么都不管了,使劲畅想了一下年末假期的薄荷岛之旅,阳光、沙滩、潜水、跳伞……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冥想终了,蒙小姐自我感觉十分良好。

她跑去感谢老师,说冥想帮她度过了一个很不错的下午。这些香氛、唱诵还有老师的引导语,都让她感觉内心受到了洗涤。

不过,老师不太同意,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着说,小蒙啊,你压根就没进入冥想。

这下,她就搞不懂了,冥想难道不就是放松一下,来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吗?

其实,蒙小姐的想法很常见。

对于冥想,很多人的理解都像她一样似是而非,常常把它与“白日梦”“发呆”等混淆。

那么,冥想究竟是不是被玄学、哲学、生活美学所重新编码了的一场白日梦呢?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我们先来看看“白日梦”是什么。

白日梦,我们都熟悉。

小的时候,谁还没在不喜欢的课堂上做过白日梦呢。

因为不喜欢所以不投入,因为不投入所以不互动,因为不互动所以与周边氛围格格不入,因为格格不入所以想逃离,但是种种约束又不能允许自己真正逃离,所以才会发着呆,暂时让自己做一场白日梦。

就像是西游记里把肉身定在原地,灵魂出窍到天宫找援兵的孙猴子,你看我好像还在课桌前老老实实地坐着,但我的思想早已一个筋斗云,驰骋了十万八千里。

后来长大了,我们会在拥挤的地铁上,冗长的会议上,繁重工作的间隙里做做白日梦,因为不管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嘈杂,环境是怎么样的恶劣,我们都可以通过发发呆,做做白日梦,让自己厌烦的一切变得无限小,而喜欢的一切变得无限大。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白日梦”,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是精神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

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自我的空间,像是一个精神的避难所。“白日梦”就是到达这个空间的直通车,它可以帮助精神短暂逃离它不想面对的现实。

当我们做白日梦时,思绪天马行空不受控,所以“白日梦”常常也被认为是走神。

冥想,和白日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它不是像白日梦那样把风筝放到更高更远的空中,而是把风筝的线一圈一圈的收回来。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简而言之,冥想就是通过一些方法,主动收回自己对外的意识,将意识转移到自我身上,先是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呼吸的节奏,脉搏的跳动,毛孔的张合,去接收身体内部传达来的信号。

除了将放飞变成收回,冥想不同于白日梦的另一点,在于它拥有一种严谨的审视视角。

如果用房子来打比方,那么白日梦是一个只有门没有窗的房子,它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去让精神与现实隔绝,我们是靠自己打开门进去或者出来。

冥想是一个有门又有窗的房子,我的精神虽然超脱于现实,但却以一个更加客观地角度,透过窗户去审视现实的一切,这就是冥想中常说的“不带批判的审视”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我们的现实人生往往只和六个外界元素有关——景色气味声音味道物件思想。我们通过对这六个元素产生习性反应,才有了对外界的认知。

这六个元素和相对应的器官相接触,就会产生感知,这个过程极为迅速,心马上会对它做出好坏评价,你的感知立刻变成愉悦的或不愉悦的,我们因而升起喜爱或厌恶的习性反应。

在发呆做白日梦的时候,我们的习性反应自由的扩散,我们的认知不受束缚,随心所欲。

冥想,是让我们在喜恶和外界之间加一杆秤,在我们对事物进行判断之前,先通过内在感知进行一下衡量,学会观和止,摆脱“贪”和“嗔”的控制。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2019年,是我们跟抑郁靠的很近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有很多的知名人士都陷入了抑郁的沼泽,各种媒体也跟着热度进行大肆的宣传和科普,还因为有些行业的低谷,有些地区的动荡,让整个社会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我们常抱怨说,梦想的生活,只存在于别人的朋友圈和抖音里。自己往现实中一打眼,只看到了生活的一地鸡毛。

但是,或许这一生道阻且长,只能负重前行,但也无需太过计较一夕长短,不用太过沉迷于一时悲喜。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在冥想的过程中一遍一遍的审视和反思,就会发现起初那些扰乱内心的嘈杂慢慢沉淀下来,外界始终是悲喜交加、五味交杂的存在,但所有问题、所有痛苦、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都是自身,只有身体内在的感知可以影响到我们。

其实,外在的事物只是表象,一切都是源于内在,一旦开始观察到这一点,就已经开始脱离负面情绪的漩涡。

冥想,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冥想不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白日梦。

做个白日梦,还是来一场冥想,只看场景和需求,并无所谓谁优谁劣。一时的白日梦,可以调剂心情;长期专注的冥想,可以帮我们与现实慢慢和解。

它们,都是我们快节奏人生的一个出口。

2020要来了,第一批90后都要30岁了。为了做到更好的自己,我们把精神世界变成了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吸收,但是,海绵也总有饱和的时候。

如果你实在觉得难以负荷,可以发发呆做个白日梦,或是来一场冥想,和自己的身体说说话。

停一停,静一静,把海绵里无益处的水分挤一挤,才能更好地轻装上阵。

排版:Dy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